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吴英案引争议 官媒谈死刑:“以命抵债“天经地义
[打印本页]
作者:
德国的牛
时间:
2012-1-20 17:04
标题:
吴英案引争议 官媒谈死刑:“以命抵债“天经地义
浙江省高院二审维持对犯集资诈骗罪的“女富豪”吴英死刑的判决在互联网上引发争议。人们在承认司法独立应当受到尊重的前提下,也反映出舆论的一个动向,即中国社会对严重经济犯罪适用死刑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再审视。中共官媒就此发文称,经济犯罪如果涉案金额巨大,“以命抵债”应属天经地义。
中共官媒《环球时报》1月20日发表题为《死刑正在中国被历史性再审视》的社评,文章指出,反对处死吴英的人,理由大体是一个:这是一起经济犯罪,没有命案。由于案犯是31岁的年轻女性,不排除这个身份帮她赢得了一定同情。去年几起舆论高度参与的涉死刑案件,如药家鑫案,主导性意见都是要求判处案犯死刑。其中云南邵通案,舆论是在终审未判死刑之后强烈要求改判死刑。吴英案是近年舆论对死刑犯要求改判非死刑的少有例子。
但看上去混乱的舆论,似乎甄别了这几个死刑之间的不同点。药家鑫和邵通案都是命案,故意杀人证据确凿,舆论的要求是对“杀人偿命”原则的捍卫。而吴英案是没有直接伤害生命的集资诈骗案,舆论在此案上发出的,是对“不杀人也偿命”的质疑。
文章同时提到,尽管互联网上的声音总是复杂的,但围绕吴英案的舆论动向仍很不寻常。它是中国公众要求缩小死刑范围的一次态度宣示,如果将前几次舆论对死刑的介入连起来观察,那么可以看到一个趋势:中国公众要求将死刑的适用范围局限在故意杀人罪上。虽然这次舆论的参与会再次对司法独立形成干扰,但中国公众对死刑态度的温和转变,他们对“不杀人不偿命”的首次集体呼吁,却与人道主义对待重犯的世界司法潮流形成了契合。
长期以来,“钱”和“命”在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中是连在一起的。部分原因是中国人太穷了。经济犯罪如果涉案金额巨大,“以命抵债”天经地义。这样的观念已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司法精神相去甚远。中国减少死刑应坚决从经济犯罪领域起步。这次围绕吴英死刑的争议表明,社会已对“不杀人不偿命”有了一些思考和最初的共识,中国立法和司法机构应抓住这个机遇,使减少死刑在中国获得突破。
文章最后总结道,任何国家的法律都与社会的思想和道德面貌是大的契合关系,社会观念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对司法产生影响。公众都有权利表达自己对吴英案宣判的看法,但司法独立最终是硬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最高法院最终是否核准吴英的死刑,只要在程序上是合法的,它都是对的。
作者:
hbjlxq
时间:
2012-1-20 18:44
我不是对这个案子提出我的立场。但我觉得那个媒体不是官煤,因为水平太低了,把吴英判死刑的理由归结为“以命抵债”, 命能抵债吗?或者是搂主传达了错误的信息?
作者:
费雪儿
时间:
2012-1-20 22:05
当初她非法集资的时候,没有管场的支持,她能有这个本事吗?现在官场的人拿她当替罪羊,这就是中国所谓的法制吧。
作者:
joqoko
时间:
2012-1-23 11:30
她不死,会有很多人死的
作者:
无敌大杏
时间:
2012-1-28 12:40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为了保住乌纱帽,就要找个替死鬼。
作者:
davidsheng30
时间:
2012-1-30 10:17
垫背的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