标题:
历史剧在教坏民众
[打印本页]
作者:
五湖散人
时间:
2005-3-18 14:13
标题:
历史剧在教坏民众
中国中央电视台一台热播《汉武大帝》,河北二台热播《白银谷》,石家庄一台热播《大明天子》。看起来各电视台像约好了一样,而实际上播什么片子,权力全在电视台自己。既然如此,那只能说是一种巧合了。为什么会有此种巧合?
除了所见略同的观众市场考虑这一因素外,还能反映出播放者有着浓厚的历史情结,都有着向后看的思维模式。
当千家万户都打开电视时,这种于创新不利的思维模式便广泛地扩展。此外,让人觉得除了絮絮叨叨地述说老祖宗那点事外,没有别的内容可拍似的,真不知道那些没我们这么悠久历史的国家怎么拍片子。
也许会有人说,这是在弘扬民族文化,无可非议。可我们的缺点正是历史的包袱过重,太多地留恋过去,影响了往前看这种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为习惯。在艰难转型的世纪初,中国人需要的是现代精神的塑造和民主法制的呼唤,而不是对“明君”、“清官”的崇拜和“专制”、“人治”的向往。
更何况许多历史剧弘扬出来的是精华与封建糟粕并存,再加上艺术化,历史剧带给受众的不可能是真实历史的反映。看一下处理事情的办法就会发现我们现时的思想与历史剧中所表现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比如两车相撞,怎么解决?赶快打电话各找关系,找局长的、找处长的,谁找的官大,谁胜算就大。这和“皇帝就是真理”的封建社会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都靠着一个“人”字,一个有权力的人在其中几乎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所以我们的思想是有根的,并且这条根源远流长。我们会看到构成其思想背景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君主至上和对权力的崇拜。
有时甚至让人怀疑一些编剧是不是有精华和糟粕的基本是非观。《康熙王朝》第36集中,康熙南巡途中接施琅奏报,称近期台湾海峡风信不至,无法出海作战,请求朝廷准许将收复台湾的日期推迟,康熙声色俱厉:“不准!”他严令前线将士按时登船出海,打败郑氏水师,在8月30日前光复台湾。
对福建前线一再借故拖延战期,康熙虽不高兴,却已多次让步,并接受水师提督施琅的奏请,授予他“专征大权”。此时,康熙要显示皇帝的权威了:收复台湾的日程表不容再改。
宣传皇恩浩荡
剧情发展到38集。接到皇帝严令的施琅,在海边翘首以待,祈祷风向快快转变,南风一起,他即可率兵出海作战了。君令如山,岸上将士摩拳擦掌,“气可鼓而不可泄”呵!最后时刻,风向大变,南风骤起,施琅兴奋地大叫,他一边感叹皇上“圣明”,法力无边,一边指挥部队乘风进军,经过苦战,终于打败郑氏水师,按期收复台湾。
皇帝一怒,地动天摇,在中国这片疆域,一切俱在天子掌握之中。片中极力颂扬康熙的“个人英雄主义”,夸大了政治权力在社会事物中的作用,皇帝略施仁政,便感激涕零,三跪九叩,高呼“皇上圣明”、“皇恩浩荡”。
电视剧起着一种教化民众,培养思维习惯的作用,这也是评价一部片子好坏与否的基本而重要的标准。人们在观看电视剧时思维处于放松状态,对外界的观点没有多少戒备,抵制很少,主动地有意识地学习却恰与此相反,所以电视剧长期地潜移默化对人的观念的影响比有意识却有限的学习灌输更有效,一旦其中的观念植入心中,想拔都不能,不管剧中透出的观念是好是坏、是对是错。
历史剧反反复复(因为历史剧的热播不仅在这一时期如此,2003年的《雍正王朝》、《康熙微服私访》、《铁齿铜牙纪晓岚》,以及再以前的《宰相刘罗锅》等等都能说明这种情况)地从中央到地方的播出,形成合围之势,观众的思想想不受这种“历史”的熏陶都不可能,更何况这种“历史”许多地方都和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
《康熙王朝》的编剧朱苏进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电视剧和其他艺术样式与历史本身有着巨大的区别,它遵循的是心灵的时间,心灵的时间和历史长河的时间可以不一致,甚至可能倒着流,可能交错。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历史的山河打碎,做成面团,浸软了,重新塑造一群人物出来。”(见《南方周末》2004年1月10日)
比如,他编的《康熙王朝》里,一个剧中人说是崇祯二十一年生人,而实际上崇祯十七年,这位皇帝就死了。又比如,那个老皇太后死后谥号为“孝庄”,朱苏进却让她活着时就自称“我孝庄”如何如何。剧中还有“进不了三甲,总能考个进士”之语。难道进士在三甲之外吗?朱苏进曾说:“连我自己对一些人物的名字和细节都搞不清楚,也记不住他们说过什么。”
糟蹋歪曲搅乱历史
通过历史剧学习历史的话,只能糟蹋了历史,歪曲了历史,搅乱了真的历史这一泓清水,从而影响读真历史少、观历史剧多的许多观众的历史知识。这是文化犯罪。
鲁迅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历史剧的一个重要特色便是争权夺利,在官本位的中国封建社会,拍出来的历史剧中若没官就恐怕很不好演,而有了官便少不了阴谋诡计、阳奉阴违、阿谀奉承,有了皇帝搀入宫廷斗争就更激烈。
在历史剧《孝庄秘史》中有一段皇太极眩晕中风,突然驾崩后,恭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隶亲王豪格争夺帝位互不相让,彼此陈兵示威的故事;还有《大唐情史》中,秦王李世民与太子建成,为争夺皇位继承权,发生的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诛,李世民继位。历史剧中这样残烈的权力斗争不胜枚举。这种“精髓”在电视屏幕上频频上演不绝于目,于民众的思想进步有多少益处可言,只能阻遏了大众公民意识的觉醒,拦截中国社会迈向公正和民主的进程。
在大力提倡民主法制建设的今天,担当着宣传重任的电视媒体除了让观众娱乐之外,应考虑其另一更重要的职能:传播先进的文化,从而培植有利于民主法制成长的深厚土壤。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许多人觉得抽象的、只可观而不可得的民主戏剧化、大众化,使民主如阳光一般普照民众,将民主的观念与日俱增地深植大众之心。不是简单地迎合许多观众的喜好追忆过去的心理需求,而应放眼全球,顺应进步的大潮,作好先进文化的领路人,这将是文化工作者的千秋之功。
今天,我们已经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至关重要已成为各界共识,在这种时候,具有浓重封建色彩的电视剧一再热播,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值得深思。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