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似水流年──歲月洪流中的中國美術片ZT
[打印本页]
作者:
c.hf
时间:
2004-1-5 05:56
标题:
似水流年──歲月洪流中的中國美術片ZT
文:Multivac
人散去了。
坐在空蕩蕩的電影院里,望著那斑駁的幕布,我覺得無比的疲倦。
這就是我們花費千萬的金錢和數年的光陰所作出來的?
在時間的洪流沖刷下,曾經獲獎無數的中國動畫,那獨特風格的“中國學派”的金字招牌,已失去了昔日的榮光。當撥轉記憶的時針的時候,從那倒轉的電影膠片上,我們發現,每一格都寫滿了故事。
讓我們蕩起雙槳,沿著時間之河逆流而上,去尋找那失落的珠玉……
50年代初期-中期:翠帘初卷暮山長
1950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剛剛搬來上海,還屬於上海電影制片廠的一部分,但她集中了當時許多著名藝術家、文學家,馬上就成為中國美術片的基地。看看這些光華爍目的名字吧:
特偉:發表大量時事漫畫,《風云集》《大獨裁者》。
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中國動畫創始人,拍攝第一部國產動畫《大鬧畫室》,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
錢家駿:在重慶執導了動畫片《農家樂》
虞哲光:木偶藝術家,主持創辦了“上海木偶劇社”
章超群:舞台燈光設計專家,先後為《屈原》《天國春色》等近百部舞台劇設計燈光。
金近:兒童文學家,童話家
包蕾:兒童文學家,童話家
…………
正因為匯聚了這麼多的藝術家,他們又培養了許多年輕一代的人才,使得新中國的美術電影迅速地發展起來。這些藝術家摸索出了許多新的技法,中國美術影片創作的第一個高潮來臨了。
50年代初的這些美術片,雖然質朴,然而並不失趣味。在題材的選擇上,既有古代傳說,民間故事,也有貼近生活的作品。但是,國產美術片從一開始就主動給自己划定了范圍。早在建國初期,文化部就已經明確了“美術片要為兒童服務”。這一指導思想的影響持續了半個多世紀,至今仍然是國產動畫的一條重要原則。既然肩負著對兒童的教化使命,因此,美術片的“教育性”成為重點。這也就注定了在今後的日子里它必然被緊緊地同政治連在一起,成為“思想教育”的一種工具。
不僅是美術電影,當時一切文藝作品都存在這個問題,這是歷史用那紅熱的烙鐵打下的馴養標志。然而到了今天,其他的電影、小說都早已突破了藩籬,然而國產美術片卻仍然要戴上豢凇1M管它已經被推向了市場,但是它的繩依然握在體制的手中。
盡管如此,當時的藝術家們還是有著相當的余地可以發揮。他們對中國風格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神筆馬良》《驕傲的將軍》都有著濃郁的中國氣息,受到觀眾的歡迎。而且,早期的美術片並沒有因為“給兒童看”就掉以輕心,而是作為藝術品來打造。拍攝《驕傲的將軍》時,導演特偉帶領創作人員外出考察,還請到了上海著名作曲家,三十年代流行音樂大師陳歌辛為其作曲(陳1957年被錯划為右派分子,於1961年初死於安徽白茅嶺農場。),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制作上都屬精品。
早在1947年,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就已經問世。中國木偶片一方面吸取民間木偶戲的優勢,同時大量的借鑒國外木偶片的經驗,如捷克的《好兵帥克》等東歐作品。這使得中國木偶片一直維持較高的水准。
小梅的夢(木偶)-1954年
導演:靳夕
第一部木偶同真人結合的美術片
神筆(木偶)-1955年
導演:靳夕、尤磊
牧童馬良酷愛繪畫,經過勤學苦練得到老仙人送的一支神筆,他用神筆為農民畫耕牛,畫水四,使窮人丰衣足食,可惡多端的官吏想把神筆占為已有,馬良又用神筆將他們送到了金山,然後畫起了狂風……
烏鴉為什麼是黑的-1955年
導演:錢家駿李克弱
第一部彩色動畫片。在國際上獲獎,卻被誤以為是蘇聯動畫。吸取此一教訓後的國產動畫便朝著民族特色的方向發展。
驕傲的將軍-1956年
導演:特偉
總設計:錢家駿
從前有個將軍凱旋歸來,受到眾人的稱贊和奉承,漸漸不再練武,整天吃喝玩樂,身子發福了,武功生疏了,最後敵人來犯,臨陣磨槍已經來不及,只得束手就擒。
導演特偉歷來主張要創造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美術電影。早在他導演《驕傲的將軍》時,就提出了“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動畫采用了京劇的臉譜和配樂,人物鮮明,民族氣息濃厚,畫面精美,許多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包括那只只會說“天下太平,天下太平”的鸚鵡。
50年代後期:歌聲響徹月兒圓
經過了探索和實踐,國產美術片的技巧和民族化的風格日漸成熟。無論是數量還是類型都大大發展了。除了擅長的木偶片、動畫片,又開創了一個新的類別:剪紙片。由萬古蟾率領的創作團隊將傳統皮影和剪紙的特色相結合,於1958年拍成《豬八戒吃西瓜》,大獲成功。接著萬古蟾又拍攝了《漁童》、《濟公斗蟋蟀》,剪紙片成為美術片的一個重要分支。
盡管1956年文藝界提出“百花齊放”,但是隨著57年的反右和58年的大躍進開始,藝術家們越來越難以擺脫意識形態對藝術的干涉。美術片也必須緊跟時代。57年的童話題材動畫《拔蘿卜》(錢家駿)充滿了童趣,然而卻受到批評。《小鯉魚跳龍門》雖然有著大躍進的影子,但仍然不失為一部優秀的作品。萬籟鳴於58年創作的《歌唱總路線》則完全是配合形勢的歌頌。與之類似的還有《壁畫里的故事》《大躍進萬歲》等動畫。
靳夕的木偶片《誰唱得更好》(1958)講了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故事:兩個窮孩子參加歌唱比賽,可是他們那動聽的歌聲還不如小狗小貓的叫聲受到大亨們的歡迎。
錢家駿的另一部片子《古博士的新發現》(1958)則有點讓後人困惑。這部片子里,兩位滿口拉丁文的生物學家為了爭奪一個“新品種”昆虫互相爭吵,卻不認識那原來是只普通的蒼蠅。這看起來似乎順應當時對知識分子的諷刺﹔但這部片子同樣遭到了禁止上映的命摺#ā豆挪┦康男掳l現》曾於90年代在CCTV-6電影頻道播出。當時我還在懷疑它的拍攝年代,至今也猜不透它到底是“右”了還是“左”了……)
小鯉魚跳龍門-1958年
導演:何玉門
動畫設計:段浚、王正中、矯野松、杭執行
鯉魚奶奶給小鯉魚們講了一個鯉魚祖先跳龍門的故事,說龍門那邊有個天堂,只有勇敢的小鯉魚才能跳過去。小鯉魚們聽了,就想去跳龍門。於是在長得最大的黑鯉魚的帶領下,瞞著奶奶,出發去找龍門了。偶記得好像後來跳的是水壩來著……
豬八戒吃西瓜(剪紙)-1958年
導演:萬古蟾
中國第一部剪紙影片。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豬八戒找到一個大西瓜,先把屬於自己的一份吃了,又想了各種借口,相繼把屬於悟空、沙僧,以至師父的西瓜全吃了。為了教訓八戒,悟空變成一塊西瓜皮,故意捉弄八戒,最後八戒只得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漁童(剪紙)-1959年
導演:萬古蟾
老漁夫網到了一只神奇的魚盆。魚盆上畫著個在釣金魚的漁童,金魚濺出的水珠會變成金豆子。洋牧師勾結縣官想霸占它,被漁童狠狠教訓了一番。
清朝末年,義和團在天津楊柳青一帶活動時創作了很多這類故事,都有著明顯的“殺洋人、殺貪官”的色彩。這部剪紙片就是根據楊柳青的民間故事改編的。
60年代初期-文革前:金猴奮起千鈞棒
60年代初,文化部和中宣部分別召開了會議,對几年來在政治對藝術的干預做出了一定的糾正,提出“文藝的教育作用和娛樂作用是辯証的統一”,“教育寓於娛樂之中”。這給包括美術片在內的中國電影帶來了一個創作高潮。
1961年至1964年拍攝的大型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下集),是這一時期中國動畫的重大作品,影響巨大,甚至直到今天人們提起它來都還無比懷念。而《怕羞的黃鶯》(1960)、《沒頭腦和不高興》(1962)等以教育兒童為目的的影片,也比意識形態化的空洞口號來得生動有趣。而《孔雀公主》《金色的海螺》更描寫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理想。
1960年誕生了兩種新的美術片形式:折紙片和水墨動畫片。
折紙片借鑒木偶片一些拍攝手法,以立體的紙偶為基礎,記憶中好像面向幼兒的居多,比如《一棵大白菜》。
水墨動畫片在動畫中引入了傳統的中國畫,那種虛虛實實的意境和輕靈優雅的畫面使動畫片的藝術格調有了重大的突破,是動畫史上的重大創舉。《小蝌蚪找媽媽》(1960)是一部老幼咸宜的作品,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後期拍攝的几部水墨動畫對欣賞者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對中國畫不甚了解,是難以體會到它的精妙之處的。
這一時期雖然藝術家們並沒有刻意的迎合形勢,但從諷刺資本主義的《黃金夢》(1963)也可以看出那種鮮明的時代烙印。這部影片描寫所謂的“金元大王”──壟斷資本家喝血漿,吃金元,最後連月亮都搶破了──以藝術手法而言,它的想象力極為丰富,漫畫式的筆法也非常夸張。那時人們的心目中,對於資本主義大約就是宣傳中的恐怖印象吧。
大鬧天宮
1961年、1964年(上下集)
導演:萬籟鳴
美術設計:張光宇、張正宇
那是一個關於superhero的故事。在那個故事里的英雄蔑視一切權威,張揚不羈,武功高強,永遠不死。他一個人挑戰各路神仙,無論龍王還是玉帝都只能徒呼奈何。那個會七十二變的,能玩轉一切的美猴王,也就成了孩子們的偶像。
如果說對於童年的我們,這部片子充滿著新奇與熱鬧,那麼到了現在,再過過頭來看看這部片子。
我看到老孫的動作,似乎柔若無骨,卻又帶著流暢的節奏和優雅的力度。
我看到富有裝飾風格的云彩、山水和建筑,強烈的藝術效果。
我聽到鏗鏘的鑼鼓,那是京劇節奏鮮明的配樂。
不,不僅如此。
它懂得如何把握觀眾。劇情高潮迭起,激動人心。天上地下的捉對殺,那些動作場面在此前的電影和戲劇中都未曾表現過。唯有動畫才能做到這一點。它更有著無邊的想象。七十二變,三頭六臂,是它把這一切具象化了,人們心目中的孫悟空,至今是那個京劇臉譜,圍著虎皮腰裙的形象。
當這部四十年前的片子被如今的人奉若神明般的膜拜,它已經是徹頭徹尾的經典。
水墨動畫
中國動畫的一大貢獻,就是開創了“水墨動畫片”這一全新的片種。它把中國傳統的水墨畫用於動畫制作,無論在風格還是技術上都是一大創舉。與一般的動畫片不同,水墨動畫沒有輪廓線,水墨在宣紙上自然渲染,渾然天成,一個個場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畫。角色的動作和表情優美靈動,潑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壯麗,柔和的筆調充滿詩意。它體現了中國畫“似與不似之間”的美學,意境深遠。
1960年,上海美影廠就成功地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先是拍了一部稱作“水墨動畫片斷”的短片,作為實驗。它為水墨動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年,第一部公開的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誕生,其中的小動物造型取自齊白石筆下,毛茸茸的小雞,靈活的蝌蚪,寥寥几筆就勾勒出生動可愛的形象。
1963年,特偉和錢家駿再度推出了《牧笛》。它的情節是典型的國畫題材:夏日炎炎,牧童進入了夢鄉,老牛在水邊留連,牧童醒來後吹起了竹笛,老牛被悠揚的笛聲吸引回來,最後牧童騎著牛走在稻田上,融入周圍的美景。作品含蓄寫意,富有田園詩的感覺。
1979年,《鹿鈴》問世。這部由程十發擔任美術設計的動畫表現了一曲人與鹿的友情之歌。
由於要分層渲染著色,制作工藝非常復雜,一部短片所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是驚人的。美影廠對水墨片投入巨大,制作班底也是異常雄厚,除了特偉、錢家駿這樣的老一輩動畫大師,就連國畫名家李可染、程十發也曾參與藝術指導。正是因為這樣不惜工本的藝術追求,中國水墨動畫在國際上博得了交口稱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於同中國人的耐心競爭,日本動畫界甚至稱之為“奇跡”。可是也正因為藝術價值同商業價值的脫離,也使得水墨動畫面臨著無以為繼的尷尬。
孔雀公主(木偶)
1963年
導演:靳夕
造型設計:程十發、詹同渲
堅貞、純潔的愛情結了果,
沙羅,沙羅,沙羅!
正直、勇敢的人,一定能戰勝邪惡
沙羅,沙羅,沙羅!
故事取材於傣族民間傳說,孔雀國的七公主喃麻喏娜和六個姐姐在金湖里洗澡,被板扎國的王子召樹屯看見,兩人一見鐘情,互訂終身。板扎國的宰相麻哈仙曾欲將女兒嫁給王子以達到篡位的目的。此事失敗後,他就外通敵國,請求發兵進攻板扎國。正當召樹屯和喃麻喏娜舉行盛大婚禮的時刻,敵軍突然入侵。王子當天奉命出征,留愛妻在宮里。麻哈仙買通信使,偽造王子敗陣的軍情,又趁機把喃麻喏娜說成是妖魔,迫使國王將她處死。在刑場上,喃麻喏娜只得披上孔雀衣飛回故國。不久,召樹屯凱旋歸來,揭穿了麻哈仙的陰帧M踝訛閷ふ亦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