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从北京行看台湾青年学子 [打印本页]

作者: 五湖散人    时间: 2008-8-27 21:42     标题: 从北京行看台湾青年学子

 中新网8月26日电 北京奥运会期间,有许多台湾学子来到北京进行观摩游览。台湾"今日新闻"网站日前刊载此行亲历者、台湾大学外文系学生卜正的文章《从北京行看台湾青年学子》,以年轻人的笔触审视比较两岸青年学生,并对岛内同龄人提出善意中肯的反思。原文摘录如下:


  八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正值中华民族百年盼得的辉煌盛事──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举办的时刻,笔者有幸跟随国民党青年发展基金会一行,与其它九十余名正就读于台湾大专院校的同学,同组奥运青年交流团,赴北京进行五天四夜的文化体验。此次已是笔者第四次造访北京,除初次是在六岁时随父亲公司的员工旅游、几乎无记忆外,最近的两次分别发生于去年及前年的暑假是笔者个人一时兴起,与三五好友凑成一团,便自助旅行去也。八月十三日傍晚,我们青年发展基金会一行出现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鸟巢式的篓空屋顶极富建筑美感,连接航厦与出境大厅间的捷运系统亦令许多随行同学惊呼:"原来北京这么先进!"这些建设,都是笔者去年造访时仍未见到的。


  五日下来,我们一行人参观了首都博物馆、北京四中、清华大学、故宫、湖广会馆、王府井大街,当然也在游览车上欣赏了日间及夜晚的鸟巢及水立方。除此之外,笔者亦因受基金会推荐,而负责与其它三位同学搭档主持第三日在北京四中所举办的"奥运同心结──京台青少年奥运体验营暨文化交流周"开幕式。其它三位同学的构成,包括北京四中的一位男同学及一位女同学,以及台北市中正高中的一个女生,正好组成海峡两岸各有一男一女的阵容。由于负责主持,我从第二日下午便与台湾一行人分别,在北京四中和北京的同学进行彩排演练。如此,更使笔者在短短的时间中便与四中同学相处融洽,同时也看到他们的独当一面及成熟稳重。


  在撰写这篇文章之前,本还想过《从北京行比较两岸青年学子》这样的题目。但一来是此篇文章大体为笔者个人的一些主观想法,不适合过度学术研究的笔调;二来乃所谓"大陆"、"台湾"这样的区分,本身便囿于我们对此类集体名称的成见,忽略了其内部仍有很大的差异。笔者自身很大的感触,便是周遭总有台湾同学高谈阔论地说,"大陆人都......"、"大陆就是......"。此等言论,正反映了台湾多数民众目光如豆的狭隘视野,他们从不去想大陆幅员广大,是由好几个不同的省、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所组成,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也有完全不识字的。事实上,就连台湾内部都还存在着不少差异,"大陆人"实在是一个太过空泛的概念。


  而恰恰是所谓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难逃台湾多数人所犯的弊病。以下列出几点台湾青年学子缺失的部分,并非一味赞扬对岸学生的优秀,而是企图透过北京行所见所闻,对台湾大学生的表现做出反思。当然,这样的反思也包括我自己,目前正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的学生。


  不够大气


  当我们站在巍峨的天安门广场,伫立于过去帝都的中轴在线,很难不油然而生一种肃然之感,想象自己就在这世界的中心。笔者曾经上过托福美籍名师陶维极先生的课,他告诉我们:美国处处有广大的草原、辽阔的田野,人的视野自然而然变得很宽、很大。台湾的学生,平日所能见到的是拥挤的高楼大厦,即便是首善之都的台北,其格局亦比不上北京、纽约此类都市;电视频道八十几个,转来转去还是在谈某名人的八卦秘史。台湾的大学生,多数站出去就不具自信,谈吐举止在细微处十分照应,但就是少了一个恢宏的视野。笔者身处台湾第一首府台湾大学,参加过不少国际交流活动,看到许多同学都非常优秀,讲得一口漂亮的英语,穿着得体优雅,接待身段也十分礼貌,但却失了一个比这些表面仪式更高层的"精神"。他们背后没有一个中心思想支撑,却只是一直注意小枝小节,甚至流于一种过度崇洋的心态。

 北京四中的两位主持同学所展现的雍容气度,令我非常吃惊。他们才十六、七岁,高二都还没念,却能大大方方地向"领导"表示自己对学校已拟好的主持稿所持的不同意见。他们直指那一处过于煽情、那一处过于抝口,能够条理分明地向"领导"解释。排演及正式登场时,总有来来去去的嘉宾,他们也能阔步上前,不卑不亢地引领那些官威俱足的人士入座。


  北京四中是北京市第一志愿的高中,名作家李敖也曾读过两个月。听两位同学说,台湾的建国中学也常来交流。笔者即是建国中学的校友,想想自己还是小高一时,也难有他们如此大气的展现。


  其实,大气的展现也与说话的训练有关。台湾对说话技巧的训练始终不足,多数学生缺乏在公众中清楚表达自身思想的能力。四中的两位同学,能清晰地将事情的脉落理出头绪,包括我们在讨论最后大合唱时主持人应作怎样的收尾,四中的同学都能拿捏住当下的氛围应该有的语言,对我所提的文字内容进行分析,以他们才不到高二的年纪,如此绝佳的统整能力令我佩服。



  不愿出头


  台湾大学生还有几个特点,就是多数人不愿出头,不愿当一个团体中突出的领导人物,出了事也不愿意挺身而出。

求学过程中,班上不乏有某人特别遭受主流排挤,大多数同学皆加入欺压的行列,少数同学不愿同流合污的,却也惧怕恶势力,不愿意做正义的捍卫者。笔者则与众不同,反而特别喜爱与弱势者站在一线,生来就看不惯这种逃避的驼鸟心态。


  此次北京行,某夜独自一人于饭店房间中看电视,突然遭遇跳电,四周顿陷一片漆黑。笔者欲探其它同学是否同样如此,才开了门,便发现走廊上已是吱吱喳喳的喧闹声。房里跳了电的同学至少超过二十名,大家都跑了出来你一言、我一句地讨论着。笔着当下便问了一个问题:"有人去通知服务员了吗?"


  大多数的同学仍继续吵闹着,少数几个回答我:"好像没有。"


  于是,笔着直接到同一楼层仅仅几步之遥的服务台,告诉值班大姐这项消息。约若五分钟,大家便都重现光明。


  台湾同学宁愿凑在一块儿作无意义的喧嚣,却没人挺身而出请服务员来处理,真是百思不解。


  几天前,在开幕式上,北京四中的同学却不是这样。


  当时,后台拥挤着准备演出的表演团体,其中一支北京四中初中部的小朋友,个个天真可爱,准备合唱《感恩的心》。由于带队老师正忙着其它事儿,小朋友们吵吵闹闹、乱成一团。此时,我就看着两位四中负责主持的同学,直接上前去维持秩序,清楚地下指令:"一个一个排好队!"


  要是台湾学生,不关自己的事,想必没几个愿意去承担。


  人文素养低落


  笔者以为,身为大学生,一般人心目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必然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素养。

曾经在蒋梦麟先生的名著《西潮》中读到类似的句子:"北京,作为千年古都,文化的魅力令人难以抵挡,全国各地有志的青年学子,都到这里荟萃,滋养浓郁深厚的人文气息。"我们刚到北京时,搭上机场与饭店之间的接驳游览车,负责接待的北京干部,特别拿着麦克风告诉大家:"来北京就是看文化,看地道的北京人如何生活,如何慵懒地休闲;看皇帝家的摆设,古代帝都的格局,处处都是学问。"他们还特别请来一名说着标准普通话的女导游,语音轻快,顺畅地介绍北京城的方方块块。


  然而,大多数的同学却好像兴趣缺缺。


  当老师们想和我们谈谈京味文化,提出不少问题想与我们互动时,大家仍是各自地聊天私语,不尊重东道主,凸显自身文化水平的低落。


  人文素养,不仅是对于基础的历史文化,须有一定的知识;也包含着我们对生命、对周遭的人事物,应有的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自己有外文系的同学,英文非常好,也跟着课堂读了不少文学作品,但却没有文学家的人文关怀。他曾经告诉我,很羡慕有些人的父母是社会名流,可以通过特权未经排队挂号,就能给名医看诊。这句话在我心中造成无比震撼:医疗卫生是关系着性命的大事,这等特权行径,身为台大的学生不加以检讨批判,怎么反倒还大肆赞扬?


  像这样的想法,即便他语文程度并不低,但一样是没有文化,没有人文素养。


  笔者这么说,并非大陆人就比台湾人来得有素养,事实上,笔者接触过一些较低教育水平或者普遍的劳工阶级,有的一样是眼中只有"钱",缺乏高素质的文化涵养。但笔者在此次交流及之前赴美参加汉学会议的经验中,所遇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四中、复旦大学这些菁英名校的同学,他们的的确确有着很高的人文素养。四中的两位主持同学在语文实验班就读,他们定期举行班级文化论坛,讨论北京的城市设计、改革开放后北京的文化变迁等议题,对台湾名人陈文茜、李敖的文章及节目亦有收看,思想开放,绝非我们印象中僵化的那一套。


  这次北京行,与同行一名同学聊天,该位同学告诉我:"大陆好奇怪,说什么台湾‘同胞'的,我们台湾才不讲这个词,我们都直接说‘台湾人'、‘大陆人'。"我告诉他:"我们以前也说‘同胞'啊,要‘解救大陆同胞'不是吗?"他竟无法理解,频频摇头。看来,李登辉及陈水扁的意识型态洗脑,真是取得了绝对的成功。


  对大陆的莫名歧视


  这几年的所谓本土意识教育,就笔者的观察,台湾大学生对于台湾历史地理的了解并未明显增长,对于"台独"的法理基础也未有理性的认知,倒是自以为是的自我膨胀逐渐盛行,以为台湾人多么的伟大、了不起,进一步看轻对岸的中国大陆,甚至转为仇视。讽刺的是,台湾人在嘲笑大陆的同时,时常反而暴露自己的无知。

譬如说,此行中,第一天便安排参观首都博物馆。在入口处,标明着"无行为能力者及限制行为能力者须有成人陪同。"竟有同学大肆嘲笑说:"大陆真好笑,残障者当然要有人陪啊!"我马上告诉他:"所谓行为能力是指民法上打契约的法律能力,未满七岁是无行为能力者,七岁至十八岁是限制行为能力者。"自以为人家大陆俗气,其实是自己知识浅薄。


  又有某台大同学,在从北京准备过海关登机返台时,抱怨海关人员人数不足,使得检查进行得十分缓慢。他喃喃念着:"他们大陆真的很白痴!"身为旅客,理应配合对方的相关规定,随意用"白痴"骂人,自身素养高低立见。想想今日如是在美国通关,为配合防范恐怖主义而须经过繁琐的通关程序,台湾人为何多半就视之理所当然?原因无他,乃出自浅意识中对美国的莫名仰慕,及对大陆的莫名歧视。


  台湾人有种被害妄想症,觉得自己随时被监听、随时被统战。奇怪的是,如果自己立场站得稳,别人能怎么统战?结果是人家从头至尾没说政治,我们台湾学生却一直自己吓自己。歧视别人的同时,其实是自己的信心缺乏,自卑感作祟。


  有些歧视则出自对对方文化的不了解。如曾有先前自助旅行的同伴向笔者表示,大陆人都很凶,不文明。事实上,这里的"大陆人"指的仅仅是性格较为豪爽的北京人,他们说话较直接,不像南方人特重礼貌,讲个话还要弯来弯去。这样的个性反而十分相称笔者的作风。当然,上车不排队、随易吐痰等习惯是很不好的,而这也随着奥运会的举办一直在改善中。再说到所谓的"不文明",过度地讲究礼节仪态反而是种病,压抑了人性的质朴真实。许多现代都市人常患的心灵空虚,不正是起源于此?


  国际观不足


  台湾人的国际观不足,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可怕的是包括菁英学校的大学生,对国际现势的了解也十分浅薄。

笔者深为台大外文系的学生,常觉得自己对国际事务的了解还非常不够,来到了北京,更加深了这层感觉。打开电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随时在屏幕下方的跑马灯中,打着最新的国际新闻,包括法国总统出访、欧盟会议的决议内容等等。反观台湾,新闻频道虽是世界之最,但跑马灯中闪来闪去的都是垃圾新闻,一个老人观看奥运转播过于激动猝死的消息,可以连续播送二十四小时。


  台湾大学生还有一个迷思,就是把英文和国际观划上等号。的确,英文好有利于我们吸收国际新知,但英文好和具有国际观绝对是两回事。当然,美国也绝对不是国际唯一的代言人。


  在此,必须澄清的是:笔者也知道大陆目前仍存在人口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但我们绝不能无限上纲,移转至情绪性地对中国大陆的一切加以否定。今日,中国人第一次成功地办理奥运盛会,这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骄傲,甚至是散布全球各地华人的共同光荣。陈文茜在奥运开幕式当日,透过电话接受中天平秀琳主播访问时说得好:"不论你在台湾支持的是哪个立场,你都不能否定,大陆人民为了奥运的付出,那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动员起来的力量。"


  笔者自己亦属台湾青年学子的一员,上述所列缺失,自己亦多有所犯。也许你质疑笔者所接触的,大多为北京菁英学校的学生,当然素质相对较为优秀。但我们台湾不是向来就自认比大陆来得思想多元、开放吗?既是如此,更该参照对岸优秀学生的表现,好好反省才是。


  笔者以为,台湾这几年菁英教育的失败,将为台湾学子在未来与对岸竞争上埋下不利因素。
作者: mmjsh    时间: 2008-8-28 10:15     标题: 晕啊

无行为能力者及限制行为能力者须有成人陪同

--- 不能用点简单的方式表达吗?
作者: nicepass    时间: 2008-8-28 13:39

还是那句话,北京欢迎你~
作者: arc2de    时间: 2008-8-28 14:55

一方水土一方人......还是那句话,战略上轻视但战术上要重视~~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