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心理学中的“情绪客体化现象”——审美现象的内部机制(请帮忙)
[打印本页]
作者:
可泽
时间:
2004-10-30 16:40
标题:
心理学中的“情绪客体化现象”——审美现象的内部机制(请帮忙)
美是主观的今天已成为世界美学界基本看法,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应首推美国现代哲学家乔治-桑塔耶纳,他站在美的主观论立场上提出了“美是快感的对象化”。他在《美感》一书中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一种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或者,用不大专门的话来说,美是被当作事物之属性的快感。” 当然,他这里的“快感”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快感,准确地说应该是心理内部的快悦性质的情绪性感受。他这个定义的具体意思是:当外界某个客观事物引起了我们的快悦情绪时,由于我们知觉系统的某种原因使我们没有觉察到这个快悦情绪是心里的快悦情绪,反而把这一快悦情绪对象化了,既在知觉中把它当成是存在于当前客观事物之中的一种属性了。这可以说是主观论的最典型、最具体的论断。他的观点得到了很多其他美学家的赞同,但是,由于他没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分有力的科学证据,所以一直没能得到更为普遍的公认。因而美是什么这一本该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至今悬而未决。
问题的解决在今天看来应该不太艰难。我们都知道,无论人的非审美经验还是审美经验,它们都是我们的心理现象,都是产生于人的大脑中的心理反映活动,今天的心理学(尤其是生理心理学)对人的各种心理反映活动的过程与内容早已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么,我们用今天的心理学知识先来看一下快感是怎么回事,再看一看快感在人的心理反映过程中能否被对象化,从中不就可以找到重要答案吗?那我们就先来看看心理学中的快感是什么样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快感与痛感都是在脑中形成的,简单来说它们的形成过程与内容是这样的:当人体中的某些感受器——如肤觉感受器受到外界刺激时,大量的感觉细胞便产生理化变化,这些理化变化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传递到大脑,会在脑中引起一种正面或负面性质的、具有一定强度特征的、生理性的情绪性反应,或称情绪状态,并且被大脑皮层所反映;与此同时,由于躯体感觉系统和其它心理机能的参与,大脑皮层也同时反映出当前肤觉感受器的内部状态以及它在身体中的相对部位等特征。这样,当大脑中同时形成的两种反映:大脑皮层对当前脑中情绪性反应的反映与大脑皮层对当前肤觉感受器的诸等特征的反映复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人们的快感或痛感的感觉经验。例如,当我们的手上受到某种能产生快感的刺激时,手上皮肤中的大量感觉细胞产生理化变化,这些理化变化引起的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在脑中引起一种快悦性质的(正面的)生理性的情绪性反应,并且被大脑皮层所反映;与此同时,由于其它心理机能的参与,皮层也同时反映出当前手上肤觉感受器的内部状态与“手上”这一确定部位等特征,这样,当大脑中同时形成的以上两种反映复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我们的“手上很快悦”这一快感经验。
通过对以上心理学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在人的这种快感经验中包含着一种十分顽固的“情绪感受化”现象,即本来是由于手上肤觉感受器的信息上传而在脑中引起一种快悦性质的情绪性反应,而我们在直觉中所感觉到的却是“快悦在手上”。
这里,我们已看到了快感基本的心理学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情绪感官化现象,这似乎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没有直接的帮助,并且快感是情绪感官化的产物,情绪一旦被感官化了便“顽固”在感官之上,似乎无法再被客观化了。然而,启示不是没有的。
前面看到,当大脑中同时形成的两种反映——皮层对脑中情绪性反应的反映和对当前感受器的反映复合在一起时,会发生情绪感官化现象。那么,当大脑中被引起某一生理性情绪反应并形成反映时,如果在大脑中同时形成的不是对身体中某个感受器的诸等特征的反映,而是对某一当前外界对象的各种客观特征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我们知道,视觉感受器(眼睛)是人的高度发展了的感觉器官,我们在运用这一感受器时,大脑通常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外部对象的各种客观特征的把握上的,所以对该感受器的当前内部状态和所在部位等特征的反映一般是处于抑制状态而反映不出的,除非在遇到如强光的刺激等一些特殊情况下。而在我们进行正常情况下的某些视觉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外部对象光线的刺激使视网膜大量感觉细胞产生复杂的理化变化,加之视觉系统一系列内部活动的激发,也必然会在脑中引起不同强度的正面或负面的情绪性反应,并引起皮层对其的反映;又由于此时大脑反映活动的“注意机制”是指向外界对象的,没有形成对视觉感受器的诸等特征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脑就必然会把对脑中当前情绪性反应的反映与同时在大脑视区形成的对当前外界对象的各种视觉特征的反映——视觉图象复合在一起,从而就产生了“情绪在视觉图象上”这一特殊的心理反映形式,即“情绪客体化现象”。在这种现象里,我们会在直觉中把自身的快悦或不快性质的情绪性反应(往往也含杂着某些当前的心理性情绪)当成是存在于当前外界对象的形象之中的、一种最直接地令我们喜爱或者厌恶的东西。
例如我们在观赏晚霞时,晚霞的适宜光线的刺激通过眼球晶体投射在视网膜上,使视网膜大量感觉细胞产生理化变化,这些理化变化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入大脑,在视觉系统其它机能的参与下使皮层视区形成对晚霞的颜色、明暗和形状等等特征的反映——晚霞的视觉图象的同时,也必然会在脑中引起一种显然会是快悦性质的情绪性反应并且形成皮层对之的反映;又由于心理注意机制等因素的作用此时大脑没有形成对视觉感受器的内部状态与位置等特征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皮层便把对晚霞的视觉反映与对当前脑中快悦性质的情绪性反应的反映复合在一起,从而就形成了“快悦情绪在晚霞的视觉图象上”这一情绪客体化现象。这时我们就会在直觉中“看”到在那晚霞的客观形象之中,仿佛存在着一种最直接的令我们快悦的东西,并把它当成是晚霞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往往被称之为美的)特质或属性来加以喜爱和体验。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情绪客体化现象是存在于人的视觉反映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学现象,是因为我们视觉组织的特殊性和人的心理反映过程中的注意机制等一些心理学原因所决定的自然而又必然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中,人们会把发生在大脑中的情绪性感受知觉为它是当前外界对象之中的某种特质来重新体验,我们想一想,这种情绪客体化现象不正是人们的审美现象的内部形式吗?如果当前外界对象的刺激在我们的心理反映过程中引起的是快悦性质的情绪性反应,我们就会把这一快悦情绪错觉为它是存在于当前外界对象之中的被称之为“美”的特质来加以喜爱;如果当前外界对象的刺激在我们的反映过程中引起的是负面性质(不快的)情绪性反应,我们就会把这一不快情绪当成是当前外界对象的被称为“丑”的特质而投以厌恶。其实,情绪客体化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的视觉过程中,在人的听觉、心理感觉等感觉中也普遍的存在这种现象,甚至在我们的触觉和嗅觉中,也会由于当时情境的特殊性而偶然发生这种现象,这是心理学研究中的大量科学事实早已表明的,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现在我们应该看到,在美学研究中一直难以解释的关于美是什么以及其它种种美学基本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对人的审美现象的内部形式——情绪客体化现象的认识而得到科学的解释。可以简单地说:作为本质意义上的美,它就是由存在于人的心理反映过程中的情绪客体化现象所产生的、人的自身快悦情绪在当前外部对象的形式和具象之中的“显现”。而外部那些美的视觉和其他感觉的对象,它们在这里所具有的只是能够产生或引发人的快悦情绪的那些条件和属性。当然,要给美学的种种基本问题做出最后的定义,那还需要我们的美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界通过联合磋商来完成。
现在我们可以说,桑塔耶纳的“美是快感的对象化”是真理的曙光,而真理的太阳将会很快升起。
敬请美学研究者们置疑、指教。
----------------------------------------------------
尊敬的学子们,我不是专业的美学研究者,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想把心理学中的“情绪客体化现象”介绍给中国的美学界,因为“情绪客体化现象”的揭示对于解决种种美学的基本问题有十分关键的意义。然而他们太“厚重”了,可能以他们的厚重和智力上的问题难以理解科学的东西。因此我想只有先把它介绍给外国学者,在他们理解以后再由他们介绍给中国的美学界,那样他们肯定就会容易理解了。然而我却不懂外文,所以想请大家谁对此有兴趣的帮个忙,翻译一下贴到外文相关论坛或发给外国相关刊物。在此先谢谢朋友了。
[ Last edited by 可泽 on 2004-10-30 at 16:49 ]
作者:
会员18888
时间:
2005-3-23 23:48
学习ing
作者:
水瓶座的男子
时间:
2005-3-27 15:51
好长好长好长好长啊!!!!!!!!!!!!!!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