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r0 n' ^4 Q& {) C 在“逃离北上广”成为网络流行语之时,早有一部分精英,在一线城市历练多年之后,主动选择“战略转移”,在二线城市中打理自己的人生。于他们,新城是重新安置生活与理想的居住地;于新城,这些移居者会带来更多附丽。人与城,在新的历史时间点,努力兑现着彼此的梦想! H" y: M: z; e f4 L
8 A' K5 @+ ~' Y$ u- H( T, W 本刊记者/张蕾" C& X: k: `. z- @/ |
) s: O% G* o/ P0 j* u" ? 有一个沈阳姑娘,叫李晗静,刚失恋了,想逃离北京太多的触景生情,逃离这个需要她坐在星巴克发呆,给路人甲和路人乙设计对话以打发寂寞的莫大城市。 & k3 k6 q1 z& _) H; U. G6 _2 B+ x 5 ^* C, X1 L( J 有一个滁州小子,叫鲁誉,接受不了两个人在北京吃一顿饭要超过七八十块钱,想退到重庆去——那是他女朋友的老家,在那里,二三十块钱会让两人吃得很高兴。 , u/ ^+ m! i: D% Z; W0 R" h2 x. Y. O& z7 L
出于生活成本的计算,出于自己内心的需要,出于事业发展的另辟蹊径,出于思乡情结8943;8943;他们打消了对“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的迷恋,决定离开。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具体数量,但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真实得亦如我们自己。 , ~) ]( _+ G0 y7 T S. Q3 a7 | / m, V) m( [+ i7 O8 S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与腾讯网联合进行的网络调查,在近1500名参加调查的网友中,有超过八成的“北上广”居民想过到二线城市发展,这其中,已经付诸实施的占到四成。对他们而言,“北上广”的生存难再留恋,地级城市又难以满足他们久经历练的人生的需求发展,于是,“二线”城市(众多的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也包括重庆这样的西部重镇),成为这些城市精英们的流动方向。: G4 M$ t/ z/ w2 y) m: W
* `- P3 Z7 Y. O( k0 _7 p 梦想转舵 " D `" S" `0 v5 u' \+ ~3 T r, e6 U0 T( Q, V/ Y- u a 1977年出生的李晗静在2004年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在此之前,她的工作是沈阳电视台编导,做了四年。) R- o; s9 S1 p( I7 {& r/ j
0 R9 A0 m: W- w
“当时我的想法:这个城市有我的梦想,我死也要死在北京,我的小孩要在北京念书,我争取要嫁一个北京人。”. r- D% _$ P& y/ g
5 ?% r2 d5 C+ f3 w! b 奋斗型加家庭型的央视女编导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她的目标,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报道中大红大紫的柴静。7 ?9 Y+ |7 E) x% o8 o
, R' }' k' g1 @/ N$ t( h6 k 一毕业就来到北京的“80后”男生鲁誉更是对首都充满了向往,血脉贲张。在大学里学习艺术管理的他觉得必须来北京,理由很简单——“文化之都”。* T) V8 F5 r2 w5 e
# k$ j6 M: l2 `+ U) Z+ L; t& w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中各个角落的资源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向有限的大城市汇集,这里的机会俯拾皆是又光怪陆离,去“北上广”,既是生存发展需要,也是内心情感需要,几乎快要成为一种信仰。成批的怀揣理想的外省青年涌入北京——北京已经成了“梦想”“奋斗”的符号,代表着向上的希望。- ]8 ^0 U6 ], F: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