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节制中的自在 [打印本页]

作者: XXGG    时间: 2004-12-31 23:14     标题: 节制中的自在

节制中的自在

Joseph Goldstein & Jack Kornfield着林武瑞 译

若要了解我们的生命,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心。我们种种的现况以及一切作为,都是根源于心,我们为什么过着某种方式的生活?为什么喜爱某些事物,而讨厌其他的?为什么与别人处于某种特别关系?......这一切都是心的力量,都出自于我们的思想、意象与灵感。我们今日的种种,都是心所变现的,但是我们似乎很少花片刻宁静的时间,来审视心究竟是怎样活动!

当我们平静内心,反观自照,会发现心是变化无常的,它在某个时刻宁静安祥,下一个时刻却怒火焚烧或欲望汹涌;刚刚还专注清明,现在却又妄想纷飞......心是个不断在改变的能量,它在每一时刻的经验中,受到制约和再制约;受到我们感官接触色、声、香、味、触后所留下影像的制约;受到我们的行为反应、思想情感的制约;受到我们这个世界的认知和造作的制约。

我们开始仔细观察心的本质与那些制约它的力量时,会发现某些特定的模式:什么样的因缘会导致更多的烦恼与痛苦?导致生命紧绷或萎缩?什么样的心会使生命开放和宽广,使我们和自己、他人建立舒畅、融洽的关系?为了能更清楚地透视这些模式,有必要把心安住在稳定和专注的状态。我们一旦被自己的念头、情绪、好恶是非、思量计较......所冲击,而陷在行为与反应的漩涡里,就很难有清澈的省思和深沉智慧的远景。因此,开启智慧的第一步是把自己稳定下来,让心安稳、集中。

静坐之道及其训练就是使心保持平衡的一种方法,我们训练心的警觉性和集中力,稳固注意力,这样它就不会急燥浮动。由于祥和与宁静感的增强,我们更能深入地观照,在每一时刻警觉到正在发生的事物,以及我们和它之间的关系。我们安住在当下的实相,而不是迷失在种种的遐想、意念、观念或解释里,这种稳固和精确的警觉力会带来深沉浑厚的定力,只因为它不排拒一切。在每一个时刻,心都是平稳的,因为我们练习不迎不拒地去面对整个变化无常的经验,我们清楚地见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物,厘清身心不同的元素,也了解展现这些真相的法则。达磨(dharma)是梵文,意指‘法则’(law),因此学习‘达磨’,可被理解为:‘精练我们的内观能力,以透视生命的自然法则。’

我们开始察觉到一项基本的法则是------业力法则,也就是说:行为会导致结果,它不是无端而起的。当我们探究一切遭遇的本质时,会开始了解到业力是如何直接在生活中运作,而不再视它为一个抽象的观念或有趣的故事。透过专注和警觉,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一个时刻,心的力量都在制约现在的事实,并且影响着未来。

当内心生起强烈的情绪和感受时,它对我们的行为影响会有多大是很明显的。当我们悲伤、生气或沮丧时,即使置身于最美丽的地方,或和最心爱的人在一起,周遭气氛也被我们的心境所感染。同样地,我们也许面临非常的困境,但假使内心充满着爱或心境极为平和,这时所经验到的,和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下是大不相同的。显然地,心灵的品质影响到我们所经历的事物,这可称之为‘现业’或‘速业’,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境在当下所造成的一种结果或影响。

业力的法则可由另一种方式经验到,......当我们打坐时,就可明显地感受到心仍保留着过去行为的印象。它稍一静下来,过去所留大的影像立刻重现,且力量很强,我们好比在注视一面重现我们生命的明镜,过去的一切成为此刻喜悦或懊悔的源头。我们直接面对它,此时若能神志清明,态度柔和且内心宁静,那么对过去行为的业果就具有十分净化的作用。

经由情绪和心境,我们的心就影响到现在的遭遇,由此可让我们体会到业力的波动。还有在禅修时,以及心是宁静、坦然无碍时,我们会清楚地再重新经历一次往事,此时也可看到业力的运作。当某种行为模式已经形成时,不论它是清静的或不净的,我们都可直接了解到业力。我们一再地重复每一个身、口、意的行为,它们就产生一种强化的倾向。最后,我们了解到业力的法则,就是一种行为将在未来产生某种特别或多样的结果,如同把一粒种子撒在土里,时间一到,就会结成很多业果。

当我们深刻了解到行为会产生结果之后,就会促使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采积极的责任态度,而对行为的导向及它是否是我们所想耍的去处,会有明智的反省和考虑。但是单靠反省业力和生命的方向还不够,我们的心还需某种力量或特质,才能直接运用这种反省的智慧。幸而心灵有种很强的力量叫做‘节制力’,我们可用它来达成这项目的。
作者: 行者无悔    时间: 2005-1-1 00:57

题目挺好,不过感觉有点伊壁鸠鲁派的味道.呵呵
作者: XXGG    时间: 2005-1-1 09:52

接着再来:

了解‘节制’真正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位居我们修行的核心。在此特别提醒:不要把‘节制’和‘压抑’或‘逃避’混淆了。心灵的节制并非排拒事物和否定它的存在,也不是评断批判我们某些经验,或对它产生厌恶而对某些方面压抑和逃避,这种对存在事实失去认识的无明,反而会造成心灵更大的紧张和痛苦。所谓的‘节制’是我们敝开心灵,而对一切所发生的现象,用抉择的智慧看着它,既不陷溺其中,也不会忘失不察。由于有了智慧和警觉力,我们能看清良善的行为会带来更大的幸福和对真理的体认,而拙劣的行为则会加深痛苦和冲突。‘节制’是我们本具的能力,它可以在这两者之间作抉择,我们用它来追求善道。

‘节制’对心灵陷溺的倾向具有制衡的作用。经典里有则故事:有只猴子无忧无虑地住在高山森林里,一天它起了好奇心,想下山去探险。山下的猎人们埋下了黏胶陷阱,这只猴子并不知道,就伸手去摸,结果被黏住了。它想要脱身,就用另一只手去拉,结果两手都被黏住了,于是它又用一只脚去尝试,接着是另一只脚。最后,为了拔出双手双脚,连头也被黏在胶上而动弹不得。

我们陷溺的过程就与这只猴子一样,某件事物给我们舒服的感受,于是执取不放。当它变异时,我们就感到匮乏,只好再去执取或去追寻另一个欢乐的源头,一个接一个,直到最后纠缠在自己贪着和执取的心态里,不只对欲望的满足上瘾,也耽溺在心灵执取的习惯里。处理欲望可采取另一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导致更自在的方法,这是有可能的。‘节制’是可以培养的,它是一种温雅的训练,可以把心安住下来,让欲望自个儿生起和消失,而不必对它们有所需求,或有付诸行动的冲动。除了节制有害无益的行为外,另一种‘节制’是不要认同禁忌和恐惧。

长久以来,我们受到各式各样的制约,害怕不同的事物,也不敢去碰触自已或他人的某些领域。‘节制’更进一层的意义是指:对这种限制我们及造成我们生命更萎缩、更疏离的心灵模式,不要去买它的帐!它允许我们去冒险一番,以突破自我的限制。

没有节制的心像没有调教的小孩---喜怒无常、无理要求、哭闹撒野等等。像这样的情形,我们都了解有时说‘不’才是适当的,因此有必要培养出一种温柔的纪律。正如明智的父母不会附和小孩不健康的行为倾向,我们也没有必要随着每一个欲望和冲动起舞,我们可学会用温柔和幽默的态度向内心说‘不’。真正的节制不是从排拒和压抑中孕育出来的,它来自单纯地照见什么会导致和谐,什么会造成冲突,然后使我们的言行符合这个认知,并遵照奉行。当我们遵遁节制的法则,会发现它是一切不可思议力量和活力的泉源。

‘节制’也发挥蕴藏精力的作用,当我们开始禅修以后,在身体、情感以及心灵酝酿出一股强烈的能量。它有时令人感到不舒服,就像一粒汽球,当我们吹入更多的空气时被撑大了。我们也会因修行而撑张拉紧,为了避开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时常寻求各种方式来舒深一些能量,而不是放松自己去面对它。这种情形在密集的禅修期间更明显,我们的心变得多么富有创造性,设计各式各样的方法来舒泄能量,例如渴望多渴几杯茶,计划写部伟大的美国小说,记录个人毗婆舍那(止观)禅修奇遇等等。这样做把正在积聚中的能量挥散掉,而对更上一层的禅修训练形成很大的障碍。

经由‘节制’的力量,我们学会不让闪过内心的念头或感受付诸行动,不让这些冲动漏失了我们的能量。我们可清醒察觉当下正在发生的身心状态,有足够的缓冲和智慧,足够的反省能力来驾驭心灵,来保住正在酝酿中的能量惯性。由于能量保存不失,我们蕴酿的心力足以透视并体验到最深层的境界。

作者: 呼吸.    时间: 2005-1-1 14:20     标题: 以戒为师

可是,三岁知得,80岁行不得,能知不能行,不是真英雄!勉之
作者: XXGG    时间: 2005-1-1 14:47

再来:
节制’的第三个效用使人在证悟上有极大的突破。除了舍离有害的行动和需求,酿成一股强而有力的能量之外,节制的心灵也能彻底清楚地透视实相的无常、无我。当我们不断地被欲望牵引,发出每种冲动的能量,或与一个念头、一种感觉认同时,我们就把整 个感官世界实在化,并且深深地纠缠在一种有‘我’的感觉中。我们会发现,由于没有培育、训练内心,我们绝大部分的生命都被意念所迷惑,误认它们是真实的。试想,意念不是常造成我们内心的反应吗?好像它是真的存在一样。例如,脑海中浮现起一个朋友的影像并不等于他就在眼前,它只是个意念而已。但在意念生起时,我们会加入许多剧情,并开始编导,好像是真实的经验一般。我们也会被强烈的情绪力量所动摇,被身心的狂风暴雨所袭卷。在情绪中迷失,就是对它们的力道失去觉察,一旦强烈认同于情绪,内心就不可能清楚观察正在发生的情境。

透过节制的力量,我们对事物本来面目所起的遐想和投射开始剥离脱落。‘毗婆舍那’的意思就是‘如实正观事物的原貌’,或如一位泰国大师所说的,学习去观察‘是什么就是什么’,看到‘是什么就是什么’是出自不再受欲望驱使和自我幻相蒙蔽的心境。‘节制’使内心能欣赏一切现象的空性和无常。佛陀曾以简短的偈文描述无常的本质:

我观十方诸世界
彷若清晨之微星
又如水上之聚沬
夏日云雷电光火
闪烁不定风中烛
如梦如幻非真实

智慧使我们领悟到生活的简朴,也就是佛陀所说的‘最大获得’--满足。我们是这样被限制着,不断地执取,以为只要累积更多的财富,得到更多的名声、权势,追求更多的性爱,我们就会更快乐,于是为获取这些而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不堪。从推论上看来,这种汲汲营求的心态就是:一旦我满足了这些就会快乐。不过,我们若反观自照,会发现这种企求的心只会导致更大的贪欲和挫折。

问题不在于我们的欲望很少得到满足,而是我们常常可以满足,却仍然一直在追求。在生活中,我们经历过多少声色的愉悦及感受的享乐?太多太多了!都记不起来了!但这些仍无法满足渴爱之心。我们有个欲望就去满足它,于是有了舒服的感受,不过当因缘改变了,快乐也随之递减或消失,然后就会发现,受匮乏感的驱策,欲望再度生起,又将渴求更多。我们不断地想要完成欲望,但永远办不到。
回楼上: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事不必理,理须兼事。共勉。
作者: jh78    时间: 2005-1-3 11:57

dingyixia
作者: jh78    时间: 2005-1-3 15:15

节制是内敛,内敛就是向内收敛,放纵就是向外放逸。

身体是工具,受控于内心,我们要用身体来束缚住我们的内心,就是使内心被身体所束缚住,做到这样,就错了。

我们的内心总是执着于一些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的东西。结果就指使我们的身体我做这个做那个,但是有老哥要说了,那你丫活着能不作事情么,说那个屁话, 说的是呀,说得对呀,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做还是在做着相同的事情,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在人类走向灭亡的道路上掺上一棒子, 但是内心却是平静的,有情无累,大概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作者: XXGG    时间: 2005-1-3 22:41

有点悟了!再来
贪欲的真相是什么?就是对享乐的渴求。不论我们渴求愉悦的色、声、香、味、触、法中的那一项,其目的无非在追求舒服的感受,问题在于即使舒服的感受得到了,却不会持续太久。我们就在无常的现象中东奔西驰,想追寻永恒的满足。

有则故事正足以说明这种困境:有天晚上拿苏鲁汀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他趴在街灯下找东西。他们问他在找什么,他回答:找房子的钥匙。’于是大家都蹲下来帮忙找,但毫无著落。最后有一人问拿苏鲁汀,究竟把钥匙丢在什么地方?他回答:‘在屋子里。’大伙儿问道:‘那你为什么在街灯下找钥匙呢?’他回答:‘因为这里比较亮。’ (我加的话:意思是别人都这样啊,随大流呗)
我们不也都在做同样的傻事吗?顺着感官去追寻。因为在明亮处较易找到答案,它便成为人人追求的目标,大家相信可以在此找到幸福。但是真正的幸福和宁静是存在于知足和简朴之中,我们无需太多的东西就会快乐,心甘情愿过着简朴的生活,会为我们带来无上的轻安、舒畅。贪爱和追逐逐渐消退,我们愈不受到它的驱使,则内心愈趋安详、宁静。

这种心境非但不会使我们从现实世界退缩下来,反而为我们的生命开拓了空间,使我们的行动更有力、更统一。我们变得乐于付出时间、精力、物质、友谊、关怀和爱心,这些慷慨的布施都是在有所了悟之后的一种丰沛流露。布施不但是我们和别人建立美好关系的磐石,修习它,也有助于自己更清楚地看到行为之下微细的动机和执着。

我在印度修学时,布施的问题无时不出现眼前,因为有太多的人为了活命而乞讨。不论我们过着多么简单的生活,拥有再少的东西,都远超过他们,这种事实是无法避免的。有天我正在街上买橘子,一个男孩趋向前来向我乞讨,我给他一个橘子,他没有道谢,甚至微笑、点头都没有---毫无表情地,拿着橘子就走。这种简单的交换有助于消除下意识中微细的期待。在我们真心诚意跟别人分享的底下,仍期待着对方少许的反应以示回报,假使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并舍离最微细的期待心,而以单纯的慈悲心照应情境。

阿尔德斯.哈克雷在逝世之前说他总算体认到,所有心灵的修练无非是要学习彼此更善待对方。修学慈悲指的是跟别人系念相连,而不是排拒不理,慈悲心一旦坚定丰盈,我们不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会关爱一切、普照万物,关怀别人也就是直接从自我孤立的牢狱中展现、培育解脱自在。不过,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必刻意去想怎样付诸实际行动,只要内心常存慈悲的胸怀,无须等待特别的时机,一天当中就有很多机会让我们流露展现慈悲心。

崇尚慈悲、关怀别人,成为我们生命中强烈的动机,接着,为了智慧的提升和行为的和谐,我们不害己、害人。佛教基本的五 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做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性行为,
以及不用麻醉药物使心智昏错乱---是为我们与别人、环境和谐的互动关系,提供简明有力的指导方针。这些戒律就是在修持基本的‘节制’,在行为表现出自觉的抉择,不再使他人恐惧和困惑。我们的生命展现出这种无害和慈悲,对遇到的每个人而言,就是给予他们一项珍贵稀有的礼物---信任,因为在行为和生命的态度上,我们都让人清楚地感受到不必对我们有所顾虑害怕。

和谐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心灵力量,因为我们的精力不再受困于侵略性的行为、欺瞒的造作以及懊悔当中。遵循规矩,谨持戒律,使我们免于犯罪和自责的危机。虽然在纷扰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无法察觉内心的种种感受,一旦经由修行,内心较为宁静,过去行为所留下的阴影就显得强烈且分明。假如我们能建立起强而美好的道德和正义感,对自己过去所造的种种恶业,就较容易以宽恕和慈悲的心情看待它。

想要过着德行的生活,是基于崇尚慈悲、关懹以及愿一切众生都安乐的心情,‘悲’---怜悯受苦的有情,‘喜’---于别人成功时心亦生欢喜,而能以道德安身。以这种心情立命,就是生命真正亮丽的装饰,它与令人目炫于外表的人工化妆大异其趣,因为过着慈悲顾念一切众生的生活,会产生真正且历久不衰的美。

重要的是,对这些道理的了解必须转化为实际的修持,但并不是抱持着我们立刻就可以达成全然的慈悲的理想,而是愿意接纳自己的现况,并由出发。这么一来,我们的修持是尊定在实际的体验,而不是建立在我们当如何的期待上面。不过,我们必须立刻着手进行,以戒律作为净化行为的准则,过着知足简朴的生活,不剥削他人以及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节制内心,知道对于某些从因缘而起的冲动,我们有能力向它说‘不’,或当感觉被禁忌和恐惧所束縳时,也能由其中破茧而出。我们反省业力的法则和生命的方向将趋向何处,目前正在开拓什么心灵特质,从而培育布施、爱、慈悲和奉献。凡此种种皆成为我们修行的资粮,它导向更深刻的智慧和爱心。噶玛巴说:‘你若对教法有百分之百的虔诚和信心,这时每个生活的情境都是修行的一部分,你是生活在修行里,而不是在做一件事。’
作者: trade.europe    时间: 2005-1-4 16:30

好文,不多见的好文
作者: laopo    时间: 2005-1-4 16:34

好像在讨论自慰和操小妞的优劣
作者: jh78    时间: 2005-1-4 20:28

Originally posted by laopo at 2005-1-4 04:34 PM:
好像在讨论自慰和操小妞的优劣

:D 好话题,一起讨论哈? 我觉得还是操小妞爽一点。
作者: jh78    时间: 2005-1-4 21:21

操小妞也不是那么简简单单的,说白了,就是跟女性发生性关系,性对人类的作用基本上有三个,一个是繁衍后代, 当然了如果套上了胶皮套子的话, 或者采取其他的什么围追堵截的措施,就另当别论了, 另一个就是带来瞬间的眩晕的快感,那种眩晕的快感令多少古今人士为之沉醉, 最后一种就是爱的传递方式,这种男女又有差别,女的是表达一种亲昵地温柔的爱意,从高潮到来的规律来看,就是这样的,女的高潮到来缓慢, 而男地尼主要是一种激情的爱的释放, 我们现在说的这种爱在爱情中一般是一种独占的爱,是一种感性大于理性的爱。

基本上,性交的公用就这样三种。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的功用, 比方说金枪生锈, 长出痘痘,或者以一种挂号的方式到一个有很多身穿白色袍子的人的建筑物里去寻求非免费的帮助, 等等。

现代的社会同居的很多, 为什么,是因为不够条件结婚但是又有情欲的需求。一般来说,男的16成熟,女的14 岁成熟, 在过去的话就很普遍的结婚了,为什么,家里都是农民,给块地,盖个房子, 一辈子就基本定住了, 现在不同了,一般一个人大学毕业就二十二三了,再工作, 攒钱盖房子, 一切都稳定了, 估计也得等到三十左右吧,运气好的,可能二十七八。 那么那段空白时期怎么度过? 于是同居就应运而生了,我们如果说没有责任的性是罪恶的话,那么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如果说性是必须解决的一项内容的话, 那么这又是一种合适的方式。

这种没有法律的约束的方式由时候又会带来伤害,那么这种伤害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两个人共同经历了一些愉悦的活动之后,产生了互相的依赖, 这种依赖如果是始终对等的话,那么单纯从两个人感情的角度来说,是很好的, 至少他们不会因为感情的直接原因而分开, 不过太粘乎了,两个人只顾消费享乐不生产的话,那早晚要死翘翘的。 但是如果说其中一方的依赖更强烈,当另一方脱开的时候, 或者极端的情况下离去的时候,就会失望,低落, 感到被伤害。

所以有一句话,执着是苦, 小孩子坐在河边,用脚丫不经意的的拨弄河水,他是在享受, 河水干了,就干了,没什么的。如果他是贪图这个活动,产生了依赖,就像我们看到有的人很喜欢打游戏对不对,打起游戏起来, 眼睛冒着红光那种,如果哪天, 突然网没了, 那他眼睛还红不?不会。变蓝了,狼要是三个月不吃东西,眼睛都是蓝的。小孩子如果贪图这个东西, 那如果没了,就会难受, 一般是一种痛苦的方式表达出来。

耳边响起了轻快的藏族民谣,这个世界都在我眼中,都在我眼中哈。管他天晴还是下雨,管他是朝南还是向北, 我只管往前走啊,往前走啊, 不回头,想回头了, 也会回回头。 歌儿 在耳边响起哈,索以拉哈拉伊索。索以拉哈拉伊索。。。

[ Last edited by jh78 on 2005-1-4 at 21:32 ]
作者: XXGG    时间: 2005-1-4 21:31

Originally posted by laopo at 2005-1-4 04:34 PM:
好像在讨论自慰和操小妞的优劣

你也快悟了!佛魔刹那一念间,也就是说··自慰和操小妞的优劣··都是你的心,都是虚妄。可惜你当真了。
作者: !@#$%    时间: 2005-1-16 23:14

收放自如,说有便有,令无即无, 此乃真人。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