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看了郭德纲为何更想看赵本山? [打印本页]

作者: wahahaha    时间: 2013-4-17 09:40     标题: 看了郭德纲为何更想看赵本山?

从两场联排可以看出央视春晚确实在力图创新,最受期待的郭德纲和于谦的相声,从联排效果来看,观众只能坚持看到2/3,后面的1/3已显拖沓。有观众就反映:“相比郭德纲,还是更想看赵本山(《赵本山宣布不再登台演小品 郭德纲:你怎么不早说》2013年01月31日 08:10凤凰网 来源:东方早报)。”

看了上面的新闻,觉得观众真有些恋旧。这又扯到一个老话题上来,就是春晚能不能离开赵本山,离开赵本山效果就要差多少?这个老话题现在看已经没有意义,因为赵的确已经离开了春晚,离开了赵本山春晚还得要办。但是,观众为何还要恋旧,说“相比郭德纲,还是更想看赵本山”呢?笔者也只就此说点看法。

首先,这是因为观众喜欢比较。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赵本山的“光辉形象”在观众心中已经有了多年的审美积淀,虽然观众对春晚有严重的审美疲劳,但对赵却乐而不疲、审而不劳。这样将刚上春晚正在转型的郭德纲与赵一比较,就有了鉴别了,高下自然分明,所以就“更想看赵本山”了。因此,这不能将问题归咎于“更多资讯不发达地区观众审美能力的常年原地踏步,甚至告退。”----能在京城看“联排”的观众不能不可谓是见多识广或观念前卫。

另外,不得不说还有一种多年存在的一种认识误区:就是认为春晚离不开赵本山不正常,很可悲;反之,离开赵本山是件大好事、大喜事(好像一离开赵,春晚就解放了----似乎没有这样严重吧)。其实,这只是从人才辈出、新老交替的人才发展规律来看问题,却忽视了艺术经典和艺术大师一时很难以超越的艺术规律。这就好像在唐朝李白一时也没有人能在写诗上超越他一样的道理。当然从更长的时间跨度上看,“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但这“数百年”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看到的。而现在赵尚健在,说“离不开赵本山不正常” 这种说法本身就真有些“不正常”了(且不论“离不开赵本山不正常”是否正常)。因为从艺术规律上,人们在审美欣赏中一时半会儿离不开赵本山又是很正常的----所以“断奶”是很痛苦的(就像莫言《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不吃奶,毋宁死”的“恋乳痴狂”),而能超越他的人一时半会儿还就真没能出来也是很正常的。

正如毛主席说邓小平人才难得一样,人才就是难得。政治人才难得,艺术人才更是如此。因为不是谁都可以成为大师,如马季就一个马季,马三立就一个马三立,侯宝林就一个侯宝林。有人年年上春晚,就是还难得超越他们,这就是艺术规律。艺术规律就是说不一定后来就能居上,就能把前浪(老面孔)摔死在沙滩上,艺术要靠天赋、质量和技巧说话,而不是靠年轻(新面孔)和妙龄吃饭和擅场。

所以,愚以为看春晚就看春晚,看郭德纲就看郭德纲,看现在的人马就看现在的人马,不要把谁和赵本山去做比较,不要沉溺在对赵本山的审美情节中而不能自拔,因为艺术经典和艺术大师一时很难以超越,因为蛇年春晚赵本山已经离去,他离去后咱们心态要平和,他也会和咱们一样用平和的心态看春晚。如“赵本山表示,春晚没了谁都会很快乐。‘去年开始我坐在那里看春晚,我觉得春晚好看,没我的春晚更好看。’赵本山的一席话赢得台下观众一片掌声(《赵本山称不再演小品 揭秘退出春晚原因》新浪网2013年01月31日00:50新浪娱乐)。”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