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香港科大校长朱经武:内地生是科大最孤立群体(图) 中国网 [打印本页]

作者: jiejiedog    时间: 2008-6-6 08:27     标题: 香港科大校长朱经武:内地生是科大最孤立群体(图) 中国网

香港科大校长朱经武:内地生是科大最孤立群体(图) 中国网

  内地生大都是拿着单程票来香港的,家庭背景并不宽裕,来这边搞学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所以他们压力很大,是科大中最孤立的群体。

  ———科大校长朱经武教授

  科大有个恶名:Uni-versityofStressandTension,orUniversityofStrainandTorture(压迫的大学,残酷的大学)。说白了,就是科大没有魂,没有精神,让同学们不懂得生活,失去理想,只能将生计前程当成唯一的incentive(目的)。

  ———一科大内地生网志

  大陆和本地生的互呛,已经到了有人在电梯里写“大陆×”的地步。就算在同一个圈子里,同学见面,话题大多只有midterm,final,CGASGA.

  ———一科大内地生网志

  曾获得奥林匹克单科冠军的深圳高才生阿文,赴香港科大读了还不到一年,竟然出现精神失常现象,多次扬言要杀死自己的同窗好友。在劝阻无效后,校方让其休学回家调养。

  香港科大图书馆附近被称为“民主墙”的公共张贴栏。去年7月,曾有内地生贴出大字报揭露科大内的侮辱性涂鸦。

  内地生接连出事

  眼下,正是临近高考、港校在内地大举招生的时期,阿文事件立刻在内地引起关泛关注。其实,自从去年以来,香港科大的内地生出事已经不止一次了。

  2007年9月,湖南籍香港科大学子尹日强携带6万元,在经深赴港上学路上失踪,深港湘三地联合寻找,15天后在深圳一家网吧找到尹,他因无法忍受求学压力选择逃避。

  2007年10月,一名内地生疑因不适应学校环境,终日隐藏在宿舍内,不肯出去上课,学校只得派出系里的老师劝告他,并给他辅导。

  2007年11月,来自江苏的27岁香港科大在读博士研究生葛炜炜,被人发现在宿舍内上吊身亡。而校方资料证实,葛炜炜患有抑郁症,疑为求职求学受挫诱发自杀。

  2007年12月,来自北京的18岁的汪博,在宿舍内盗取同学钱包,后又盗用同学的信用卡购物,终被告上法庭,承认盗窃等四罪。

  为什么总是香港科大?香港科大怎么了?

  内地生在校压力很大

  在博士生葛炜炜自杀之后,科大校长朱经武教授曾经指出,内地生大都是拿着单程票来香港的,家庭背景并不宽裕,来这边搞学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所以他们压力很大,是科大中最孤立的群体。

  但很多内地生并不认同朱校长的说法,一位内地生在网志中说,校方既没能在招生的时候就把学校的相关政策对他们讲清楚,让他们认识到可能的风险,又没能在他们到来后更好地服务他们,为他们提供温暖;既没能正确评估及认识大陆学生强烈自尊心所带来的自我封闭,抗压能力弱,缺乏在逆境中生存等问题,又天真地寄希望于学生自己“主动”去进行心理辅导。

  这位内地生还说,科大有个恶名:UniversityofStressandTension,or University of Strain and Torture(压迫的大学,严酷的大学)。说白了,就是科大没有魂,没有精神,让同学们不懂得生活,失去理想,只能将生计前程当成唯一的 incentive(目的)。

  内地生抱怨在香港科大受到歧视,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附近有个被称为“民主墙”的公共张贴栏。在2007年7月,民主墙上就出现一个大字报,首次将内地学生感觉被“侮辱”现象公之于众。

  2008年初,阿文在学校电梯看到电梯内壁的侮辱内地生的“涂鸦”,他拿起钥匙“反击”,后来被学校警告。

  前日,香港科大理学院副院长吴大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校方极度关注内地生在港的压力及适应问题,希望尽快找出内地生面对的困难,从而对症下药。科大已计划就内地生压力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找出他们不能适应本港校园生活的原因,再由专业人士提供适当辅导。

 ■事件

  科大电梯涂鸦侮辱内地生

  刻有带轻蔑意味的“大陆仔”、“大陆×”、“大陆”字样

  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附近有个被称为“民主墙”的公共张贴栏。无论是香港生、内地生或者外国生都可以张贴各种言论。2007年7月,当时深圳某中学学生阿文刚毕业,科大民主墙上就出现一个大字报,首次将内地学生感觉被“侮辱”现象公之于众。

  内地生杨帆以《促请校方就近期校园多处电梯遭破坏事件展开调查》为题目,将他所见情况公布出来:自上星期以来,校园内多处电梯,遭身份不明人士以利器破坏,刻有带轻蔑意味的“大陆仔”、“大陆×”以及“大陆”等字样。事后,校产管理处工作人员将有关破坏的痕迹清除,为数不少的同学见证了该事件。然而 2007年7月17日,有学生在经过7号电梯时,发现原本经过修复完好如新的电梯内壁,又被刻上与前述事件字体相似的“大陆×”字样,看起来肇事者并非一时冲动,而是蓄意挑衅。

  杨帆在大字报中认为,该连环事件极易让人联想起较早前涉及三合会和有组织犯罪的新世界旗下物业遭人刑事毁坏案件。科大现有内地本科生500余人,约占本科生总人数的10%,内地研究生2000余人,约占研究生总人数的70%.今年9月秋季开学时,本校还将新增230余名内地本科生(后据公布录取名单,实为300余人)和相当数量的内地研究生。本次事件使内地学生以及其他学生的安全令人担忧。

  杨帆促请校方:1、对事件全面调查,并尽快公布调查结果。若涉及刑事毁坏,须报备香港警方,严惩肇事者。2、在部分电梯内安装闭路电视,加派人手巡视,以防类似事件再度发生。3、加强本地学生和内地学生交流,消除成见。

  之后,校方意识到情况严重,逐步在出现涂鸦的电梯里装闭路电视。2008年年初,阿文在学校乘电梯时,怀疑看到电梯内壁金属被刮过的痕迹,想起学长们所说起的电梯“涂鸦”,他拿起钥匙在内壁上做“反击涂鸦”。然而这些被摄像头录下,学校保安通过录像找到他。学校通过了解,警告他不要再涂鸦了。

  ■原因

  科大内地生难融港生圈子

  有内地生指科大扩招内地生过快,忽略对其的辅导

  为何又是科大?接二连三的内地学生在香港科大出现失常问题,让很多人开始思考。本报记者通过找内地学生了解,发现学校高层并不了解内地学生在内地的成长环境,大量招进内地生后,打散分配到香港学生中生活,想让他们很好适应香港环境,却没有想到内地生“抱团”,根本融入不了港生圈子。意识到有问题后,专门请有内地背景的心理辅导老师做辅导,很多内地学生却“不领情。”

  “在内地时,大家都是各地尖子生,在香港新环境下大家都要重头来过。科大全美式英语教学,开始让很多学生不适应,实话说,刚时来我也曾后悔过。”科大读工程系的内地生张同学说,在学校里总有做不完的功课,为了拿到奖学金,平日都不敢松懈,整个学业充满压力。适应能力强的同学就可以接受这种生活,而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或多或少会出现各种问题,同是做理工科的,要用内地养成多年的习惯来适应香港,确实是一种煎熬。

  从2003年开始,香港科技大学开始招收内地学生,初期内地生只占一年级新生4%,现在已经增至10%.科大扩大了招收内地尖子生,然而能成为内地尖子生,其所付出的努力是香港学生的数倍。“学校在争夺内地尖子生的同时,忽略了对我们内地生的支援和辅导,学校辅导老师似乎不够,又未必了解内地不同地方的情况,直到葛炜炜出事后,才找来有内地背景的心理辅导老师。”理学院的陈同学说,有了内地背景的辅导老师,所说的道理内地生都懂,时间长了一些同学并不领情,更多的时候还是靠自己调节。

  据记者了解,科大把大批的内地学生分开,安排到香港学生中间一起生活,并且第一年不分系,主要是让内地生与同宿舍香港同学一起上课,一起回宿舍。各种不同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同学虽然住一起,但基本上是不同圈子的。除了谈功课以外,很少玩到一起,远离内地的内地生很“抱团”,与香港本土学生融合是有限的。据陈同学说,“来自同一个城市的同学在浸会大学读书,听说那边会组织内地学生和本地家庭对接,除了学习外,还可以了解香港普通家庭,不过科大学业重,估计大家都难有心思去做这些事情。”
作者: 蛋奶星星    时间: 2008-6-6 08:43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6 08:49

智商高,情商低的一群人
作者: m2p    时间: 2008-6-6 08:54

很多都是小地方出来的尖子生,一下子就到了香港,受冲击过大也有情可原。都是些刚高中毕业的小孩,而且香港人又比较排斥内地人,不喜欢讲普通话等等,香港消费又高,这些内地普通家庭的孩子受的压力也太大了。
对小孩子应该多一点宽容,不能以你们今天的心理素质去要求他们。
作者: m2p    时间: 2008-6-6 09:05

现在想想当年我刚到上海读书的头两三个月心理也挺难受的,又想家又孤独。同学大多是当地人,第一不熟悉,第二平时没课就都回家了,宿舍空空荡荡,第三他们平时用上海话交流我们也听不懂。我们这些外地学生大多会有这种不适应感,这些是那些本地学生和我那些留在家乡读书的朋友所了解不了的。这么强烈的不适应感反倒我在德国时没有过,可能因为那时刚离开中学,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差的缘故。
这种感觉大概一个学期之后就慢慢消失了,关键是因为慢慢熟悉的身边的环境和同学。后来我身边的上海同学也越来越多的说普通话,而我们也能听懂一些上海话,适应其实是双方的事情。我想香港人可能缺少接受内地人和文化的心情。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6 09:05

原帖由 m2p 于 2008-6-6 08:54 发表
很多都是小地方出来的尖子生,一下子就到了香港,受冲击过大也有情可原。都是些刚高中毕业的小孩,而且香港人又比较排斥内地人,不喜欢讲普通话等等,香港消费又高,这些内地普通家庭的孩子受的压力也太大了。
对小 ...

问题不在这些孩子身上
内地的教育,过重的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几乎完全忽视了其他方面

这样的教育畸形,并且造成的社会问题很严重,比没有高科技人才更严重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6 09:07

原帖由 m2p 于 2008-6-6 09:05 发表
现在想想当年我刚到上海读书的头两三个月心理也挺难受的,又想家又孤独。同学大多是当地人,第一不熟悉,第二平时没课就都回家了,宿舍空空荡荡,第三他们平时用上海话


确实是这样,我进大学后头2个月,几乎没怎么和自己寝室或者班级的人在一起,天天一有空就去找高中的那一帮子同学吃饭打牌

过了几个月后,才开始熟悉班里和寝室里的人
作者: m2p    时间: 2008-6-6 09:14

原帖由 驴子 于 2008-6-6 10:05 发表

问题不在这些孩子身上
内地的教育,过重的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几乎完全忽视了其他方面

这样的教育畸形,并且造成的社会问题很严重,比没有高科技人才更严重

内地的教育当然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是缺少融入其它文化的能力。但香港本身对内地的强力排斥也是个主要因素。这些内地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教育,但并不代表他们缺少这种能力,但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环境,你不可能指望这些不到20岁的学生,几个星期就适应吧。你用了多少时间适应的德国学习?你有没有为了奖学金而拼命考好每一门课?你有没有在德国的学生宿舍里看到这么多对中国人的侮辱?你适应德国时你已经多大了?
你要知道这些都是内地的尖子生,如果环境合适,他们的大多数人以后会有机会美国的常春藤大学,他们在你我的年龄时会成为世界的顶尖人才,他们在我们现在的年龄很多方面包括心理素质都会在我们的水准之上。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6 09:25

拿我做比较例子不太合适

我说的问题是,尖子生只是在学习方面,由于从缺乏培养,很多人在心理上面很脆弱,并不是学习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强,这个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这样的尖子生,最后由于无法及时调整心理而出现种种不幸是很令人惋惜的。

还有,只有中国才会觉得20岁还只是个孩子。。。。。
当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能融入陌生人的社会,那蛮可悲的。

香港社会确实像你说的,并没有为这群内地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像家一样的环境,不过我们不能要求社会为了适应你而改变,只有你去适应社会。

香港科大把内地生打散分到香港学生的宿舍我觉得是个很正常的措施,这给了内地生一个挺好的,融入香港社会的机会,只不过他们没想到这个他们认为很正常的大学生应该有的能力,没有出现在这些内地生身上,为什么一定要抱团?没有同乡自己就不能生活了?

这还依旧在华人区域,你说普通话周围人能懂,吃的东西也都差不多,电视报纸杂志都能看懂的地方。

[ 本帖最后由 驴子 于 2008-6-6 09:28 编辑 ]
作者: m2p    时间: 2008-6-6 09:45

原帖由 驴子 于 2008-6-6 10:25 发表
拿我做比较例子不太合适

我说的问题是,尖子生只是在学习方面,由于从缺乏培养,很多人在心理上面很脆弱,并不是学习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强,这个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这样的尖子生,最后由于无法及时调整心 ...

环境是恶劣的,问题是双方的,能挺过去的,以后会牛B
作者: bonace    时间: 2008-6-6 09:54

我去香港都是用英语加半吊子粤语和人沟通……

[ 本帖最后由 bonace 于 2008-6-6 10:56 编辑 ]
作者: coolfang    时间: 2008-6-6 10:03

记得大三的时候,有一哥们去科大交换了一年,本来挺开朗的一小伙,去了没多长时间就抑郁了
作者: jiejiedog    时间: 2008-6-6 10:15

那以后不如去台湾上大学吧,语言文化更接近
作者: 金狼    时间: 2008-6-6 13:12

香港的确很排外,我有朋友在那边,不会粤语的话,很难玩到一起。等学会了粤语,圈子已经形成了。
作者: tree    时间: 2008-6-6 13:55

问题不在香港,问题在于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加上独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特有的暂时的独立生活能力缺乏。2004年上海某著名医院来UKAACHEN进修的某大夫,结婚都多年了,来UKAACHEN一个多月后被俺们发现,已经煮了一个月的白水面条,体重狂减10多个Kg,其实他连白水面条都是自己出来被逼自己琢磨的,总不能饿死吧。
现在高中出来的小孩哪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说老实话幸亏是在香港,还是个国人的环境,实在不行了飞回内地就是了,把他们放到美国去试试?这就开叫,到美国还不得个个都疯掉。
作者: m2p    时间: 2008-6-6 14:07

原帖由 tree 于 2008-6-6 14:55 发表
问题不在香港,问题在于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加上独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特有的暂时的独立生活能力缺乏。2004年上海某著名医院来UKAACHEN进修的某大夫,结婚都多年了,来UKAACHEN一个多月后被俺们发现,已 ...

这是两回事,就算是很有独立生活的人,如果倒一个比较排外的地方,加上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困难和课业压力,也会很难受。会做饭算什么,不是也有出国打工的厨师精神变不正常的。
看十几岁的人的想法不能脱离他们的年龄。你现在挣着工资开着车,什么都不发愁,觉得自己什么都看透了,当然会觉得那些小孩子这不行那不行,但咱们在他们那个年龄时比他们强吗?我看还真未必。至少他们大多是各地的高考状元,首先学习不如他们。咱们高中毕业时独立生活能力强吗?反正我是不强,洗衣服都洗不干净,做饭也是来了德国好几年才稍微像点样的。
环境造就人,但是环境对于小孩子也不能太苛刻。我们20岁时当然要想着如何适应社会,但当我们比较适应的时候就应该反过来想想如何让那些刚离开家的小孩子如何更容易融入环境。人言可畏,不能总是指责他们。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6 14:41

原帖由 m2p 于 2008-6-6 14:07 发表

环境造就人,但是环境对于小孩子也不能太苛刻。

这句话很对,不是香港环境太差,只能说,内地和香港区别太大,巨大的落差让他们承受不了

要么让香港改变,特别对待这些内地生,让他们能慢慢适应过来
要么改变国内教育,让他们离开温床前就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
作者: tree    时间: 2008-6-6 15:26

你还别说,90年代上大学的还真是十几岁的时候就很强,我17岁的农村室友农忙的时候会坐长途汽车回家帮父母插秧,一个女同学顿顿只吃馒头只因为被银行对了100假钞,然后全班同学一人捐5元给她解决问题人家还不要,自己做家教养自己。
我承认现代社会给人精神上的压力可能比我们那个时候更大一些,但是现在的孩子谈起压力来的那股子劲,我没法不觉得好笑。小时候吃完饭,父母会要求我和老姐一人打扫饭厅一人去洗碗,放假的时候就必须洗自己的衣服,现在我的外甥女吃个虾都得我老姐给她扒壳。香港那么开放和多元化的地方,怎么台湾学生不出问题?大马印尼新加坡学生不出问题?欧美学生不出问题?香港本土学生不出问题?论排外,香港还真排不上号。
中国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是不是有问题,中国家长也应该反思自己怎样才能更合理的培养自己孩子。除了问题先把大棒往别人脑袋上抡,抡上又能怎么样呢?
作者: jiejiedog    时间: 2008-6-6 17:12

回楼上的,我觉得台湾大马新家波学生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经济条件好。大陆过去香港的学生,凭良心说,经济条件不怎么样,导致生活习惯也不一样(有些让香港人难以忍受)。
另一方面,在国内,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就是生活。在国外学习,就必须认清楚一点,学习只能是生活的一部分。当一个学生认清楚这个事实,他就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作者: m2p    时间: 2008-6-6 17:28

原帖由 tree 于 2008-6-6 16:26 发表
你还别说,90年代上大学的还真是十几岁的时候就很强,我17岁的农村室友农忙的时候会坐长途汽车回家帮父母插秧,一个女同学顿顿只吃馒头只因为被银行对了100假钞,然后全班同学一人捐5元给她解决问题人家还不要,自己 ...

中国大学里有很多农村子弟也挺孤立的,只是大家没有注意到而已。我们有时忽略身边的农村同学,就像我们后来被德国同学忽略。我就是90年代的,真没觉得有多少同学心理多强悍。18,19岁也不是什么心智成熟的年龄,当年的很多大事现在回头看都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并不代表在那个年龄的人就承受得了。青少年自杀,青少年犯罪,几乎是所有国家的大问题。中国的教育当然有问题,但有时环境也对他们太苛刻,成天高考状元,天之骄子一类的赞誉,好像一件事能做好,就应该所有事情都做好,连抱怨诉苦的权利都不愿给他们,好像稍微有点逃避就是废物。说句实在话,难道各位就没做过在考试前实在受不了压力就开病假不考试的事情?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事情。我们经历比他们多,尚且有时会逃避会抱怨,更不要说这些刚离开家的小孩。
作者: fussspur    时间: 2008-6-6 19:39

是啊,经济条件是在背后起着很大作用的。圈子依靠的是活动,活动就少不了额外开销。想想自己当时来德国,是很理解的。
作者: liaoditai    时间: 2008-6-6 19:43

有点疑问啊,我记得在电视上看的去香港上大学的都是拿了奖学金的,好多学生就是冲着香港提供丰厚奖学金,而且欧美式教学才去的吧?怎么现在反倒经济成了主要压力了? 我印象里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很严的,不但要成绩好,还要通过面试,所以提供了各类奖学金,换句话说,拿不到奖学金的,基本上也没什么机会申请到香港的大学。。。。不太明白。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6 19:50

我觉得经济还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完全和国内不一样的教育方式,读书不是全部的生活方式,以及周围人对他们态度的落差。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6-6 21:18

说实话就是兴趣爱好少,而且不合群,大家看看平时欧美同学课余都干什么,咱们同学都干什么?不能玩到一块去,怎么培养友谊?特别是语言不太通的情况下。
作者: tree    时间: 2008-6-6 21:33

经济再难,能有比当年第一批走出国门去美国的那一批难?人家下了飞机就直接奔中餐馆洗盘子去了。
主要是在国内17,8岁高中毕业的小孩和欧美,甚至香港17,8岁的小孩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要是煮米要放多少水,一缸衣服要多少洗衣粉都不清楚的话就直接要上香港自己租房打点一切确实困难无比。相比经济真不是他们的大问题。
不知道俺们国家的教育培养体系怎么成这个样子了,原来17,8岁的中国男子就要开始出来撑起家里门面,这个年纪的女子都为人母教育自己的孩子了。现在到好,物资极大丰富肉体的成熟大大提前,但是精神的成熟往后推了5到10年。
作者: cherubyupan    时间: 2008-6-6 21:59

我就知道大学时候去港大医学院交流期间晚上跟香港学生出去玩到11点回寝室,后来回到自己大学后差点受处分 还因为这个原因入党审批的时候被扣了个资产阶级思想太重
作者: R9-lovecow    时间: 2008-6-7 03:40

原帖由 cherubyupan 于 2008-6-6 22:59 发表
我就知道大学时候去港大医学院交流期间晚上跟香港学生出去玩到11点回寝室,后来回到自己大学后差点受处分 还因为这个原因入党审批的时候被扣了个资产阶级思想太重


这都是什么年代的事了。。。现在国内大学不会的了。。。。:ridicule:
作者: m2p    时间: 2008-6-7 08:59

说实在的,玩到一块,能培养友谊的,也需要经济条件差不多。我过去大学一个东北农村来的平困生,吃一天饭的钱和我们吃一顿午饭的钱差不多,几乎天天不吃什么荤腥。就这样一个同学被分到一个大部分都是有钱子弟的寝室里。他的室友平时有很多培养友谊的活动,例如打保龄球,而且是晚上7,8点钟去打,所以我这个农村同学根本没办法和他们玩到一块,而在他们的室友眼里他是个异类,不合群。仔细想想吧,几乎每个大学都可能有这样的人,再仔分析分析,我们身边这些孤立的人大多也有类似的背景 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佳。
至于奖学金我猜是一年一年给的吧,可能读完大一还要重新评估,如果成绩不好的话可能会取消,所以他们有很大压力。记得刚来德国时,存折里有不少保证金,但还是不敢花钱,怕明年没工打就坐吃山空了。
至于其他人多么厉害的例子,就少说点吧。第一人和人不一样,出境更不一样,再说早年出国的那些人也不是没有堕落的,崩溃的,也有不少人刷盘子刷到最后就成专业刷盘子的了。

[ 本帖最后由 m2p 于 2008-6-7 10:01 编辑 ]
作者: cherubyupan    时间: 2008-6-7 09:38

也就7。8年前的事情。
原帖由 R9-lovecow 于 2008-6-7 04:40 发表 这都是什么年代的事了。。。现在国内大学不会的了。。。。:ridicule:

作者: fussspur    时间: 2008-6-7 15:57

中国有句古话叫“玩物丧志”,可能是他们的志向太大了。不过很奇怪,怎么在这里很少听德国人讲过什么志向,大多是“兴趣”(Lust, Interesse)或“目标”(Ziel)。

中国从古至今“立志”讲了不少,为什么就落伍了?

个人还是觉得“兴趣”比“志向”更重要。
作者: hatchetman    时间: 2008-6-7 23:23

贫富差距大导致的社会问题,归咎于穷困孩子的教育问题,感觉有些残忍,为何不呼唤那些富人们多些支持呢?
作者: hatchetman    时间: 2008-6-7 23:25

欧美同学也不是个个都是有钱人,看人是否热心肠,冷漠的人怎么也难有友谊的
原帖由 尹梦梦 于 2008-6-6 22:18 发表 说实话就是兴趣爱好少,而且不合群,大家看看平时欧美同学课余都干什么,咱们同学都干什么?不能玩到一块去,怎么培养友谊?特别是语言不太通的情况下。

作者: hatchetman    时间: 2008-6-7 23:28

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读书就是一切,不读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是将来没好质量的生活
原帖由 驴子 于 2008-6-6 20:50 发表 我觉得经济还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完全和国内不一样的教育方式,读书不是全部的生活方式,以及周围人对他们态度的落差。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7 23:31

原帖由 hatchetman 于 2008-6-7 23:28 发表
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读书就是一切,不读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是将来没好质量的生活


这只是他们以为光读好书就能有他们期望要的有质量的生活。
作者: hatchetman    时间: 2008-6-7 23:38

那种观点虽然片面,但是可能是个捷径。他们怎么想并没任何错误,如果是你驴子出生农村,你会如何呢?
原帖由 驴子 于 2008-6-8 00:31 发表 这只是他们以为光读好书就能有他们期望要的有质量的生活。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7 23:49

原帖由 hatchetman 于 2008-6-7 23:38 发表
那种观点虽然片面,但是可能是个捷径。他们怎么想并没任何错误,如果是你驴子出生农村,你会如何呢?

所以我说错误在于中国的教育,这是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教育问题,不能说是他们的错。

对于个人,如果他们能认识到,学习之外的东西,对于他们的人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那他们将来的生活会更好,不然,可能毁了的也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出身的不平等导致了他们要得到相同的生活,必然要付出多的很多的努力,为了让这些努力不白费,就不能只钻在读书里出不来

对于社会,要在各方面给予出身贫穷的人一定的引导,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要让孩子明白,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和读书好一样的重要

走捷径就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7 23:51

原帖由 hatchetman 于 2008-6-7 23:38 发表
那种观点虽然片面,但是可能是个捷径。他们怎么想并没任何错误,如果是你驴子出生农村,你会如何呢?

每个人都只能走自己的人生,我根本无法对这种假设做出回答,因为我不知道如果我出生在农村,还会不会有我现在这样的世界观。

你的问题我无法回答
作者: hatchetman    时间: 2008-6-7 23:58

我只是希望你能够站在别人立场上看问题,einfühlsam罢了,如果不能回答问题,那么你的思考总结也未必是人性的
原帖由 驴子 于 2008-6-8 00:51 发表 每个人都只能走自己的人生,我根本无法对这种假设做出回答,因为我不知道如果我出生在农村,还会不会有我现在这样的世界观。你的问题我无法回答

[ 本帖最后由 hatchetman 于 2008-6-8 00:59 编辑 ]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8 00:04

原帖由 hatchetman 于 2008-6-7 23:58 发表
我只是希望你能够站在别人立场上看问题,einfühlsam罢了,如果不能回答问题,那么你的思考总结也未必是人性的

怎么和人性搭上关系了,应该是说不全面的吧。

这个不是站不站在别人立场上看问题的问题,他们以读书为唯一目的,结果是他们自己承受的
我并没有说这个是他们的错误,这个是社会和教育的错误,他们如果换种方式会过的更好
不知道你认为我这么想有什么问题或者不人性?

你认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应该怎么看?
作者: hatchetman    时间: 2008-6-8 00:07

是人,都希望能吃饱穿暖,过上好的生活,但如果付出和得到不能比例,比如这些贫困学生苦读得不到周围同学的敬畏, 却因为出生而受到鄙视等,这些不平等待遇,不能归咎于他们所谓人生观有问题巴
原帖由 驴子 于 2008-6-8 01:04 发表 怎么和人性搭上关系了,应该是说不全面的吧。这个不是站不站在别人立场上看问题的问题,他们以读书为唯一目的,结果是他们自己承受的我并没有说这个是他们的错误,这个是社会和教育的错误,他们如果换种方式 ...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8 00:15

原帖由 hatchetman 于 2008-6-8 00:07 发表
是人,都希望能吃饱穿暖,过上好的生活,但如果付出和得到不能比例,比如这些贫困学生苦读得不到周围同学的敬畏, 却因为出生而受到鄙视等,这些不平等待遇,不能归咎于他们所谓人生观有问题巴


他们过的不开心,一方面是因为出身而受到鄙视,一方面是自己努力读书可别人并不因为这个而敬仰他们
前者是鄙视他们的人的错误,如果这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社会的错误,而后者,是他们自己心理上的问题,他们以为读书好就能受到别人敬畏,可是别人并不把读书好当一回事。

我说的是如果他们能调节自己的心理,增强适应力,那他们能过的更好,这不是一个人生观对错的问题,如果他们觉得这样的观念没有问题,那就继续下去,要周围的人因为他们而改变很难,如果他们不介意,那就继续这么过下去。

再申明一边,这不是人生观对错的问题,改变一下,他们能过的更好,改变还是不改变,后果都是他们自己承担。

[ 本帖最后由 驴子 于 2008-6-8 00:17 编辑 ]
作者: hatchetman    时间: 2008-6-8 00:17

睡觉去了,不努力不读书不工作的人是可鄙的
原帖由 驴子 于 2008-6-8 01:15 发表 你将这个问题简单化极端化了他们过的不开心,一方面是因为出身而受到鄙视,一方面是自己努力读书可别人并不因为这个而敬仰他们前者是鄙视他们的人的错误,如果这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社会的错误,而后者 ...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8 00:21

你可以把这些都归结与周围的人的错,社会的错,可以抱怨,可是这改变不了什么
想要社会去改变,比如想要这些香港学生改变来配合内地生需要很长时间,至少他们毕业前是看不到了,与其这样抱怨,还不如调整自己

同样,如果这样的现象一次次重复的出现,那国家教育就该注意了,要让学生从小就知道,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一样重要,这样才能不让一代代人重复同样的状况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8 00:22

原帖由 hatchetman 于 2008-6-8 00:17 发表
睡觉去了,不努力不读书不工作的人是可鄙的

这个话说的有些莫名其妙。

不知道你说的是这个帖子里出现的哪种情况?
作者: R9-lovecow    时间: 2008-6-8 00:23

真想看你们继续辩下去....
作者: hatchetman    时间: 2008-6-8 00:27

驴子太笨了,懒的跟他辩下去
原帖由 R9-lovecow 于 2008-6-8 01:23 发表 真想看你们继续辩下去....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8 00:30

原帖由 hatchetman 于 2008-6-8 00:27 发表
驴子太笨了,懒的跟他辩下去

真是的,你每次都这样,不对人进行攻击不行么?

那么长时间了,改不了了是吧
作者: hatchetman    时间: 2008-6-8 00:33

性格脾气长好了,比较直率,没要攻击你的意思,必要的话你还是学着适应我,呵呵
原帖由 驴子 于 2008-6-8 01:30 发表 真是的,你每次都这样,不对人进行攻击不行么?那么长时间了,改不了了是吧

作者: R9-lovecow    时间: 2008-6-8 00:39

其实吧,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你们俩的观点都有道理,只是立场不同.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8 00:40

原帖由 hatchetman 于 2008-6-8 00:33 发表
性格脾气长好了,比较直率,没要攻击你的意思,必要的话你还是学着适应我,呵呵

哦。。。这个。。。。
有必要伐,根本么交集的。。。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8 00:42

原帖由 R9-lovecow 于 2008-6-8 00:39 发表
其实吧,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你们俩的观点都有道理,只是立场不同.

好像牛在那说,我们哺乳动物是生小崽子的

跑过来一个鹅反驳到,不对不对,我们是生蛋的。


作者: R9-lovecow    时间: 2008-6-8 00:44

驴子其实是比较理性的分析,想适应社会,改变的只能是他们自己.
而你是从他们自身考虑,说实在的,对于在那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人,要他们改变绝非易事.虽然我个人也认为真正的强者是能适应社会的人,但是强者能有多少呢?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或多或少的不能适应吧...这不能说是他们的错,他们也只不过是教育体制或者是社会的牺牲品.
作者: R9-lovecow    时间: 2008-6-8 00:48

不管是社会的错也好,家庭的错也好,抑或是教育体制的错也好,但是错误已经酿成,所以现在的他们,想过得更好的话,能改变的也只能是他们自己了,我想这大概就是驴子的观点.
作者: SAW    时间: 2008-6-8 00:53     标题: 跟前几天看到一个“在德外国学生辍学率高到5成”有点像啊

科大学生会前会长刘伟健也坦言,“部分内地生融入唔到本地生活,同香港嘅同学唔熟,有啲甚至读到二、三年级连简单广东话都唔识”。
作者: R9-lovecow    时间: 2008-6-8 00:53

在我看来,你们俩一个在演绎,一个在归纳
一个在演绎改变很难,这不全是他们的错,应该理解他们;一个在归纳错误已经造成,只能自己改变了....
可能比喻不恰当,但是就那个意思,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作者: hatchetman    时间: 2008-6-8 00:54

个位绅士们晚安
作者: R9-lovecow    时间: 2008-6-8 00:56

晚安,hoho~~
作者: jiejiedog    时间: 2008-6-8 07:20

其实就是太穷了,玩不到一块,不敢和同学一起出去happy,久了就会有自卑了。
其实无所谓,我觉得人穷,就要读书成绩更好,一方面不如别人,另外一方面就更要自强!
作者: tree    时间: 2008-6-8 09:43

屁!屁!屁!都是什么狗P逻辑!难得驴子如同唐僧一样还有雅兴不停的回复。
虽说物质基础决定一切,但是把问题简单的归结到贫富问题经济问题是荒谬的。要这么说,你先得证明一:大陆去香港的孩子都是穷光蛋;二:香港大学里的学生全是来至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很显然不是!这就如同你身边大部分的德国同学绝对不会比你更富有一样。语言,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才是问题所在。这个考验的是个人的适应调节能力。要求社会来适应个人也是荒谬的,但是香港大学还是做出相应的人文关怀,朱校长做的广东话培训,大陆同学分散入香港同学中去的措施非常好,如同RWTH免费的德语培训课程,各国学生在宿舍的WG。
刚刚来港的孩子不适应很正常,能挺过这个关就是海阔天空,在香港4年严谨的学术培训加上多元自由的思想熏陶,怎么也好过在国内大学宿舍的拖拉机麻将战役。
作者: 小白    时间: 2008-6-8 10:21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经济基础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人的发展,但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这些限制。

问题就是一个20岁上下的年轻人是否具备这个能力,或者说是不是这是他应该具备的。

我认为不是。毕竟我们都是人,看别人的时候很清楚,自己经历这些的时候未必好到哪去。

所以学校是有必要安排些心理辅导的。当今的社会,心里咨询越来越重要了。真后悔当初没学。
作者: taiji    时间: 2008-6-8 11:57

让我不得不想起这种事情的极端情况 -- 马加爵,担心啊。
作者: hatchetman    时间: 2008-6-8 12:04

这些去香港读书的孩子,本来就心高气傲,没见过大市面,自己把自己特当回事,遇到挫折人就蒙了,其实去香港是一种锻炼,能力强的自然能活下来,反之淘汰,把什么责任推之社会,没什么实际意义,出身都是个人的宿命,想要改变就必须付代价,这点我还是同意驴子同学滴
作者: m2p    时间: 2008-6-8 12:20

原帖由 SAW 于 2008-6-8 01:53 发表
科大学生会前会长刘伟健也坦言,“部分内地生融入唔到本地生活,同香港嘅同学唔熟,有啲甚至读到二、三年级连简单广东话都唔识”。

很恶心的思维逻辑!设想一下,一个以讲英语为主的外来学生团体,他们在香港生活多年后依然不说广东话,是不是会面对同样的批评?香港回国祖国11年,国语地位一直处于广东话和英语之下,港人并认为理所当然。他们为什么 不思考一下是否对与讲普通话为主的内地学生有足够的包容和接受,尤其是与他们接受欧美同学程度的比较之下。
至于内地学生是最孤立的群体,这句话并不只适合于香港的大学,德国的大学也差不多。中国学生作为德国最大的留学生团体,我们不孤立吗?看看这个论坛上有多少小问题,本可以是从隔壁邻居或者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的,而必须要在同胞中寻找答案,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孤立。一个德国同学曾经说中国学生是不可见的,因为几乎在公开的活动上很少看到。我们就算不是最孤立的团体,至少也不是一个开放并且努力融入当地环境的团体。我们的平均年龄和阅历都在香港的内地生以上,但我们未必强到哪里去。
我相信文章中的例子很多都是特例,大部分香港的内地尖子生都在努力的适应环境,好好学习,将来会有所作为。我们不能因为个例去贬低和忽视整个群体的处境,再说,就算是极端的例子我们在德国听到的还少吗?
反思一下,我们有时会比较乐意看到这样的文章,为什么?因为看到有人不如自己,可以让本来混得不怎么样的我们突然有一点优越感。"看,我们在德国多坚强啊,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多强啊!"--实际上是这样吗?
作者: cherubyupan    时间: 2008-6-8 17:28

德国人骨子里还是排外的,虽然面子上都还客气。
作者: 楼上没有牛了    时间: 2008-6-8 18:34

原帖由 cherubyupan 于 2008-6-8 18:28 发表
德国人骨子里还是排外的,虽然面子上都还客气。


中国人更排外。中国人融入德国人的圈子难,还是德国人融入中国人的圈子难
去年RWTH的China Tag有个德国人就说了,德国人想进入中国人的xiaoquanzi,很难。
作者: 楼上没有牛了    时间: 2008-6-8 18:35

讨论了半天香港科大,这里有人认识高中毕业后从大陆考进香港科大的学生吗?
作者: 驴子    时间: 2008-6-8 18:56

原帖由 楼上没有牛了 于 2008-6-8 18:35 发表
讨论了半天香港科大,这里有人认识高中毕业后从大陆考进香港科大的学生吗?

认识一个,不确定是不是科大的

看她蛮正常的,下周问问她的回忆去
作者: SAW    时间: 2008-6-8 19:50

原帖由 m2p 于 2008-6-8 13:20 发表

很恶心的思维逻辑!设想一下,一个以讲英语为主的外来学生团体,他们在香港生活多年后依然不说广东话,是不是会面对同样的批评?香港回国祖国11年,国语地位一直处于广东话和英语之下,港人并认为理所当然。他们为 ...

香港的现状,就是英语和广东话是官方语言,国语开始逐渐流行。不但是香港,广东省,广西一部分地区,甚至海外华人圈子也是广东话长期盖过国语。内地生到当地,适当学习广东话是应该的。
你应该看看dw那篇文章,外国学生为什么不能融入德国人圈子?都说歧视,民族主义,保守排外,说到底,德国人自己不觉得有必要跟外国人交流,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更愿意与自己老乡,跟自己同胞交流的。只有外国人主动跟德国人交流,了解德国人生活,很少有德国人主动找外国人搭讪。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