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精英们“逃离北上广”几无留恋 转移二线城市筑梦 [打印本页]

作者: 都市红尘    时间: 2010-4-15 09:48     标题: 精英们“逃离北上广”几无留恋 转移二线城市筑梦

  筑梦“二线”4 n5 x7 f3 r# t' n* o% c0 H

$ s; r0 n' ^4 Q& {) C  在“逃离北上广”成为网络流行语之时,早有一部分精英,在一线城市历练多年之后,主动选择“战略转移”,在二线城市中打理自己的人生。于他们,新城是重新安置生活与理想的居住地;于新城,这些移居者会带来更多附丽。人与城,在新的历史时间点,努力兑现着彼此的梦想! H" y: M: z; e  f4 L

8 A' K5 @+ ~' Y$ u- H( T, W  本刊记者/张蕾" C& X: k: `. z- @/ |

) s: O% G* o/ P0 j* u" ?  有一个沈阳姑娘,叫李晗静,刚失恋了,想逃离北京太多的触景生情,逃离这个需要她坐在星巴克发呆,给路人甲和路人乙设计对话以打发寂寞的莫大城市。
& k3 k6 q1 z& _) H; U. G6 _2 B+ x
5 ^* C, X1 L( J  有一个滁州小子,叫鲁誉,接受不了两个人在北京吃一顿饭要超过七八十块钱,想退到重庆去——那是他女朋友的老家,在那里,二三十块钱会让两人吃得很高兴。
, u/ ^+ m! i: D% Z; W0 R" h2 x. Y. O& z7 L
  出于生活成本的计算,出于自己内心的需要,出于事业发展的另辟蹊径,出于思乡情结8943;8943;他们打消了对“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的迷恋,决定离开。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具体数量,但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真实得亦如我们自己。
, ~) ]( _+ G0 y7 T  S. Q3 a7 |
/ m, V) m( [+ i7 O8 S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与腾讯网联合进行的网络调查,在近1500名参加调查的网友中,有超过八成的“北上广”居民想过到二线城市发展,这其中,已经付诸实施的占到四成。对他们而言,“北上广”的生存难再留恋,地级城市又难以满足他们久经历练的人生的需求发展,于是,“二线”城市(众多的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也包括重庆这样的西部重镇),成为这些城市精英们的流动方向。: G4 M$ t/ z/ w2 y) m: W
* `- P3 Z7 Y. O( k0 _7 p
  梦想转舵
" D  `" S" `0 v5 u' \+ ~3 T
  r, e6 U0 T( Q, V/ Y- u  a  1977年出生的李晗静在2004年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在此之前,她的工作是沈阳电视台编导,做了四年。) R- o; s9 S1 p( I7 {& r/ j
0 R9 A0 m: W- w
  “当时我的想法:这个城市有我的梦想,我死也要死在北京,我的小孩要在北京念书,我争取要嫁一个北京人。”. r- D% _$ P& y/ g

5 ?% r2 d5 C+ f3 w! b  奋斗型加家庭型的央视女编导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她的目标,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报道中大红大紫的柴静。7 ?9 Y+ |7 E) x% o8 o

, R' }' k' g1 @/ N$ t( h6 k  一毕业就来到北京的“80后”男生鲁誉更是对首都充满了向往,血脉贲张。在大学里学习艺术管理的他觉得必须来北京,理由很简单——“文化之都”。* T) V8 F5 r2 w5 e

# k$ j6 M: l2 `+ U) Z+ L; t& w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中各个角落的资源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向有限的大城市汇集,这里的机会俯拾皆是又光怪陆离,去“北上广”,既是生存发展需要,也是内心情感需要,几乎快要成为一种信仰。成批的怀揣理想的外省青年涌入北京——北京已经成了“梦想”“奋斗”的符号,代表着向上的希望。- ]8 ^0 U6 ], F: H

, E7 y' J1 E  e3 }  梦想向上,生活却有自己的轨迹。1 q! B$ C* L$ [$ x! X: ~

9 X4 J4 t+ G- {* Q. `  在沈阳从不计较请人吃饭谁埋单的李晗静,在北京三里河租下房子、花去大半个月的工资时,便开始掰扯着请人吃饭的次数,如果超过两次,她心里就要犯嘀咕,暗暗抱怨起对方来。
- a( a5 v. K% @' c+ D5 K. @2 A8 ]/ t/ m: A( x4 T
  每天要从表哥家租住的西四环倒了公交倒地铁、奔向东四环工作地点的鲁誉也觉得,穿越紫禁城的路途过于漫长,漫长到几乎没有时间与家人密切联络,漫长到想每天晚上12点之前入睡都成为奢望。
6 t" j% Z4 a4 f* s4 G* ~& ~; {
! X; g/ X6 W& \$ ]7 o* c6 J  “巴黎就像一座蛊惑人的碉堡,所有的外省青年都准备向它进攻8943;8943;在这些才能、意志和成就的较量中,有着三十年来一代青年的惨史。”19世纪的法国巴黎,早就演过这样挣扎的一幕,巴尔扎克本人深有体会,他在两个世纪前的表达,在今天中国的“外省”青年读来,依然会激起强烈的共鸣。5 b2 m. ~& \5 j" x% [
4 U, @; K$ w3 G8 Z. F3 u3 M
  李晗静和鲁誉,“70后”和“80后”两代北漂,在北京起步时生存条件并不算差,或许这个城市的大部分人都过着跟他们大同小异的日子。他们有些已购置房产,有些还要遥遥无期地租住下去;虽然按照职业划分,他们大概都可叫做“白领”,但white-collar worker,依然是worker的一种。% E: @3 d4 q7 a

3 q$ q/ c" K  s% e9 _7 K  这个城市希望他们成为“中产”,因为“中产”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中产越多,社会发展才会越健康(详见《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13期《中央力推“橄榄型”社会》)。在城市化进程远远没有结束的今天,“中产”的潜在人数(如果从职业性质、受教育程度来鉴别的话)的确在膨胀,但他们要么有“中”无“产”,要么因“产”返“贫”,没有过上与阶层名声相匹配的富足生活(详见《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8期《被消失的中产》)。" B( e: q* e7 W+ V, D+ q2 W

9 G, P5 e/ Z) @& O' S* E+ U! B  赚钱的压力,让李晗静越来越看重收视率,以前受到的“新闻要关注人的灵魂深处”之类的教化已经悄悄更替为“电视就是为大众制作娱乐产品”,这一转换的合理性是“毕竟是广告商养我们”。另外,采访对象给她下跪央求不要拍摄,或者在新闻现场遭到农民围攻,这些极富冲击力的场景上演得多了,李晗静开始对自己要为之奋斗的职业产生怀疑。
, q9 A" b" T7 ?8 k! M# K' C5 _, v3 F- Y3 o$ J9 R; ?
  理想和现实之间亘古不变的冲突,向她泼出一盆冷水。
0 V% Y5 z. f4 ?, v" T/ w! |
' Y0 ~. _+ T. @  [8 ~' U7 ^, R" x  那种冰凉的感觉,对鲁誉来说更切身一些。他觉得没有房就没有归属感,没法安安心心地奋斗,赚的钱花得紧巴,“没有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尊严感”,“没有归属感,没有留恋,慢慢地就对一个城市失去了信心。”4 J5 i  X5 r9 h& [) m4 ]. G: V
' z, ?  N4 N% C# Z6 X
  李晗静发觉自己永远成不了柴静,加上失恋的情感渲染,她决定离开。
# M0 m  B7 j2 T0 _1 x2 k
: {  ~  ^+ l  ]+ O! d  鲁誉在反复的成本计算中发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加上女友想回老家,他也决定离开。
% m3 ]/ d6 |( i4 b. J
2 O/ D5 W5 g% K7 X/ O  在“天堂”消解戾气, Q9 k$ R, x3 O& x
) m" m. ?9 y! {, `; F' u) s$ x
  刚去杭州的时候,李晗静经常做梦,梦见带子丢了,或者采访对象就坐在对面,但一言不发。北京的手机号一直留着,甚至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压根没有使用杭州的手机号。
$ j7 v( ^3 d: N1 I) M- ]/ |/ s( D8 A; Y2 O
  “我想可能还会有人找我。”她至少半年要回一次北京,会友。
8 c8 f" ?2 q7 }- X0 Z* S, m" }6 n& _& @) Q, {
  当初她给自己设定的“在野”期限是一年。一年期满,李晗静回北京联系好了工作,还请朋友们吃了“回归饭”,最终却重回杭州工作和生活,不定期限。2 e: |9 r& G- h: F8 e% V! t
+ H- k3 `- x. C6 |- B
  “因为我觉得杭州更适合我了。”李晗静的朋友评价现在的她“气场变柔和了”。
  x" S% n) v! @; j
2 [, g3 q- t! ]- W7 W( c& y  “我在北京的时候很焦躁,特别要强,什么事都想做得好一点,不容易原谅别人。”在杭州一年多来的反思,让李晗静承认,曾经的自己太过强势和凌厉,这让她失去了生活的幸福感,以及那段信心满满的爱情。
3 z8 T; W. n7 Z% f$ H" o1 o
( y* |7 \" S+ v" [  在北京,最浪漫的事是在没有工作的下午,在百盛的星巴克观察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想象如果他们相遇,会产生怎样的对白。除此之外,生活被分成了两大块,“感觉不是在拍片就是在睡觉”。
1 q4 |5 K' L: ?; ^# _3 [6 j' f% F) p! J* E
  在杭州,李晗静还是喜欢觅个惬意的地方,呆着。在“人间天堂”,西式的咖啡店没有中式的茶舍受欢迎。一间茶舍,早上九点进去,晚上六点出来,花上68块钱,管三顿饭,能看看书,还可以抬眼赏西湖。一个周末的时光就这样滑过。) z& A+ b% i; a# i# Y. u6 \
0 r+ f. I4 r: a4 @+ }( L
  她开始越来越不能理解加班,“礼拜天怎么能上班呢8943;8943;”再不是北京话语下的“在机房待20个小时还兴高采烈”,“不加班就不踏实”。
2 n. J& G8 ]& y4 {- z
* W! }/ O7 c" m3 F! m& c  她更多的寄情山水,时不时跑到山寺中,与和尚法师们喝喝茶,聊聊天。再不是北京环境中的“去一趟香山,开车开仨小时”,人头攒动,比红叶还多。
' O+ N5 I* e4 [. r0 _8 a$ E7 L) L" C* @% b% ]! x* o9 D
  杭州也有交通拥堵,但李晗静觉得每天过钱江桥,路过西湖景区,相当于穿梭在天堂,可以消解掉因堵而生的戾气。而在李晗静离开北京的这一年多里,北京市区每天的堵车时间已由3.5小时增至5小时。% o. \& k$ q3 h
- b2 K4 [0 X/ J: P' g; w" a
  她也不像以前那么喜欢项羽、荆轲、苏东坡、李白了,因为觉得他们跟自己“都没啥关系”;她“现在喜欢所有尘世间在那里温和走过的男子,他们可能也不是特别有才华,但他们安静谦和,有人生的烦恼,但致力解决”。对于曾经的偶像柴静,李晗静说,“我没有她那样的能力和坚持,而且,我也不想那么辛苦地质疑和思考。”9 T: M! ^5 C; W" ~  u- H! G
4 n7 t0 }% K& e5 g
  “我开始喜欢那些温和的、包容的、圆融的、开放的、温暖的,一切这样和谐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北京缺少的,杭州也少,但大自然里有。”在她眼里,杭州比北京,更接近自然。
2 ?" B" _. ~. S. m; d4 I: I& N# w0 z5 \: `6 n1 V
  她保有着只比北京略低一些的薪酬,现在是一家移动传媒的部门主管,“把自己养活得挺好”;只是,因着杭州的房价也逼近一线城市了,所以她还是不会买房,至于未来会在哪个城市,她还没有想好,“希望有个家有段感情,他在哪,我就在哪。”
+ ?5 j& h7 S9 Y; ~( d& V2 @7 j& Z' _7 S
% ~, Z( e( \$ r0 a% d  对北京几无留恋
5 ~; B4 @# [1 q6 L; E
; m  v( H8 k5 h  鲁誉已经开始在重庆看房了,虽然他和女朋友回来定居只是三个月前的事。+ j  i# {/ s' x) d" J" b
1 u/ U1 q& H  Y8 a
  “现在看的楼盘大概相当于北京东二环,是可以看到嘉陵江的‘江景房’,均价在七八千,在北京的话估计已经超过四万了。”
$ `5 n! d" j* n1 t- U! `3 L( Z3 i* g! W0 n1 y$ N( f4 s
  鲁誉离开北京的决定,起初并没有得到家人的赞同。
' E( u3 q6 N" N/ b
! W' ?3 R: N5 q. R5 m  在北京已经安家落户的表哥“威胁”他说,离开这里,做你这行的,还有啥前途?$ r7 T# E' _& H& m, y# K* j
8 q$ e: M5 e8 h2 l* r' m: @
  而鲁誉应对的理由是:你看,重庆都有了大剧院。
3 v% T1 y/ M1 R. ~$ a% t
; g  B! R( M% g: ^% P  建设总投资16亿的重庆大剧院,是目前国内在档次和规模上仅次于国家大剧院的文化演艺场所。这个外形如“玻璃房子”晶莹剔透的宏大建筑,寄托着改善这座直辖市“社会文化事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希望,也承载着“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与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梦想。
5 n  `$ E6 ^( A# s- A
3 N7 @, a- s. i8 F  现在,这座建筑也承载着鲁誉的梦想,虽然“重庆的演出市场比北京还是小很多,跟北京和上海成熟的模式相比还像个小学生,重庆这边民众对高水平演出的欣赏能力还是有很大问题”,但他相信“经济发展之后就是文化的发展了”。+ H# p" P: h7 @
5 Z5 q# Z; D. C- `0 N) u. W2 e
  像很多正在崛起的二线城市一样,重庆的经济也在发力。鲁誉的家人最后同意他去重庆发展,部分原因也是看到重庆楼市涨情不错,“房价跟城市竞争力挂钩嘛。”在鲁誉眼里,重庆一点点地剥离诸如成都那般西南生活的休闲,而有了几分“小香港”的味道。4 F; z# X6 [4 o' j  r
" T8 q! q5 _& s9 m& T" k* l# g) s
  去年重庆大剧院承办了“大河之舞”、“猫”等国际性演出,演出市场比较火爆,这也增加了鲁誉对未来重庆市场的信心。
' h% R8 V- Q7 r/ g, n
+ H6 y9 P, g* Y+ b- o  做国际性的大项目,鲁誉觉得自己在北京的经历给了他竞争优势。: z4 V+ }4 ?2 B  S$ ]" g: D+ U5 Z, _# P

2 h, I1 T, s: n& h- h* ^( D  “所谓见多识广,很多东西我比别人更容易更快入手,比如做男高音(演出),在北京有做过,比较清楚企划、宣传怎么做,怎么跟媒体沟通等等。”0 \- f) c# i& _) F% V  \4 E

) p( C0 w( A* G& h  P; S  步入发展高速路上的二线城市,对人才,尤其是有过“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奋斗经历的中高级人才,也呈现出渴求之状。根据媒体报道,猎头公司科锐国际2009年大概输送了将近40个总监级以上职位的人员到二三线城市;根据招聘网站前程无忧的统计数字,2009年年底各区域企业招聘需求放量,属长三角经济圈和天津环渤海湾经济圈的职位需求比较抢眼,企业职位需求节节攀高;相形之下,同期京沪广等一线城市在2009年的企业招聘量,同比均有所下降。/ b5 n/ n9 ]. v% L4 r( F
1 B* J- V& }. [. `- G8 _
  在鲁誉看来,仅有的劣势,是自己还没有完全熟悉重庆当地的市场,情形就像巴尔扎克《幻灭》里,老赛夏教育小赛夏从巴黎带回来的时髦花样在本地不适用:“唉,孩子,外省是外省,巴黎是巴黎。”! Q. e' F# F/ Z( W2 @# \, J$ M8 }

3 c7 I% G$ t8 X5 t% u4 Q  鲁誉并不担心这种落差和适应,对于这位西南山城的新移居者来说,以后所有的时光都是可以用来适应的资本。对于北京,鲁誉几无眷恋,仅仅是出于工作的需要觉得不应该跟“文化之都”失去联系。. x' X. r+ j& n6 Q6 H

9 @" F* p( j6 H2 a6 r' x  “(在重庆)没有在北京学到的东西多,没有北京的那种力量。8943;8943;做文化的人还是会回北京看看,回北京就是业务上的事情了,生活就是在重庆。”+ q7 B% \8 [& V" q6 }" |- }" \
/ N5 O  v8 x% z+ D
  至于那些还在一线城市奋斗的人,鲁誉觉得从长期成本的角度考虑,不值,“在哪都是生活,在北京那么累,干吗不去其他的二线城市?”
3 w/ N# C+ m. M% c4 \" x* {8 l3 T5 E+ l" F+ W. |* ^
  理性的“梦想者”
2 F* B4 q; A; m( ?4 r4 Z; e6 S2 f  W+ u5 L; N
  “有一句诗是什么来着,说世间的人都已经庸庸碌碌的忙了,山里的和尚刚睡足了起床。生活真的是第一位。”在自己新闻事业正风风火火时毅然退出的李晗静,到杭州之后,学会了倾听自己的内心去判断生活,而不是那些完全外化的因素——财富、权力或者社会名望。* p. t: B4 u( S) |1 J5 W- T! [

3 y, f# p; N' e# N  “你曾经认为顶顶重要的东西,换个角度想想,似乎又不那么重要了。”
/ t" B& y) L$ ]0 w* q  f% ~! L- B; ^- I
  “愚公移山和愚公搬家都解决了遮挡阳光的问题,没有对错,只有选择。”李晗静说。
" _( u2 g! Y  q* R# \# S+ p
4 ]4 s' U2 G* m. ^/ B$ K  这样想的,远不止李晗静和鲁誉。+ m4 i! q5 r" I9 z( ], X# V
+ e6 e5 w# u2 l. U
  安徽人丁健离开北京之前还是个互联网新闻编辑,但他不想一辈子干下去,于是选择转做电子商务,恰好工作机会出现在杭州,加之杭州距离他的家乡很近,他来杭州定居了,房子买在余杭(相当于北京的通州)——虽然这里的房子涨到了两万,但他觉得,相比北京,这里还是要低一些(通州新城区规划公布后,房价大涨至三万上下)。
! ]3 V& M6 l: x) q
3 V4 S, `# e' y3 ^+ P  山东人张林回到念大学时所待的城市青岛,找回了久违的归属感,现在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虽然当初吸引他去北京的地下音乐、摇滚乐这些当时叛逆的东西,依然在他的喜好列表上,但“不当饭吃”,年龄的增长也让他越来越包容,越来越认可“表达个性和态度并不一定要单一的形式”。即使青岛目前还无法提供给他更多的工作选择,“想跳槽都没有(更好的)地方可去”,但“在一个你喜欢的地方,活着,做你喜欢的事情,有风险也是值得的”。
  E9 I; X! c# _
, E% ^! ^- S! R* A0 Y# H' ?1 ?  陕西人范凯从北京辞了工作后,回老家西安买了房子和车子,但做国际艺人经纪的他还是决定再回北京,等将业务扩展、熟悉更全面的演艺产业运作模式之后,再回老家。无论将来飞到哪里去工作,生活还是要在西安的。9 X( _: ^2 X4 |

( u$ [0 @$ c" ]% U% R' P: {% ?1 W  8943;8943;2 _& r* }: \0 y/ k. U. @

7 t: R3 o4 j# T# H6 b3 d  V  前程无忧2009年年中对于“个人跳槽意愿”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非一线城市的求职者比例为24%;到年末,愿意选择去非一线城市的求职者比例上升为31%。
8 E  F' G* J! ]' m* n9 n/ ^% ?& b$ d( w  N9 `; M* `( `% c: l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与腾讯网的联合调查,超过67%的人认为二线城市的综合幸福指数会高过一线城市。接受媒体采访的“北上广逃离者”也普遍认同,离开一线城市后,生活过得滋润了很多。由此可见,此番移居,是白领们相对理性的选择。
* B& ]) r  l1 X7 }" v/ S$ e7 }, [0 J. q' `* e; ?0 }
  然而,移居的目的地是经过权衡选择的。对于北上广培养起来的心气儿,不是小地方所能消受——在小城市根本没有市场的产业,为其工作的白领当然不可能送自己上绝路;小城市的资源分配,重亲缘,轻能力,认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白领显然无法接受这种“不公平”;小城市文化娱乐形式贫乏消损了生活的乐趣,小城市生活节奏太慢让人感觉时间都凝固住,小城市的工作琐碎无聊再看不到向上的希望8943;8943;# P1 k' P3 |& P* X/ N# e% I
/ r5 {$ }1 y+ g9 k! Q/ Y9 U
  在相互的接纳谈判中,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发展势头强劲的经济圈辐射城市显现出“二线城市”的优势,虽比不上“北上广”的成熟、稳固和物质极大丰富,但因其对资源的吸纳能力较强并怀有强烈的提升欲望,基本具备移居白领们所要求的平台,也确实具备容人(才)的体量和胸怀,所以它们更容易跟一线退居者们契合。6 l  l7 y2 W4 z# a# J9 V% R
* F" M# o( z3 c3 f: I: ~
  科西嘉岛上出生的拿破仑是外省青年的榜样,凭着自己的血肉之勇打遍天下的传奇,让后来者无限向往。无论中外,年轻人寄望于凭借个人才智步入上流社会,是城市壁垒渐次打开后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进步的表征。7 f, }0 L! x( \1 _' I* I( i9 ^( V
( ^9 `6 E5 }  I" ?
  然而,在中国市场经济和社会改革发展的现状下,在中国城市化急剧又复杂的背景下,即使社会成员向资源集中的大城市做正向流动,也会出现诸多现实的困境。
) U: J9 L, u0 @. f6 B: G& e& u/ d. X: b/ t& a' {
  在时代的汹涌中,微小的个体们,像李晗静,像鲁誉,像丁健、张林、范凯——三十岁上下,有着高等教育背景,在一线城市有一定的物质或精神积淀,又因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便利,不怯于抛弃地缘优势,不单为生存、更为生活质量,理性地选择离开梦想之都,在资源再分配中崭露头角的二线城市,开始另一番生活——成为大浪淘沙中拼命稳住自身幸福的次生梦想者。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