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关于韦钰,79年读博,81年就拿到学位,为什么这么快呀? [打印本页]

作者: tingtingdeutsch    时间: 2010-1-25 19:12     标题: 关于韦钰,79年读博,81年就拿到学位,为什么这么快呀?

校长姐妹花(网络转载)
(2009-11-11 00:32:39)
标签:教育 分类:视觉空间

韦钰,1940年2月出生,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长。

韦穗,1946年2月出生,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科研综合实力十强高校之一,已经拥有百年校史。韦钰是这所学校的前任校长。
安徽大学是一所安徽省属重点综合大学,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建校已经76年。韦穗是这所学校的副校长。
在中国高等教育界,这是一对著名的壮族姐妹,两人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起起落落,她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写下了自己生命的辉煌乐章。
起点的轨迹几乎一样
韦钰和韦穗出生在广西桂林的一个部队家庭,属于典型的严父慈母型家庭,父亲对他们要求很严。幼年时期,全家搬到南京定居。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是韦钰和韦穗姐妹的母校,在这里,她们度过了自己的中学时光,在今天的校史室里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姐妹二人青少年时期的身影。
青少年时期的韦钰和韦穗非常相像,她们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韦钰还是国家一级体操运动员。她们都是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初中和高中,都考进了南京工学院读大学,而且都是在电子工程系学习。
人生中最苦闷的日子
1961年,韦钰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次年考取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研究生,师从中国电子学领域的先驱者和开拓者、著名微波电子学家和教育家陆中祚教授。1965年韦钰研究生毕业,成为中国第一批大规模招收培养的硕士,这一年韦钰25岁。而此时,韦穗也已经考进了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读本科。
1969年韦穗大学毕业,尽管在大学里韦穗和姐姐一样的学习刻苦,一样的成绩优秀,但是此时的社会环境却发生了变化,“文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韦穗没能和姐姐一样留在南京工学院当老师,而是被分配到安徽省巢湖市的一个电子厂,做了一名工人,这一年韦穗23岁。
这一时期,韦钰和韦穗经历了人生中最苦闷的日子,然而不同的是,韦钰还可以在学校里默默无闻、独善其身,而韦穗却完全远离了自己的专业,不折不扣的做了八年工人。
人到中年,人生转折
1978年,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实施业务归口政策,使专业人才回到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上,韦穗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工作,成为一名助理研究员。另一方面国家实施开放政策,要选派一批人员出国进修。
对于姐妹两人而言,新的时代使她们获得了新生的机会,这个机会的获得同样是那么幸运,但也同样颇费周折。
1979年,韦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赴德留学人员远赴前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习,此时,韦钰39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1981年,韦钰获得前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这一年,她41岁。
韦钰学成归国,她不仅是中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而且还成为第一位获得博歇尔奖章的中国人,并获得洪堡奖学金。韦钰受到了邓颖超的亲切接见。韦钰的事迹被媒体广泛的报道,甚至被写进了当时的小学语文课本。
在姐姐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韦穗也在自己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1983年,她应邀到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密执安大学做访问学者。两年后,一家美国公司希望韦穗留下来,承诺的条件是每天只需工作四小时,月薪是两千美元。就在韦穗有些心动的时候,一封父母寄来的家书使她毅然回到了祖国。这封信,韦穗一直保留至今:
来信收到,你们正在壮年,恰当有为报效党的培养、为国家四化尽力的时候,望切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力争上游。在工作和智能、品德上做出引人注目的成绩来,排除那些不好的个人“小九九”,别沾染小市民的风气,以你大姐为榜样,为父母的就放心了。
一切要从国家利益出发,图报党的培育大恩,不可在小利益上打算盘,祝你好!
生命轨迹再次接近
1987年,韦钰被任命为南京工学院院长。1988年,在韦钰的力主之下,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1989年,率先创办了浦口新校区,韦钰也成为东南大学百年历史上惟一的女校长。
1993年,韦钰被调到国家教育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后国家教委改成教育部,韦钰任副部长。
1996年,安徽大学向韦穗发出了热情的邀请,经过再三考虑,韦穗调到了安徽大学,担任安徽大学的副校长,姐妹两人的生命轨迹再次变得非常接近。
如今,韦穗依然在安徽大学分管学位和科研工作,而韦钰则不再担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她已退休,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国儿童学习科学的研究中,这项研究是韦钰在中国开创的第二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e33c20100f6bb.html
都是牛人呀!
作者: RSPCA2001    时间: 2010-1-25 19:18

1961 本科 1979 赴德 1981 博士学位?!当时德国情况不太了解
作者: karlfu    时间: 2010-1-25 20:02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牛人和人也是不一样的
路甬祥也是两年多,人家一天当两天用,两天干四天的活,我们更多的看他们的过程
作者: 奇辣    时间: 2010-1-25 20:25

韦钰是拿奖学金的.一般奖学金就给三年,所以教授也不给你安排教学任务,给的课题保证三年能弄出结果来. 所以三年也能拿到博士学位.所里的客人不拿教授的钱,不给你委以重任, 就能读快.

而教授正式雇佣的读博生, 拿工作合同的,一般教授都给五年的合同, 让你还带课,分担教授的教学任务.所以除了科研任务外,还帮助教授干活, 教授的主力干将 在所里待的时间都长.
作者: 沙洲    时间: 2010-1-25 21:59

本帖最后由 沙洲 于 2010-1-25 22:02 编辑

以韦钰,路甬祥(此二人碰巧还都是派到RWTH的)为代表的那一批人一共50个,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旅德学者,是国内当时各高校各科研机构层层选拔的精英里的精英,来德之前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工作多年,自身都具备了相当的科研实力,那批人大多2年就完成了论文。
这种背景两年做完没什么好奇怪的。
作者: 飞熊    时间: 2010-1-25 22:12

路甬祥文革10年搞了12篇论文,在德国两年多搞了5项专利,不论是天赋还是后天的努力程度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啊。
作者: tingtingdeutsch    时间: 2010-1-25 23:54

6# 飞熊
说到专利,我想起这两天网上炒得火热的:宋祖德专利好像也不少,什么鞋垫呀,鞋套的,一堆。
作者: 楼上没有牛了    时间: 2010-1-26 08:00

三年博士不算啥,牛逼的是5个学期拿下diplom。
作者: Sternbild    时间: 2010-1-26 10:55

本帖最后由 Sternbild 于 2010-1-26 10:56 编辑

企业里读博士不都3年?它没写79年几月到81年几月吧,如果是79年1月到81年12月,不也就是个3年吗?
作者: 沙洲    时间: 2010-1-26 12:32

路甬祥文革10年搞了12篇论文,在德国两年多搞了5项专利,不论是天赋还是后天的努力程度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啊。
飞熊 发表于 2010-1-25 22:12

陆当年在亚琛的口碑并不是很好
作者: 沙洲    时间: 2010-1-26 12:34

企业里读博士不都3年?它没写79年几月到81年几月吧,如果是79年1月到81年12月,不也就是个3年吗?
Sternbild 发表于 2010-1-26 10:55

应该是79年5月到81年3-4月份的样子
作者: Sternbild    时间: 2010-1-26 13:37

怎么个不好,你给大家说说,我很感兴趣。
作者: tnt3451    时间: 2010-1-26 15:37

搬张椅子等着听故事,我也很感兴趣...
作者: watermelon7    时间: 2010-1-26 16:17

建议多说说不好的地方,口碑不好,人品不好,让我辈也长长见识,不要一天总向往着发几篇paper!

坚决反对个人崇拜!!!
作者: tingtingdeutsch    时间: 2010-1-26 16:42

难道有料?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1-26 17:17

和谐国位高权重者,不一定是最能干的,但肯定是最会钻营的。没有什么新鲜。
作者: hettyw    时间: 2010-1-26 21:02

三年博士不算啥,牛逼的是5个学期拿下diplom。
楼上没有牛了 发表于 2010-1-26 08:00

有么?
我这第5个学期过后,还剩Diplompruefungen和Diplomarbeit。
作者: karlfu    时间: 2010-1-26 22:33

和谐国不和谐国,哪国不是如此呢?
16# Anonymous
作者: bbbinbin    时间: 2010-1-26 23:19

人家文革时期都锻炼那么强的人早几年毕业有任何疑问么……
作者: pidi    时间: 2010-1-27 13:50

还是牛人中的牛人。
那个时代的女性能上大学都是人中尖子。
我倒是感叹妹妹由于遇到文革,走了弯路。幸好后来又回到大学岗位。否则成就不比姐姐差。
作者: STROM    时间: 2010-1-27 13:52

就是靠这50来个精英中的精英,rwth在中国名气才响起来的,不然咱谁来这地方。。。
作者: m2p    时间: 2010-1-27 14:51

那时能公派出国的人都是万里挑一的优秀学生。而且那个特殊的时代,这一批人都是非常要强和勤奋的,要不早就被文化大革命给毁了。
虚心一点吧,金子到哪里都是金子,牛人做什么都是牛人。今天来德国留学的门槛可比当年低很多了,今天我们有机会坐在当年这些牛人上过课的教室里,远不能代表我们有机会和他们相提并论,他们的很多经历和成就对我们这些人来说都是无可能,有时间去怀疑他们,不如先怀疑自己。
作者: nfdl    时间: 2010-1-27 17:56

是啊,改革开放之初,能公派的都是精英;和现在的根本没有办法比。
能钻营的也是能力啊。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