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欧洲人的中国认知和中国担忧 [郑永年] (2008-05-13)
[打印本页]
作者:
五湖散人
时间:
2008-5-13 16:51
标题:
欧洲人的中国认知和中国担忧 [郑永年] (2008-05-13)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和西方之间种种矛盾和冲突似乎围绕着奥运会一一展现出来。尽管以往双方间也不时出现纠纷,但都没有像这次那样表现得那么全面和充分。同时海内外中国人对西方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表现出强烈的愤慨。中国和西方的互动造就了新一波强大的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一些人也因此把这次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冲突上升到文明冲突的高度。
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冲突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有利益之争,也有价值观之争。但无论是利益和价值观,这里都有一个认知问题。不同的利益因素和价值观永远不会消失,但这并不表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西方的一些力量利用中国举办奥运会这个机会全面对中国发难,在其背后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知的变化,以及这种认知背后的对中国的担忧甚至恐惧。本栏从欧洲人的中国认知变化来讨论这个问题。
欧洲对中国认知的三个阶段
从总体来看,欧洲对中国的认知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或者说中国在欧洲人眼中前后有三种不同的图像,即从早期的文化中国到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中国,再到近年来的政治中国。从文化中国到政治中国,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实际上在深化,但在深化的同时,他们对中国的担忧程度也在强化。简单地说,欧洲人对中国的担忧并不是中国的不变化,而是中国的巨变和巨变所包含着的不确定性。
在讨论欧洲人的中国认知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和欧洲并无重大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一旦当任何两个国家具有重大的地缘政治利益的冲突时,两国就具有了很大的动力来互相了解。中国和欧洲之间地缘政治利益的缺失是双方互不了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难说,中国对欧洲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历史上看,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长期停留在文化中国的概念。欧洲人了解中国是从孔孟、四书五经等经典开始的。从经典来理解中国是欧洲的知识传统。这个传统一直到今天仍在延续。中国研究在欧洲基本上还是一种人文历史语言文化研究。但从经典来理解中国有其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很容易把中国乌托邦化。在很长时间里,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并非是一个真实的中国,而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乌托邦国度。这一点在马可波罗和欧洲启蒙运动学者的笔下表现得很清楚。(实际上,欧洲对西藏的了解也是这样,最典型的是表现在欧洲人的“香格里拉”梦幻。)
中国和欧洲开始接触后,主要是单纯的经济贸易关系。在贸易关系的早期,欧洲人看到的是一个富足的中国。但自从中国被欧洲列强打败之后,欧洲人惊奇地发现,这个神秘的国家并没有像欧洲发展起来的近代民族国家那样强大,在近代国家面前,中国不堪一击。诚如美国学者白鲁询(Lucian Pye)所总结的,中国只是一个文明,但假装成一个近代国家。中国自近代衰落之后,欧洲再也没有把中国放在眼中。当然,也有关怀中国的欧洲人希望中国这个庞然大物能够得到转型成为像欧洲那样的强大民族国家。很多人因此开始扮演中国的“老师”,期望中国向欧洲学习。欧洲人(美国人也一样)扮演中国“老师”的过程造就了欧洲人一种特殊的心理,那就是道德优越感。
感受到中国经济能量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开始从文化中国跨越到经济中国。一个经济中国先后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在早期,欧洲人希望中国的改革开放会促使中国走向经济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就是说,改革开放会成为中国实现欧洲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或者说,中国也会变成一个类似欧洲那样的国家。应当说,这也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期待,因为中国并没有也不可能像欧洲人所期待的那样发展。
中国在邓小平南巡之后的高速发展很快使欧洲人感受到了一个经济中国的能量。在短短时间里,中国经济崛起从概念变成了现实。与文化中国不同,一个经济中国和欧洲人的生活变得相关起来。中国经济和欧洲经济现在具有相当高的相互依赖性。当中国生产什么,什么都变得很便宜;而当中国消费什么,什么都变得昂贵。这样的时候,欧洲人对中国的关注就具有了很大的动力。欧洲人觉得,既然中国国内的变化都能影响他们生活的时候,他们就有了评论中国的合理性,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在欧洲人眼中,他们生活中的所有重大问题,例如欧洲对中国贸易的逆差、能源价格、气候环境变化、制造业转移、就业等等,都和一个经济中国有关。中国目前还只是中等发达国家,就已经对欧洲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如果当中国变成了一个发达国家,那么其对欧洲的影响又会如何呢?尽管欧洲人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其它的好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中国发展的担忧。欧洲的那些受中国经济关系负面影响的社会力量因此产生了恐惧感。一些人也热衷于中国的“经济威胁论”。
中国发展模式的政治影响力
当欧洲人还远远没有消化一个经济中国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政治中国,那就是近年来一些欧洲政治人物和政策圈谈论的“中国模式”问题,也就是中国经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的增加。应当强调的是,如上面所讨论到的,欧洲(实际上整个西方世界)实际上是期望中国的发展会实现西方价值。但现实是,中国的发展不仅没有使得西方价值在中国开花结果;反而,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在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的价值构成了挑战。这是欧洲人难以接受的。
当前些年西方有人提出用“北京共识”来取代“华盛顿共识”的时候,尽管中国国内有人表示认同,但中国领导人非常慎重,并不认同所谓的“北京共识”,因为中国的模式本身还处于发展之中。但不管怎样,中国过去三十年的改革经验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发展中国家从前接受西方模式,它们的发展(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很大程度上受西方影响,甚至是西方人来设计的。但很显然,西方模式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发展和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开始反思西方模式,开始学中国经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和欧洲开始产生另类“地缘”政治利益的冲突,即双方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上的利益冲突。利益既有物质的方面,也有价值方面。非洲国家传统上属于欧洲的影响范围。在欧洲看来,中国和非洲国家关系的发展对欧洲的物质利益和价值观都产生了严重的挑战。一旦当非洲国家放弃欧洲而转向中国,那么会对欧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很大程度上,欧洲人对于一个政治中国的担忧和恐惧甚于一个经济中国。并且,这种担忧和恐惧还相当普遍。现实地说,这种担忧甚至恐惧很难在短时期内消除,也很可能会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和外在影响力的提高而强化。这也使得西方那些反华和对华不友好的力量可以随时随机来动员他们的支持者来反对中国。不管喜欢与否,中国都要面对这个现实。人们也因此可以看到,重要的不是对西方的反对作民族主义式的强烈反应,而是要理性地寻求改变西方的中国认知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