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ZZ~个人关于村级公共服务改革的一些观点(一) [打印本页]

作者: joqoko    时间: 2010-11-2 18:26     标题: ZZ~个人关于村级公共服务改革的一些观点(一)

个人关于村级公共服务改革的一些观点(一)
    南风窗2010年调研中国报告(四川大学团队)主要结论与态度
    主题:成都市村级公共服务运行机制调查
   

          报告背景(摘要):如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直是近年来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的中心工作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不行的,可只依赖政府的财政投入也是死路一条。从现在的财税制度来看,财政预算是不到村这一级的,那么如何保证农村有钱花就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目前的城乡统筹更多的还是“一把手工程”,是靠各级一把手出面协调重大问题来保证对乡村倾斜政策的落实,这种体制管干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事无巨细的管理整个农村则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保证了农村有钱花的同时,又如何保证这笔钱能不折不扣的全部花在农民身上更是政府要考虑的根本性问题。在此背景下,成都市在全国率先“试水”村级公共服务改革。自2009年开始,在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上,通过市县两级财政每年为每村(含涉农社区,下同)再提供至少20万村级公共服务专项资金,以满足各个村“个性化”的公共需求。
   

         我认为:作为新生制度的村级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它的执行情况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整个底层政治的水面,这个时候,石头本身反而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石头所激起的一圈圈波纹,而这波纹,就是现有的底层政治生态在面对任何具体的新生制度时,各利益方(主要包括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底层农民)在博弈时所产生的震荡。调研中我们发现,村级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在成都市一二三圈的各个区县,不管试点村还是非试点村,在保证“20万由农民说了算”方面,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漏斗效应”,都出现的种种权力格局“错置”与官民行为“悖论”。而这一机制在执行中的扭曲,正好让我们窥探到了有关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和底层农民在为了争取自己利益时,表现出来的自身角色处境和力量强弱对比,而这种差距,才是村级公共服务改革推行中不能保证“20万由农民说了算”的真正原因。   
   

         结论一: “成都实验”能够持续下去的真正动力还是在于底层农民维权意识的觉醒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从而有能力以“抱团取暖”的方式维护自己应有的利益,这才是关乎统筹城乡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态度一:成都是全国的“新特区”,“新特区”的主要特权之一就是有“试错权”。对于试点,不管执行绩效如何,在试行之初我们都应该抱一种宽容的态度,毕竟这是对周围沉闷的一切的一种突破。起码这种试点给了我们思考的载体和平台。也许我们并不是说一定就要它搞得多好,某种程度上说,即使有问题,更好,因为我们可以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下一步该怎么去优化。
   

         结论二:在保证直接目的即“钱的足额及时下拨”上,执行的总体情况是很好的;但是在保证深层目的即“20万由农民说了算”上,却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态度二: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是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分析任何关键问题与制度障碍时,愤青式的谩骂是愚蠢的,我们需要的是秉持理性、良知、有建设性的态度,抽丝剥茧、躬身入局,首先搞清楚的出现问题的根源,究竟是由于认识不够、想出的办法不好、形成的设计和所进行的选择出现了失误,还是这里面既得利益群体在左右政策、在屏蔽信息、在扭曲执行?如果是这项政策本身在设计上出现了失误,需要改进和优化的是这项政策;但如果是既定利益群体在利用固有的体制惯性扭曲了这项政策的执行,我们就应该去探究一项具体政策执行时所面临的政治生态,去分析在这一政治生态中涉及的利益主体各自的处境以及相互间的强弱对比,只有深入到这个层面,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结论三:在实现村级公共服务改革的深层目的,即保证“20万由农民说了算”的民主管理机制出现问题,反映的实质就是纵向的行政机制与横向的自治机制的博弈与碰撞。更本质的说,就是目前底层政治生态中,原子化的农民在既定利益群体面前太弱小了,这种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使得任何外来的制度创新都可能被架空。
         结论四:村级公共服务改革的两个目的和两种手段在运行中之所以会出现两个悖论,主要在于我们陷入了改革的两难困境,即进一步改革要由政府来推动,可改革又必然触政府的利益。
         态度三: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因为新旧制度之间的碰撞和博弈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怕的是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更可怕的是,政府没有及时为这种问题的发生设立规则,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制度化规定。
   

         结论五:成都市这一项全新的制度探索是值得大力肯定的,村级公共服务运行这个新生制度安排之所以会发生执行扭曲,说明它触动了既定格局的根本,这让我们发现了问题所在;又正因为它能触动实质,所以保证这一新生制度安排的实质执行,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
   

          最终的态度是:对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首先要以理性的思维,代表社会良心,把愤怒转化为责任,把批判转化为建设性的研究;而要做到这一点,在学生时代,我们就应该离开热闹、离开功利、离开一切泛政治化的慷慨激昂,以开阔的思维、宽广的胸怀、放达的脚步,去深入社会肌理,去训练思维,去增强底蕴。以此来提高心智并有效内化于心、切己修身,让其成为日常生活的严厉要求,在把学文当作对知识追求的过程中,更注重让其成为一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修身过程,一个“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慎独过程。要明确,只学工具,永远没有眼界;只专书本,永远没有智慧。文明最重要的部位,只能通过一代代的人格秘藏遗传下来,并不能通过所谓的书本和课堂传达,必须细细寻访、轻轻拾捡,然后用自己的人格结构和心灵温度去静静磨炼、磨碎、磨合。要深知,一个人最终学到什么地步,并不取决于在求“知”的道路上“知”到什么地步,而取决于在“做”人方面“做”到什么地步。在行走的道路上,不仅行为在场,而且灵魂在场,这样的内心才是踏实、充盈、温暖的;这样的大脑才是通透、清晰、昂扬的;这样的行动才是理性、现实、充满质感的。 这也许才是这个调研给我最深的感受。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