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百家争鸣,争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阿修罗之泪    时间: 2005-2-17 17:41     标题: 百家争鸣,争什么

百家争鸣争什么?最近论坛明显出现了两种对立尖锐的声音,而且一些论调明显就是攻击的色彩,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诸如什么“赤匪”之类,有人称之为“百家争鸣”,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争鸣,而非“发泄”“诋毁”呢?是“酸葡萄”心理呢,还是“甜柠檬”心理呢,还是“皇帝的新衣”呢,···
我的建议是大家尽量谈些客观的东西,少些主观感情色彩的影响,把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都讲清楚,好像总有人说国内言论压制,那么在国内没有报道的或者国外跟国内不同报道的东西你可以讲嘛,事实列出来给大家看。比方说以下几个问题,大家都可以从自己的感受来谈
1.生存权、发展权是基本的人权。你可以说哪些是人权的含义,包括哪些,不包括哪些,甚至说这个小标题就是偷换概念、本末倒置,只要有理有据。大家可以想想100多年前的中国什么样子,国际地位如何,百姓什么生活状况,1949年以前如何,改革开放以前如何,目前如何。国内报道目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军事、政治等)排第六,有人认为非也,那也请举出事实来说。国内说经济蓬勃发展,若有人说非也,并举出很多不足之处,只要不是别有用心的攻击,我也接受,并请问,你再举一个没有任何问题的国家来。
2.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以激发国人自强。若有人说这话错了,也请说明。看看六十年代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国家发展出了“两弹一星”,(插一句,凤凰卫视鲁豫访谈,采访两弹元勋邓稼轩的夫人许鹿希,标题“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问她为什么能够忍受和丈夫分离长达28年的时候。她说是因为她不仅见过洋人,还见过洋鬼子,不仅见过飞机,还见过敌人的飞机在空中盘旋轰炸自己的家园。)想想中国的百年屈辱史,近的看看伊拉克,就不用我多说了。那时的满清政府包括民国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表现如何?若是让戈尔巴乔夫之流上台,中国现在什么样?
3.发展才是硬道理。也是一位伟人说的。承上所言,我们不仅仅要自立,更要自强。过去很多先驱进行了强国(那时是救国)之路的探索,提出过“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工业救国”等等,也有胡适先生的“清谈误国”“少谈主义多谈实事”,更有孙文先生百折不挠的反清救国(现在不知台湾的人把他当作”国父”还是外国人)。
中国终于开始走向富强了,有人高兴,有人不高兴,你我是哪个队伍中呢?
以上只是列举一二,大家都可以谈谈。
意犹未尽,再说说下面。
4.言论自由。前提是对自己发言及引文的负责,最好不要道听途说、断章取义、指鹿为马。想起一个笑话,七十年代红衣大主教访问纽约,临行前有人叮嘱他对纽约的记者说话要小心。到了纽约机场,等候的记者中有人问他想去纽约的夜总会吗,他自以为很幽默的反问:“纽约有夜总会吗”。结果第二天各报头条就说,红衣大主教刚下飞机第一句话就问“纽约有夜总会吗”。
一种声音说话当然不全面,所以也请多举出不同的报道来。好像看过一篇文章说日本人英语水平不如中国人,并举例若干,你有不同意见,也可以举例说日本英语教育就是高嘛,两个方面的实例一说,这个问题就清楚多了。又如反日言论,很多人说中国网民做的过头了(有人在网上说,有人在实际中做),国内报道确实单一些,那请大家也说说到底日本人怎么看中日关系,包括不能回避的南京大屠杀等问题,网上就有人发过文字及图片说日本人的反华游行,标语有 “(要求)日中断交”“南京大屠杀是捏造”之类(他们国内有无舆论及历史教育的欺骗呢?)。又如台湾,他们怎么看待两岸关系?若大家都反对“台独”,反对战争,为何陈氏能连任?
就有这样的人,躲在国外,对中国的落后之处大加指责,哪怕是积极的成绩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说。
真要是言论自由,什么都可以说,你们在德国也发表一篇“论东德西德合久必分” 试试看(我并非对德国不敬,举例而矣),发表一篇论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之“合理性” 试试看(也是举例而矣)?!在美国也发表一篇“论基地组织也是被压迫者”试试看(举例而已)?!
5.流血与政治。总有人把手上沾了血就叫做刽子手,这要看是什么情况。再说古今中外有不流血的政治吗?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手上有血没有?从反隋炀帝到玄武门之变杀他兄长,有血没有,谁又能否认他的政绩?前不久看见又有人说汉武帝穷兵黩武,满足个人私欲,可当初匈奴人打来时你们当如何面对?现在中国的疆域就是那时候奠定下来的基础。
《韩非子·五蠹》“饥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说明什么叫实际
作者: zycoc    时间: 2005-2-17 22:15

是北冥天下被民运人士搞的乌烟瘴气时,有人反驳的帖子
作者: 世诚星    时间: 2005-2-17 22:20

百家叫床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