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系统论中的“文化”---豆瓣连载 [打印本页]

作者: fussfun    时间: 2008-6-25 10:19     标题: 系统论中的“文化”---豆瓣连载

写个小小的关于文化的豆瓣连载,也是通过中文写作,一是促进自己对文化这个概念更为清晰的认识,二是促进关于系统论的沟通
  
  -----------------------------------------------------
  “文化”这个词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包罗万象,而且不断自我指涉的一个概念--这个是我们的文化,我说这个是我们文化是来自我们的文化中的文化......
  
  系统论是如何看待“文化”这个词的?
  
  自18世纪,文化这个词从欧洲贵族阶层的沟通中兴起,然后大行其道,成为替代文明,品味等,更频繁的涉及人类行为自身的概念。在社会和人文科学中,自20世纪初开始,在人类学对野蛮族类的考察基础上,把文化作为了一个基本概念来进行命名和描述。于是,文化这个词在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中被用到荼蘼。在社会学系统理论中,文化就不是其理论下的一个专属概念。鲁曼曾说过,文化是出现过的最糟糕的概念之一,Kultur ist einer der schlimmsten Begriffe, die je gepraegt wurden.为什么说它糟糕,我想,鲁曼的意思还是由于这个词的内涵太少,以至什么都可以归结到文化之属,很快就成为了大众话语中一个超级名词,而在专业术语的定义中,又太模糊和空泛。
  
  文化涉及到的到底是系统论中的什么,在系统理论中是如何描述文化想要表达的内涵?这是我在这篇文中想要探求的。

[ 本帖最后由 fussfun 于 2008-6-25 12:08 编辑 ]
作者: fussfun    时间: 2008-6-25 10:29

这个连载自从在豆瓣上开了个头后,就一直未能继续下去。每天都跟自己说,要接着写,要接着写,但是都是因为思想太过杂乱,而不了了之。

虽然一直以来,写了很多关于文化的随笔,但是都觉得写得晦涩无趣,写过一遍自己回头再读都有点不知所云。

最近和不少人从现象出发,讨论了一番。他们都是来自各种领域,对社会学没有什么直接的接触,都是从各自的感性认识出发对现象有所体会和分析。和他们的对话对我启发很大。可是多数时候,我都是陷入失语状态。虽然,有时,明明知道对方期待我说些什么,认同也好,反驳也好,而我却感觉表达上的困难。很多时候勉强的表达,却很清楚自己实际上是处于某种神游状态,思想在别处。

有时,的确是这样,当你慢慢的习惯从一个参与者到观察者的身份转变时,你突然失去了很多感情和乐趣。你冷眼旁观,很清楚无论别人说什么,都无法影响自己已成的立场,反而只会选择有利于加强自己立场的信息。
你要说观察者没有立场,没有立场也是一个立场,它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个后面还要再说。

尤其是对社会的认识,从人文主义过渡到了观察者的角度,对我自己个人思想的演化过程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变化。

虽然对社会现象的考察,我一直向往着科学般的冷酷和中立。
但是社会现象之所以是社会现象而不是物理现象,正是因为它把个人的情感和行为都交错其中,所以,如果没有一种特殊的训练,要做到看待社会如同看待显微镜下的细胞一样的境界,绝非易事。

而从我个人来说,我最早是受西方人文的哲学观影响最深,因为那个煽情,那个有强烈的激励煽动效应。
理想主义,总是能轻易的在十几岁小孩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就像人容易被漂亮的面孔吸引一样,我更容易被漂亮的言辞打动,于是,就这样,我轻易的拥有了人文主义的理想。

哲学和社会学很大不一样的地方,正是在这里。哲学必须是基于人文的,也就是说基于某种假设的唯一的,永恒的牵引力,否则何来动力去反反复复围绕着一个问题打转?社会学不一样的是,它完全可以抛去哲学的人文动力,只关注这个问题的本身,然而解决问题的本身是否再次成为问题,这又是被留给了哲学的任务。

也许多年的反思习惯,让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现象背后的追问。每每有时我也问自己,我的动力从何而来?如果不是一个来自生命最源头的一种最基本的情绪作用的话,我为什么会要选择这样的方式和形式来观察世界。

到这里,我又要忍不住开始做广告了。

社会学系统理论就是提供了这样一个绝好的反思工具。

它为什么好呢? 正是因为它能把自己个人和社会区分开来看。
往往我们不能对社会问题保持冷静的观察,正是因为个人的思想和感情与个人的社会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是否能在这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梳理出一条脉络出来呢?

当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找到了社会的显微镜时,再看世界,这个世界再也不是原来那个充满理想主义的,人文的,和人的感情息息相关的社会时,

我突然发现,我以前好傻.....

好傻.....








[ 本帖最后由 fussfun 于 2008-6-25 16:43 编辑 ]
作者: fussfun    时间: 2008-6-25 19:56

以前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和人说着说着,就会扯到动物和人的区别,比如骂人,这个人禽兽不如。当然,对方就会问,那人和动物到底是啥区别呢?你要说人和动物有区别吧,比如你说人会思维,会语言,但你就是永远也无法归结到某一个基本区别点上,对方总是可以跟你层层套进,一一击破你的论证。最后的结果是,你发现几个来回下来,你反而越来越被自己的论据说服了,那就是人和动物没有区别。

那么人和动物到底有没有区别呢,有的话,区别到底在哪?

问这个问题的人很狡猾,他问的是人和动物有没有区别,而如果你也傻傻的掉进了“一个人和一个动物”的区别的逻辑的话,自然你就只能被对方击败。

如果说人和动物有区别,我想就是人类的社会和动物社会的区别,这个区别就在于,人类社会能用很短的时间发生急速的进化,而动物社会不能。有些动物能极速进化,却是个体遗传的变异或进化,比如细菌。动物的社会性往往是一种很稳固的模式,动物社会再进化,也无法进化到动物能开车,动物能上网,动物发明了摩天大楼等等。

动物的进化形式的速度完全不能和人类社会的相比,可以说,这就是动物和人最显著的差别。
问题就变成,人为什么和动物相差这么远?

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区别不是动物没有社会分工。不,有些动物,他们的分工和组织严密性令人叹为观止,比如蜜蜂,蚂蚁,白蚁等等。

我们看动物的社会分工,它基本上是一个完全的copy模式,这一代的蜜蜂造的巢和上一代甚至上上上一代造的,都不会有太多形式上的差异。
动物的社会性体现在它的社会分工和成果上。
那么人的社会分工产生的社会性呢,该如何观察它呢?

而人类社会也同样遵循某种复制模式,但是它的复制功能已超越了我们观察到的社会分工和成果的单一模式的重复性。


[ 本帖最后由 fussfun 于 2008-6-25 23:34 编辑 ]
作者: fussfun    时间: 2008-6-26 03:36

假设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一样的。
那么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中会产生沟通一样,都是为了保存某种社会分工的结构
---是社会分工,而不是别的什么,因为社会分工是可观察到的,具有操作性的。可是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发展成人类社会,而动物社会却仍然保持在动物社会的阶段。

是的,没错,人类有语言,可是我们也会说,动物也有语言啊。动物的语言和人类的语言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语言功能,我们知道,在保持社会分工中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的分工结构。或者可以说的更直白,语言的产生,是为了社会分工的繁殖获得一种可观察到的形式。社会分工需要繁殖,正如作为生命种类的人种也是需要代代相传,进行繁殖一样。
人类通过人的基因这样的遗传单位来传递,人类社会(社会分工)则是通过语言。

但是人类的繁殖单位并非是基因,而是个体的人;而人类社会的繁殖单位也不是语言,而是沟通。

这就慢慢引出了鲁曼的沟通概念。

我用生物基因来和社会沟通现象做比较,看上去这个方向,有点朝着文化基因学中的Meme。
文化基因学有它很好的观察角度,但是和社会学系统理论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的,所以不要把单纯对Meme的理解套入对鲁曼的理解。


[ 本帖最后由 fussfun 于 2008-6-26 05:03 编辑 ]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