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动物趣闻] 揭秘食人蚁:隐藏蚂蚁山 吃掉一队日本兵? [打印本页]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8-12-3 13:46     标题: 揭秘食人蚁:隐藏蚂蚁山 吃掉一队日本兵?

  内容提要:河南省辉县市的一个小山村里,传出了令人震惊的新闻:一只走丢的山羊被吃得只剩下了头颅和几根骨头,而事发现场则爬满了成千上万只红色的大蚂蚁。有人推测,这种可怕的蚂蚁就是咬死山羊的元凶,因为数百年来,传说在附近的最高峰上,无数凶残的蚂蚁占山为王,它们不仅完全统治了那块地方,甚至在抗战时期,这些蚂蚁还咬死过几个日本侵略者,因此有人猜测它们很可能就是横行亚马逊流域的“食人蚁”。为了弄清事实的真相,记者和蚂蚁专家徐正会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登上了那座神秘的蚂蚁山,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山顶上只剩下了一个被废弃的巢穴,人们竟然连一只蚂蚁也没有发现。


入夜,劳碌了一天的人们大多已经熟睡,山村里静悄悄的。就在这时,远处的山上传来了一种奇怪的呼喊声。这个老汉正在寻找自己走丢的一只山羊,但四周除了空荡荡的回声之外,什么都没有。谁也没有想到,几天后,山羊竟然是这样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没过多久,报纸和网络上都开始热议起这件事情,而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提到了一个词:食人蚁。

  主持人:食人蚁这仨字,确实是非常吓人,那么食人蚁这种动物到底有没有呢?我查了下书发现,食人蚁这个说法有但是并不太准确,有一种在南美的蚂蚁叫做进军蚁也有人管它叫做行军蚁,总而言之这个词是形容它们行进方式生存方式的,这些蚂蚁平时不筑巢,一路就是往前迈进,遇到什么吃什么遇到什么咬什么。小的时候就看过一篇关于它们的小说叫做《人蚁大战》,说的就是这些蚂蚁进攻一个农场,当时农场人就发现从树林里头各种动物,水鸟青蛙还有大型的哺乳动物豹子等等都是疯狂逃窜,从林子里逃出来,人们不明所以,后来有人说坏了坏了进军蚁来了,于是在这场人蚁大战之中,人们想到了各种办法,用杀虫剂然后用火烧用水淹,总而言之最终可以说是人和蚁都是两败俱伤。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件事情它本身是发生在南美地区的,在我们中国似乎人们还没有听说过这么厉害的蚂蚁,能主动去攻击山羊,更不要说有人管它叫做食人蚁了,事情真的有这么可怕吗?难道说进军蚁来到中国了吗?

  万仙山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部的太行山腹地,这里群峰竞秀、沟壑纵横,而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食人蚁事件,正是发生在位于半山腰的南窑村附近。经过一路的询问,记者找到了当事人——村里的老羊倌司立东。根据回忆,在山羊走丢后的第五天,他终于在一个山坳的杂草丛中发现了山羊的踪迹,但当时的情景非常恐怖:羊已经被吃得仅仅只剩下几根骨头,而羊头上则爬满了无数的蚂蚁,它们正在拼命地撕咬着猎物。

  村民司立东:那蚂蚁是厉害呀,人家都说蚂蚁碰到它,就坑了它了。

  由于受到了惊吓,司立东不愿意多回忆当时的场面。不过面对记者的质疑,他却始终坚信,正是那种可怕的蚂蚁咬死了他的山羊。

  村民司立东:那就不用瞧,它想吃肉呢,它上来的时候,咬住它,它滚,它就越滚越多越滚越多,最后咬死了。

  据他描述,那种可怕蚂蚁身体呈暗红色,异常发达的上颚仿佛一对巨大而锋利的钳子,而它们的个头也是相当不小。

  村民司立东:有的蚂蚁跟蜜蜂似的,有的蚂蚁比蜜蜂小,我跟你说老实话。

  但是,与体型庞大的山羊相比,小小的蚂蚁们似乎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它们真的咬死了山羊吗?尽管记者有些怀疑,村民们对此却都深信不疑。

  村民:那可不,可厉害,红蚂蚁可厉害呀。

  村民司立东:你越拍它,它不怕死,越往跟上走,它就是死完,它也要往前走,它有这个坚决心。

  村民:这个东西是挺厉害,它的组织纪律要比那个蜜蜂强多了。

  可是,这种可怕的蚂蚁究竟又在哪呢?随着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记者发现,村民们所说的全都是同一个地方。南窑村山高路陡,除了耕种梯田之外,家家户户都养了几只山羊。不过,即使周围的食物再难找到,村里的羊倌们却从来不去一个地方——蚂蚁山。

中央电视台2008年12月2日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8-12-3 13:48


村民:为什么它叫蚂蚁山呢,因为是蚂蚁聚首,那个山上全是红蚂蚁而得名。

  村民:都说那蚂蚁出来多着呢,说你一跺脚,红蚂蚁就出来了。

  而发现山羊残骸的地方,恰恰也就在传说中的蚂蚁山附近。不仅如此,相传山上除了蚂蚁之外,其它什么生物都没有。

  村民司立东:蚂蚁山上没有长虫,长虫它不敢上,它把长虫都咬死了,这是实际事。

  村民:你上山去,没牛了,没羊了,不见了,它就把那个牛羊吃掉了。

  主持人:听到了村民在采访之中,说羊被吃了这种情况,真的给人感觉是让人毛骨悚然,为什么呢?这太像是进军蚁了。那么进军蚁这种特殊的有自己觅食方式的蚂蚁,在它的老家也就是在亚马逊河流域地区,人们对它是惟恐避之不及,人们不怕一些大型的猛兽比如说像美洲狮这样的生物,反而是对于这种小小的蚂蚁简直就是谈蚁色变,因为什么呢?它的攻击性实在是太强了,这些家伙不筑巢走到哪吃到哪,如果遇见河那么好它们抱成一个团,集体从河上滚过去,外面的淹死了它靠里面的接着繁殖自己,然后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遇见什么吃什么,什么蟒蛇豹子鹿,只要落到它们的眼前的话就没个好,那应该说只要是它们路过的地方,那简直就跟过大扫荡被筛子筛过了一遍一样,所有稍微大一点的生物基本上都不存在了。那么我们说当地人讲,这个蚂蚁山上所有的生物也都没有,人们认为就是这些蚂蚁干的,那么从这一点来判断的话,的的确确这个蚂蚁山上我们还没有谋面的蚂蚁,它们的觅食行为实在是与进军蚁太接近了。

  根据记载,亚马逊流域那种可怕的掠食者居无定所,每一天它们都在不断地迁移,而它们也习惯在行动中发现猎物,吃掉和搬运猎物,因此被称为进军蚁。但是记者注意到,村民们提到的红蚂蚁,数百年来却一直生活在那座神秘的蚂蚁山上,从这点来说,它们与时刻都在寻找临时居所的行军蚁,似乎又有着一些不同。而另一个疑问就是,即使那只走失的山羊真的是被蚂蚁咬死的,可是当地为什么又会有蚂蚁吃食的说法呢?

  村民:这是传说,到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进了中国,一小队日本兵,也进了我村。

  村民司立森:那日本鬼子来到这个村,杀你的牛,杀你的羊,杀你的猪,杀你的鸡,把你家里的桌椅板凳给你劈了,把你房子给你点着。

  村里人对日本鬼子可以说是恨之入骨,在一次遭遇战中,他们设计将日军的一个小分队引入了蚂蚁山。

  村民:当地人一转眼不见了,一队日本兵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当地人上蚂蚁山,到处都是人骨头,原来一小队日本兵都被蚂蚁吃掉了。

  而当年负责引路的小伙子司凤梧,现在也已经是93岁高龄的老人了,由于年事已高,他已经完全说不清当年的情景,不过红蚂蚁吃掉日本鬼子的传说,却是越传越广。从山脚下看,高耸入云的蚂蚁山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为什么只有那里,才生活着可怕的红蚂蚁呢?

  村民司立森:那个蚂蚁住的地方是比较阴凉,就是偏冷的地方,它到热地方生存不了,它不适合这个气候热的地方,越冷的地方,它越能生存。

  司立森是司凤梧的大儿子,今年已经68岁的他对村子周边了如指掌,而他年轻时也曾误入过蚂蚁山。

  村民司立森:整个山头都是蚂蚁,它是不隔多远一窝,不隔多远一窝。那个窝有这么大一堆。那个草末,要有这个三四十厘米,四五十厘米,它堆这么厚。走到这儿也是蚂蚁窝,走到那儿也是蚂蚁窝。

  不仅山上蚂蚁的数目非常惊人,近距离的接触更是让他记忆犹新。

  村民司立森:它牙齿就好像那个啥一样,就好像螃蟹那个钳子一样。它一张嘴,如果有了东西了,它把它的屁股往肚底下一偎,把它的头抬起来,到处寻,到处找,哪个地方有动物,它再放一股酸臭味,有些动物可能它一放,就麻醉它了。

  尽管曾误入过蚂蚁的领地,但司立森从来不敢多加停留,因此他并没有亲眼见到过红蚂蚁啃食其它动物的场面。可是,那只仅仅剩下几根骨头和一个头颅的山羊,又该做何解释呢?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8-12-3 13:49



主持人:蚂蚁它是一种昆虫,那么对于它而言它是膜翅目的昆虫,它没有牙它只有它的上下颚,那么上颚有一种极具进攻性的钳子,就像我现在给大家用手指头比划的一样,它就靠这个夹动的力量来平时完成它的一些工作,包括保卫它们自己和进攻猎物,都是用的这个钳子。那么老司所说的这个所谓的臭味是什么呢?其实这个味道可能每个人闻起来不一样,我以前也闻过,在我闻起来它还有一种淡淡的香味,不过它明显带有一股酸气,这个就是所谓的蚁酸。全世界的蚂蚁当中9500多种蚂蚁里面,大概有四分之一的蚂蚁在咬住猎物的时候都会释放出蚁酸,那么蚁酸本身就会刺激到我们的皮肤,刺激到我们的肌肉,但是蚁酸本身闻起来它是一种酸溜溜的味道,与此同时有些蚂蚁本身还会释放出芳香族类的一些化合物质,让这个味道闻起来带有一些淡淡的香味,所以说这个臭味可能是老司理解或者自己闻起来很少碰到这个味道,觉得很各应,因此说说它是臭味。不过说到底从它这种进攻的方式给当地人留下的重要印象,我们会看得出来,这种蚂蚁还是非常非常凶猛的,那么它到底是不是传闻当中的食人蚁呢?

  为了彻底弄清事实的真相,记者邀请到了西南林学院森林保护学教授徐正会,多年来一直从事蚂蚁分类学研究的他,曾无数次与各种各样的蚂蚁零距离接触。

  西南林学院森林保护学教授徐正会:我听了,我也看了一些网上的东西,报道就是说它很厉害的,那么比如说羊,可以把它吃了,只剩下一个白骨,蛇只剩下骨头了。

  而对于网上热炒的蚂蚁山上的红蚂蚁,很可能就是亚马逊流域进军蚁的这一说法,徐正会也有些期待,因为他就曾亲眼目睹过进军蚁的踪迹。

  西南林学院森林保护学教授徐正会:在中国的话,我们观察到的数量最多的行军蚁,那么是在西双版纳,或者在这个海南岛,它会形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地上行走。但是比起南美洲的行军蚁,它性情没有那么凶猛,它就可以撕咬、可以蜇,但是它的攻击力就大大减弱,不如南美洲的行军那么厉害了。

  由于破坏力并不太大,所以国内的进军蚁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那么,传说中凶狠的蚂蚁山红蚂蚁究竟又是何方神圣呢?这时,徐正会却首先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疑问。

  西南林学院森林保护学教授徐正会:他们传说的另一个情况,山上没有生物,这是有点不太符合实际。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一个常识,如果没有食物了,蚂蚁它就待不住,它会饿死的。

  大自然的淘汰极其残酷,因此蚂蚁们几乎什么都吃,植物的果实、昆虫的残骸,它们全都不会放过,甚至连同伴的尸体它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搬回家中,而山上的动物恰恰就是蚂蚁的主要食物来源,从这点来说,徐正会的怀疑并不是没有道理。经过认真的磋商,记者和徐正会决定一探蚂蚁山,没有想到,村民们对此并没有提出反对。

  村民:你比方说听说它真正吃了人,人人都有一种恐惧感,所以说,我们这儿离它比较近一点吧,一旦它要真正下山了,肯定是有恐惧感的。

  正是出于这种担心,村民们都盼望着能早点揭开蚂蚁山神秘的面纱。由于山路复杂,司立森主动提出要当我们的向导。

  村民司立森:上去的路不好走,得走三个多小时才能上去,回来需要两个多小时,总共上一趟,下来得五个多小时。

  为了防止蚂蚁的攻击,记者和徐正会准备了防护衣和手套,但谁也不知道,这一切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保护作用,第二天一早,太阳刚刚升起,一行数人开始向山上进发。蚂蚁山位于河南与山西的交界处,这里山势险恶、沟壑纵横,由于平时罕有人迹,因此只有一条崎岖的碎石小路才能通往那里,在一些最为险峻的地方,我们只能贴着悬崖,攀住石壁间突出的石头,才能继续前进,而徐正会则一路都在进行着观察。

  西南林学院森林保护学教授徐正会:这里是一个暖温带气候,大体是一个暖温带气候,然后有一些油松林,再有一些是落叶的阔叶林,有的时候两个树种是混交的,两类植被是混交的。

  由于种类繁多并且分布的地域各有不同,因此蚂蚁们的巢穴多种多样。有些蚂蚁生活在地下,它们的巢穴往往精美而复杂,上百个房间之间相通并且以螺旋状深入地下数米;有些蚂蚁生活在树干上,硕大的巢穴不仅质地坚硬,而且拥有很好的透水透气性;而另一些蚂蚁则更加聪明,它们往往只要依靠树叶和吐出来的丝,就能够搭造一个轻便又结实的巢穴。尽管还没有看到红蚂蚁,但非常熟悉蚂蚁习性的徐正会认为,山上的这种自然条件还是比较适合蚂蚁的生存。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山顶终于出现在了眼前,我们的心里不禁有些忐忑。

  村民司立森:那个蚂蚁跟其它蚂蚁也不一样,它有组织性,有攻击性,你到那儿一听脚步响,它就出来攻击你。

  山头上长满了松树和低矮的灌木,经过测量,蚂蚁山的海拔将近1700多米。这时,司立森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大石板,红蚂蚁的窝就在那里。

  村民司立森:你要是一跺脚,它都从那草堆里跑出来,到冬季的时候,它要找一个石头,它的草堆都要靠一个石头根,靠这个石头根,它压一个洞,压底下,这样过冬。

  据老司回忆,石板附近起码有着5、6个硕大的蚂蚁巢穴,一旦它们倾巢而出,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在仔细等待了几分钟,大伙却并没有发现任何一只蚂蚁的踪迹。老司开始用力敲打大石板,当年他就曾这么发现过大量的红蚂蚁。

  村民司立森:你一敲,它一听到动静出来了,出来以后,有的敲着了敲死了,有的没敲着,只管过来攻击你,它不怕死。

  可是,这回他的方法却没有奏效,大石板上还是一只蚂蚁也没有。而现在能看到的,只有这么一个废弃的蚁巢。

  西南林学院森林保护学教授徐正会:这个蚁巢我们看到它材料都是一些碎屑,这些碎屑首先是这个油松,本地是油松,油松的针叶,还有这个叶鞘,再加上树皮,再加上这些草,一些草本植物的碎屑,我们都看到它混合在一起,用这些碎屑就堆积在这个石缝里边,就着石缝这个位置筑巢。

  根据规模估计,仅仅这么一个巢穴当时的蚂蚁数量就能达到上万只,但是现在,蚁巢已经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而即使蚂蚁的群仍然存在,这个巢穴也已经很难恢复了。所有的人都沉默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这个山头的蚂蚁全部消失了呢?

  主持人:你要说这些蚂蚁在当地人很多传说当中,它都是非常凶狠的,被人冠之以食人蚁的名称,谁敢上山去动它的巢穴?可是等我们上去一看你果真,一看简直就是不能说寸草不留吧,反正总而言之整个这个大厦就完完全全倒塌了,这个蚁巢你就根本分辨不出来了,谁有这么大胆子,能把这个蚁巢给破坏了,难道说是这些蚂蚁的天敌吗?但是说实话蚂蚁的天敌,无论是食蚁兽也好穿山甲也好,这些生物还不足以对巢穴造成如此严重的破坏。再有,我们中国没有食蚁兽,顶多有穿山甲,似乎穿山甲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那这些曾经为害一方的蚂蚁们,它们又是遭了谁的毒手呢?欢迎大家明天接着收看我们的节目。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