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视野:1505年的欧洲与中国(连载)zt [打印本页]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2     标题: 大视野:1505年的欧洲与中国(连载)zt

引言
   公元1505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件。有一些在当时就引起了轰动,有一些还只是刚刚显露端倪。而当我们将这些事件有目的排列在一起的时候,也许,你会发现一些更为值得深思的东西。
  
  1、明孝宗驾崩
   公元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天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孝宗皇帝大行归西了。这一年,他才三十六岁。大明江山在洒过正午的灿烂之后,开始日垂西山。
   孝宗是大明朝难得的几个好皇帝之一,口碑犹在仁宣之上。除了在中后期稍有懈怠之外,孝宗革除宪宗朝弊政,清除奸佞,任用贤臣,勤于朝政,恭俭爱民,励精图治,使大明帝国重新焕发了生机,赢得了“弘治中兴”的兴盛局面。
   这一年,孝宗已走出懈怠朝政的低潮期,当重臣戴珊因老病而请求去官归乡的时候,他说道:“卿珊何亟求去?”言下没有准许之意。戴珊不敢回答,刘大夏受戴珊之托,只得代为解释道:“珊实病。”孝宗看着眼前两位白发苍苍的老臣,心情很不平静,知道戴珊确有苦衷,但始终无法割舍,于是苦苦留道:“主人留客坚,客且为强留,独不能为朕留耶?且天下尚未平,何忍舍朕!”说罢,神情黯然,泪珠滚落。刘大夏与戴珊见此情形,伏地而泣,再也无话可说。两人出宫之后,默然良久,最终戴珊开口道:“死此官矣。”其境苍然。孝宗哪知道,这距他大驾西行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2

也许是预感到了什么,孝宗渴望天下大治的心情显得更为迫切。他谕令各司大小诸臣:“朕方图新理政,乐闻谠言。除祖宗成宪定规不可纷更,其余事关军民利病,切于治体,但有可行者, 诸臣悉心开具以闻。”李东阳闻旨之后,上书万言,直指孝宗朝颇受非议的外戚弄权之事。结果反被外戚诬诟,陷于大狱。孝宗虽有重振之心,明知李梦阳所言不虚,但却好像依然没有整治外戚的决心,最后只是将李梦阳复职,罚薪三月了事。
   此事之后不久,“帝不豫”,并且很快便病入膏肓。孝宗自知命不久矣,便召大学士刘健、李东阳等人入宫,嘱以后事。刘健等至寝殿后,孝宗身穿便服坐于榻中,令众臣近前。刘健等跪至榻下,孝宗道:“朕承祖宗大统,在位十八年,三十六岁矣。乃得此疾,殆不能兴,故与诸先生相见时少。”刘健等忙答道:“陛下万寿无疆,安得遽为此言?”孝宗言道:“朕自知之,亦有天命,不可强也。”接着,他喝了一口水,又言:“朕为宗祖守法度,不敢怠荒,然亦诸先生辅助之力。”说着握住刘健的手,已有永诀之态。孝宗又言:“朕蒙皇考厚恩,选张氏为皇后,生东宫,今十五岁矣,尚未选婚。社稷事重,可即令礼部举行。”这便是开始托孤了。众臣皆应道:“诺。”接着,孝宗正式托孤:“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刘健等皆叩首道:“臣等敢不尽力。”之后,众臣听旨而出。
   孝宗挽留戴珊,以“宾主”设喻,托孤重臣,以“先生”相称,与后世动辄呼以“奴才”之谓,确有本质之别。然则,天不假年,托孤之后的翌日,孝宗皇帝大行归西。他所带走的不仅是天下大治的宏愿,其实更有大明的华丽江山。在弘治中兴之后,大明帝国仿佛回光返照过后的病人,江河日下,一去不返了。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3

2、明武宗即位
   孝宗驾崩之后,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在传统史学家看来,“正德”皇帝既不“正”也不“德”。只是到了今天,在一小部分史学家和史学爱好者费尽心思,用现代甚至后现代的语言对武宗进行重新包装之后,才使他显出了那么一点可爱。但即使如此,都无法改变一个基本的史实,那就是武宗一朝,把孝宗兢兢业业恢复的国力再次掏空。
   武宗喜好淫乐,于是建了豹房,专供自己享用(这个地名今天还存在,就在鸟巢北面)。他喜用奸佞,“九千岁”刘瑾就出在武宗朝。他还喜欢打仗,甚至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让群臣苦笑不得。还有一次,在他前往豹房的路上,北京皇宫突然失火,望着熊熊大火,他笑道:“好大一棚烟火。”这份潇洒劲,恐怕只有那位对着罗马大火高声放歌的尼禄可以媲美。可以说,这个皇帝他是做爽了。只是他爽,大明帝国就不爽了。如果说宪宗一朝使大明走向了衰落,那么可以说,武宗一朝则使大明病入膏肓。即使后世有张居正这样的能臣,有崇祯这样勤政的皇帝,也无力回天了。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3

3、伊凡三世去世
   1505年,欧洲也丧失了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就是俄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伊凡三世。就对本国历史地影响而言,伊凡三世的成就要远超过明孝宗。
   像明孝宗一样,伊凡小时候的经历也非常坎坷。他的父亲瓦西里二世在斗争中被敌手刺去双目,被称为“瞎眼大公”。伊凡被藏在修道院里才躲过一劫(孝宗小时候也被人藏起来过)。伊凡在10岁的时候就辅佐双目失明的父亲进行统治。1462年,瓦西里二世去世,伊凡继位,称“伊凡三世”。
   在伊凡三世统治时期,莫斯科大公国兼并了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击败维尔公国,将其他的王公贬黜为单纯的地方长官,基本统一了俄罗斯公国,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状况。接着,伊凡三世拒绝向鞑靼人纳贡,力图摆脱鞑靼人240年的宗主权。有一副十九世纪的油画反应了这一场面,画上的伊凡三世威风凛凛、趾高气昂。金帐汗国立即做出反应,大兵压境,两军主力对峙于乌格河。伊凡三世这时一点也不像油画中表现的那样,竟然临阵脱逃。幸而俄军士气高涨,不肯撤退。在手下人的劝说之下,伊凡三世重返战场。最后,金帐汗国坚持不住,率先撤兵,事实上承认了莫斯科公国的独立。
   伊凡三世在基本完成统一之后,大刀阔斧的进行行政、财政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关;创新军事体制,组建了一支由自己直接控制的国家常备军;统一币制,掌控铸币权。这些措施大大增强了国力。之后,他走上对外扩张之路,成为俄国对外扩张的鼻祖。到1505年去世之时,俄国已经抵达乌拉尔山脉北部,换而言之,已经抵达欧亚边界线了。
   伊凡三世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史家形容他是一个连一颗樱桃都要分两口吃的人。所以,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他谨守“稳扎稳打”的秘诀,而这一方针为他的后继者们所继承。俄罗斯就像一头笨拙而又贪婪的北极熊,走得不快,但却很稳,只要抓到手里的,就绝不松开。三百多年之后,这头北极熊终于走到了已经孱弱不堪的中国背后,张开了血盆大口。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3

4、瓦西里三世继位
   伊凡三世去世之后,瓦西里三世通过政变夺取了大公之位。和放纵任性的明武宗不同,瓦西里算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他继承父亲的政策,致力于统一俄罗斯的大业,继续奉行扩张政策。瓦西里三世在位期间,吞并了普斯科夫公国,从立陶宛手里收复斯摩棱斯克,吞并梁赞公国,基本完成了东北俄罗斯各公国的统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明武宗生活淫乱,但却没有留下一个龙种。不得已,只得把皇位传给朱厚熜,是为明世宗。可没想到,这位世宗皇帝特别孝顺,非要追封老爸老妈,结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大礼议”之争。“党争”随之而起,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而瓦西里三世不但生了儿子,而且还生了一个伟大的儿子。那就是著名的伊凡四世,又称“恐怖的伊凡”、“伊凡雷帝”、“伊凡大帝”。伊凡四世在俄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大概也只有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能够和他相提并论。而正是在伊凡四世的统治时期,俄国人翻过了乌拉尔山脉,向广袤的东方大地伸出了又大又厚的熊爪。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3

5、1505年的欧洲概况
   当我们把目光从偏远的俄罗斯收回,投向真正意义上的欧洲的时候,可能会变的眼花缭乱。
   1505年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盛期。整个政治版图就像是一个大拼盘。包括希腊在内的东南欧大部已经被纳入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版图。西方古典文明的辉煌代表作帕特农神庙被改造成了清真寺,而这种耻辱还将持续几百年。从东欧到中欧,再到尼德兰低地的大部分地区,再加上西班牙的大部都可以用一个很威的名字来称呼,那就是“罗马帝国”,当然,还要加上“神圣”一词。但实际上,正如伏尔泰所说的,它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用现代的词来讲,它只是一个邦联,由上千个王国、公国、诸侯领地和自治城市组成。并且这个邦联并不稳固,勇敢的瑞士人就刚刚成功的脱离了帝国,取得了独立。法兰西王国的情况并不比这个帝国好很多,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但内部也是有很多的诸侯领地组成,中央集权的统治远没有建立起来。不列颠群岛还是由几个分散的王国组成,英格兰王国只是享有并不稳固的宗主权。意大利的状况还要复杂,自治城市和诸侯领地把它分割的七零八落,人们为了是遵从教皇还是遵从皇帝而内讧不休。
   1505年的欧洲人并没有现代人的国家观念,他会告诉我们自己来自于英格兰、安茹、或者佛罗伦萨,而不是英国、法国或者意大利。因此,在后文中,我们用到英国、法国或者意大利之类的名词时,它更多的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政治概念。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4

6、1505年的皇帝和教宗
   如果要问1505年的欧洲最尊贵的人是谁?那我们必须回答有两个,一个是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一个是教宗尤里乌斯二世。如果要问他们之间谁更尊贵一些呢,那他们二人绝对不会互相谦让。皇权与教权之争持续了几百年,现在两者都已经衰落了,但仍然没有一个结论。
   还是先介绍一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吧。马克西米利安皇帝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1493年当选为帝国皇帝。这位皇帝也比较能打仗,但他最擅长的并不是运用战争手段,而是婚姻手段。哈布斯堡家族有一句名言:“让别人去打仗,我们结婚吧”。马克西米利安皇帝是这句话的忠实实践者,为他的继承者留下了一个横跨东西两大半球的大帝国。
   用我们后人的眼睛来看,1505年的马克西米利安皇帝正好处于喜悲交接的时候。1504年,马克西米利安皇帝为儿子“英俊”的菲利普苦心经营的婚姻终于收到了成效。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病逝。由于,伊莎贝拉的儿子都夭折,只能由其女“疯子”胡安娜继位,菲利普得以以王夫的身份进入西班牙,开始把西班牙领地纳入哈布斯堡家族。不过,不幸的事情很快发生,第二年,也就是1506年,“英俊”并且风流的菲利普去世,原因待考。幸亏,他和胡安娜留了后代,也就是后来的皇帝查理五世。要不然,老爷子辛苦经营的成果就付之东流了。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4

回过头来,我们再介绍一下教宗尤利乌斯二世。教宗的称号都是有一定讲究的。比如,2005年新当选的教宗拉青格选号为“本笃十六世”,就有人指出这与他毕生坚持保守而正统的神学理论有关。那通过“尤利乌斯”这一称号,我们也可以猜测,尤利乌斯二世是位身怀雄心大志的教宗,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尤利乌斯二世在1503年当选,他的大志除了统一稳定教皇国的统治之外,还有更宏大的一个。1505年,这位教宗决定重建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圣彼得大教堂。为此,他召集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匠人集中于罗马,其中就有著名的米开朗琪罗。后文我们还将专门谈到米开朗琪罗这一年在罗马的经历。
   圣彼得大教堂于1506年动工,整整修建了120年,为人类留下了伟大的建筑瑰宝。这样的建筑耗资多少,也许只有上帝才知道。没有足够的资金怎么办?那就募集呗。于是,教皇下令大力发行赎罪券。其实,赎罪券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务,欧洲人也并不痛恨赎罪券。谁不想花点钱,买个安心呢。可是,当赎罪券大规模流行的时候,就有正统的人开始担心这会腐蚀掉人的灵魂,其中就有一个叫马丁路德的博士。尤其是当很多年后,这位博士到了罗马,看到他的那些德国老乡辛辛苦苦积攒的汗水钱原来是用来被教会挥霍之时,他怒了。在他回去之后,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蓬勃兴起。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5

7、英格兰的亨利七世
   1505年,亨利七世的次子、后来的亨利八世到了结婚的年龄,有一桩婚姻正在等待着他,准确的说是等待着亨利七世的批准。三年前,英格兰的王储亚瑟病死,留下了年轻的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为了维系英格兰与西班牙的联盟,双方获得教皇的批准之后,以亚瑟与凯瑟琳虽然结婚但没有圆房为由,宣布两人的婚姻无效,为小亨利能娶他的寡嫂铺平了道路。到了1505年,前面说过由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女王去世,西班牙王位已经易人。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亨利七世对西班牙的热情日减,又出尔反尔,宣布自己没有同意这项婚姻,导致小亨利的婚姻拖延了下来。如果这项婚姻就此打住,也许会省了后来的很多麻烦。可惜,亨利七世一死,亨利八世就娶了美丽的凯瑟琳,为后来闹得不可开交的“离婚案”埋下了伏笔。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5

这一年,亨利七世授权组建了“贸易商行”,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当然,这一时期还远没有达到自由贸易阶段。其实质是国王依靠商人获得财政上的支持,而商人则攀附国王,获得商业特权,攫取更多的利润,形成互相勾结、互相利用的关系。但我们知道,比起农业资本,商业资本的活力是惊人的。它有天然膨胀的本性,只要给予它政策环境,就能创造奇迹般的结果。在商业的刺激之下,英国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手工业更是发展起来。随之,对劳动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刺激的技术创新时代的到来。亨利七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目的是增强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统治。但客观的结果却是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兴起,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之下,一百年之后的英国成为了海上霸主,一百五十年之后的英国就开创了全新的时代。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一时期的明朝。说这一时期的明朝完全没有海外贸易,那是假的。明政府厉行海禁,但私底下的贸易活动还是很频繁的。据《海澄县志》载:“明正德间,豪民私造巨舶,扬帆外国,交易射利,因而诱寇内讧,法绳不能止”。又载:“月港自昔号巨镇。店肆蜂房栉篦,商贾云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贸迁,航海贸易诸番”,“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皆夷产”,为“闽南一大都会”。
   然则,这种贸易是非法的,是受压抑的。帝国的根本性治国思想依然是以农为本。资本主义萌芽是不是存在?可能存在,但基本没有发展壮大的可能。一个新兴的商业阶级能不能兴起呢,更没有可能。它缺乏一个整体的环境,无论是文化传统的、政治框架的、财政体系的。所产生的只能是西门庆之流,将应该用于原始积累的资本,挥霍一空。这个问题,先提一下,后面还会涉及。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6

下面,说一下亨利七世的婚姻及其子女,顺带介绍几位重要人物。
   两年前,约克的伊丽莎白去世。换而言之,这一年的亨利七世已经是鳏夫,但他没有续弦的打算,直到去世。有材料显示,亨利七世和伊丽莎白的婚姻很幸福。这在以政治婚姻和包办婚姻为主的中古欧洲显得有点特殊。其实,他们的婚姻也是典型的政治婚姻。当初,亨利七世以里士满伯爵的身份流亡法国,为了对抗理查三世,获得那些混得不好的约克势力的支持,他公然宣布自己和伊丽莎白订婚了。其实,当时这件事根本没有征求过伊丽莎白的意见。后来,亨利七世取得王位后,他们正式结婚。
   伊丽莎白带给亨利七世的政治财富是显见的。伊丽莎白是爱德华四世的长女,与伊丽莎白的婚姻不仅宣布红白玫瑰战争的结束,并且为都铎君主的合法性注入了最有力的根据。除了这个根据之外,都铎君主的王位合法性是不足的。亨利七世本人虽然号称是兰开斯特家族的继承者,但其祖先其实早放弃了该系的王位继承权。都铎王室还有一个合法性来源,就是秉承上帝旨意的剑,换而言之,也就是武力夺权。这个理由必须和血统相结合才更具说服力,否则不就是鼓励农民拿起锄头造反么?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6

亨利七世和伊丽莎白生了七个孩子,养大了四个。长子亚瑟已经在三年前死了。次子亨利后来继承了王位。这两位前面说过,下面介绍一下他的两个女儿。
   长女是玛格丽特,在两年前嫁给了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詹姆斯四世是位很有才华的国王,能够说十门语言。他在爱丁堡建立了枪械研究所,创建苏格兰皇家海军,很有才能。1513年,他战死于弗罗敦原野,当时,他力图联合法国,击败英格兰。詹姆斯四世和玛格丽特有一个女儿,那就是后来和伊丽莎白一世闹了一辈子的苏格兰的玛丽。不知道是不是故意安排的,伊丽莎白一世和苏格兰的玛丽都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并且是分别在亨利七世和约克的伊丽莎白的合葬墓两侧。若是身后有知,真不知道她们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面前,会怎样倾诉各自的委屈与愤懑。
   次女是玛丽公主,为了区别,称都铎的玛丽。这位公主后来嫁给了法王路易十二。当时,路易十二已经是老头子了,玛丽才15岁。对于这种婚姻,先贤有“一支梨花压海棠”的妙句,多有诗意。但一到现实生活中,恐怕就诗意不起来了,尤其是身体方面。几个月之后,路易十二就翘辫子了。原因呢,据说是因为和新娘吻的太多了。当然,1505年的时候,路易十二的身体状况还是不错,但心情肯定好不起来。当时,意大利战争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法国人吃了败仗。两年前,法军在加利良诺大败。一年前,法国在那波利的影响被西班牙排挤出去。用马基雅维利的话来说,路易十二打错了算盘,白白丧失了对意大利的控制。更严重的是,八年之后,法军在诺凡拉战役再次被击败,路易十二几乎彻底退出了对意大利的争夺。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6

8、八达岭长城关城建成
   1505年,大明帝国北部边防更加巩固了一些。京城锁钥八达岭长城的关城在这一年建成。
   盘踞于蒙古高原的游牧势力一直是帝国的心腹大患。京城通往蒙古高原最为便捷的通道——关沟,就成为重要战略要地。为了维护帝都的安全,明帝国在四十里关沟要道上设置了三道重卡:南口、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八达岭关城的建成相当于在帝都北部关卡上又挂上了一把大锁,让人放心了许多。
   在中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拉锯战中,修建长城成为农耕民族的必然选择。这并不是说农耕民族在与游牧民族的交锋中总是处于劣势。相反,我一直很反对农耕民族在军事上不如游牧民族的看法。游牧民族在短时间内确实可以集聚起大批军队,利用弯弓快马的优势对农耕民族造成重大的冲击,使农耕民族猝然之间根本无法抵御。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时要看到,游牧民族不事生产,难以支撑旷日持久的对抗战。比如,当青黄不接之际,农耕民族可以利用原有的积蓄支持战争,而游牧民族往往只能远遁。历史上的战例也表明,农耕民族在强盛时期完全可以彻底击败游牧民族,比如汉唐。不过,不管强盛到什么程度,农耕民族也无法根绝游牧民族的威胁,这也是由其流动性决定的。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拿来比喻一下这种状况倒也贴切。
   修建长城其实是农耕民族的理性选择。游牧民族往往是择时而击,并且这种冲击是破坏力巨大的,往往意味着财产生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对付这种威胁成为必需,可供理想方式有两种。一是主动出击,如汉唐盛世时期的做法。这种方式能够击败敌手,换来暂时的安定,但不能根绝。而要维持这种攻击力,就要做很多事,付出很多成本。且不要说庞大的战争支出,单就是最起码的养马,就意味着对大量耕地的侵占,而耕地对农耕民族来说那是命根子。还有,农耕民族的出击并不能带来丰厚的战利品,能带来的倒是大批新兴的军功贵族,这意味着更大的负担。所以,修建长城,以逸待劳,抗击游牧民族不定时地攻击,成为比较划算的也是可以常态化的做法。
   在与外界隔绝、主要是一种文明自我演进的时代,这种做法是理性的,也是最佳的选择。然则,等到了另一种文明发起挑战之时,这种做法就显示出了局限性,它无法接受到刺激的讯号,也无法提前适应新的挑战。随之而来的,便是落后挨打,于是早先最佳的政策便被后人归之为“闭关锁国”了。而1505年,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的前夜。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6

9、葡萄牙人在1505年的航海成就
   1505年,正处于葡萄牙历史上著名的大航海时代。之前的几年,他们往西抵达了巴西,并把那里宣布为自己的殖民地,往东绕过了好望角,找到了开往东方的通道。
   到1505年,葡萄牙人在非洲开始入侵莫桑比克和斯里兰卡等地,开始在这些地区建立殖民地。在亚洲,葡萄牙人也加大了动作,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任命阿尔梅达为第一任印度总督。3月,阿尔梅达从里斯本率20艘船出发,开始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航程。他们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征服印度、垄断香料贸易,另一个就是传播基督教。由此,有人把他们称作“右手拿剑,左手拿十字架”的征服者。阿尔梅达的征服之旅是基本成功的,虽然他自己在几年之后返航时死于南非土人之手。他控制了整个东非海岸的与阿拉伯和印度的贸易,在印度柯钦建立了殖民政权,在东方立稳了继续扩张的脚跟。在随后的几年里,葡萄牙人击败了竞争对手威尼斯人和阿拉伯人,掌握了印度洋的制海权,开始称霸印度洋。
   十几年之后,明政府感到了这股扩张势力的威胁。当时,葡萄牙人攻占了马六甲,马六甲的苏丹向明政府求援。马六甲的沦陷意味着大批马六甲以西的藩属国与明朝的联系将被切断,这对天朝朝贡体系的威胁是很大的。当时的大明皇帝正是在1505年即位的正德天子。很多喜欢这位皇帝的人都热衷于挖掘这位天子的好武以及他的武功,好像他还曾击败蒙古小王子,取得过不错的战绩。可是,当历史给了他一个能够扬名世界历史史册的机会时,他却放过了。他根本不愿意为了一个偏远的藩属国出兵海外,或者说是帝国的海禁政策和海军实力,决定了他也根本没有出兵海外的能力,只能放弃这个在后来历史中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而葡萄牙人控制了这个咽喉要道之后,很快就扑向了中国。其实就是在这一年,葡萄牙人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在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给西班牙国王的一封信中,他明确提及了“Malchina”,也就是中国。
   在对海洋的争夺中,为何一方积极开拓,而一方却毫无动力?其根源在于两种文明形态的不同,但这个根据表面化了。再进一步讲,则是基于不同文明形态下的利益选择取向的不同。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7

欧洲一直就没有“社稷以农为本”之类的观念,从他们的老祖宗希腊人始,就热衷于经商。也许你会说,中古欧洲商人不是没多少社会地位吗?这个不错,在贵族眼里,经商绝不是什么高尚的职业。然而,中古欧洲人也不会因为从事农业就高贵起来。问题的关键在于那是一个等级社会。到1505年,欧洲的商业已经开始发展起来,新兴的商人阶级积聚了大量财富。不要说天生就不可能成为贵族的农夫,就是对那些自命不凡的贵族也是眼馋的紧。一些破落子弟禁不住娶了富商的女儿,拿自己一张发黄的血统证明换来好日子,尽管可能要受到那些清高者不齿的白眼。在等级框框不是那么严格的国家,一些贵族干脆自己投资干起生意来。
   说了这么多,其实无非是想说明,1505年的欧洲商业已经发展起来。而伴随着商业发展而来的,就是对黄金的渴望。于是,马可波罗的游记变得重要起来。因为,书里说东方存在一个到处都是黄金的国度。那还不赶去搬点回来,更待何时。最初,欧洲人航海的热情就是奔着黄金来的,或者运回香料等欧洲市场上的热销品。对甘蔗、棉花之类的农产品他们不屑一顾,开始大规模在殖民地生产这些农产品还要等些时候才开始盛行。因为那时他们发现误打误撞找到的新大陆并不是处处黄金,土地倒是又多又肥沃,费点周折,种种地倒也能换来黄金。至于说左手拿着的那个十字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门面。这可不是我说的,亚当-斯密曾经很直白的说:“传布基督教这个敬神的目的,使这种非正义的计划,成为神圣的事业。但此种计划的唯一动机,却是希望发现此等地方的金宝藏。”
   对于欧洲人来讲,东方确实给他们带来了想要的财富。一次成功的航行能带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益,很多人藉此发了大财。那些成功了的人士回来之后为了凸显自己,又往往添油加醋的描述东方的富饶,更加刺激了那些呆在老家的杰克约翰之流。就算是不成功的人士,回来之后为了鼓动幕后大老板继续支持自己,再去干一票,也往往编造一些谎言,鼓吹自己差一点就发了。伟大的哥伦布就是这么干的。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8

“幕后大老板”很多就是国王君主。股本他们是要出一点的,但不用自己冒险和大海拼搏,就能换来大量的黄金,所以积极性是很高的。哥伦布航海归国,结果没有带来大量的黄金、香料,只有几片金叶子和一些奇珍异物。为了让国王继续支持他,不知道是真的听说了还是根本就是他编造的,他说有一个充满黄金的地方等着他去开采,还提议把那里所发现的金的一半,归给国王。这种提议,枢密院当然采纳了。结果继续资助他的航海事业。
   国王在航海时代的收益是巨大的,主要的还不是分红,象伊丽莎白一世做过的那样。最厉害的是特许状,英国最初在北美殖民的人,为诱使国王给与他们特许状,都以所发现的金银五分之一献于国王。这可是一笔大收入。就在1505年,葡萄牙国王宣布葡萄牙王室垄断香料贸易。也就是说,任何葡萄牙人想要购买、运输或销售香料,都必须从国王那儿购取特许证,黄澄澄的金子就这样哗啦啦的流进了国王的口袋。有了黄金,则意味着国王可以修建华丽的宫廷,可以资助艺术家创作,可以在宫廷宴会上挥霍浪费,也可以雇佣兵打仗。
   要是没有航海所带来的这些收益,国王要想维持这样的状况的话,就必须向臣民们加大征税力度。可要加征税收在欧洲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在很多国家,这意味着你要召开议会,要向他们说明你加税的合理性。而市民代表也许会这样回答你:“征税?行啊。不过我们上次提的自治要求你也该考虑考虑了吧?”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8

现在,我们再说说明朝的情况。中华帝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自诩,抢人家的黄金的做法断断是不会做的。在明朝,围绕着天朝形成了所谓的“天朝朝贡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天朝处于最上端,周边小国则或每年或几年一次向天朝进贡,天朝则回礼,形成了一种古代世界比较稳定的国际关系。这个体系,确乎关系到天朝的尊严,但并不关系到生存,甚至不影响天朝的基本生活。对于天朝来讲,进贡的东西多是一些奇珍异品,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很多都是皇帝把玩几天就入了国库。用现代人经济的头脑看,天朝在朝贡过程中,其实是亏损的,因为天朝的回礼一般都是要超过进贡物品的价值的,甚至是几倍于进贡物品价值。天朝的皇帝也不是不知道,有时候他会对偏远小国说,念尔等路途遥远,不必年年进贡啦。心里想你也让我省俩钱吧。可小国往往不干,这不仅是表示忠顺,更重要的是天朝能够提供他们必需的物资,并且每次朝贡对他们来讲都是一次大好的贸易机会。因此,单单从利益的角度来讲,天朝对开拓海外就不那么感冒。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8

10、麦哲伦开始远洋航行
   1505年3月25日,20艘巨舰停在里斯本的港湾里,准备远航。
   在国王的教堂里,海军上将阿尔梅达从国王手中接过王国的旗帜,1500名即将出征的战士用羡慕的目光注视着这历史性的一刻。1500名战士放在明朝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在葡萄牙则绝对是庞大的军队,占了整个王国人口的千分之一。在这1500名跪在祭坛旁边举手宣誓效忠的战士中,有一个24岁的青年,当时他还默默无名。14年之后,他也像阿尔梅达一样,代表远征的航船接过西班牙国王的旗帜,开始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他就是弗尔南-德-麦哲伦。
   阿尔梅达接过旗帜之后,麦哲伦像所有的战士一样,做了忏悔、接受了圣餐,并且跪着向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和上帝宣誓效忠。接着,麦哲伦跟随宗教游行般的队列,庄严地穿过里斯本的街道,向港口进发。20艘巨大的船舰停在里斯本蔚蓝的港湾里,等待着远征的战士。告别礼炮响过之后,舰队缓缓地驶向浩瀚无际的海洋,这个承载着葡萄牙国王梦想的庞大舰队出发了。
   在这支舰队里,麦哲伦仅仅是一个无名小卒手。他和见习水手一样,在底舱里吃喝、睡觉和生活,承担各种各样繁重的工作。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他要负责收帆和排除积水。攻城作战的时候,他要冲锋陷阵。修建贸易站的时候,他要挖沙垒墙,搬运货物。他同时扮演这战士、水手、商人等各种角色,汲取各种有用的知识,磨练着成为一个航海家必需的素质。
   用现在的话来讲,葡萄牙这次远征的目的就是与阿拉伯人争夺贸易地盘的,打仗自然是少不了的。一年之后,麦哲伦在科那诺尔战役中获得了真正的战斗洗礼。科那诺尔战役是葡萄牙征服史上的转折点,战斗进行的非常激烈,葡萄牙有8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对于欧洲小国来讲,这个数字绝对不小了。当然,葡萄牙人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他们成功的控制了印度洋沿岸。麦哲伦在战斗中表现的很勇敢,成为那200个负伤者中的一员。麦哲伦伤愈之后,他被安排返回了葡萄牙。
   这次航行对麦哲伦而言,它仅仅是一个开始,迎接他的将是更多的远航。等17年之后,他的舰队完成了首次环球远航时,他的名声远远的超过了阿尔梅达,震动了整个旧大陆。他以其强烈的自信和非凡的勇气,冲破了人类知识的误区,为人类揭开了完整而且是全新的世界。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伟人,他环球航行的功绩迄今也许只有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能够和他相媲美。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9

11、哥伦布黯淡的一年
   1505年是哥伦布人生极为黯淡的一年。他刚刚结束了第四次也是他人生最后一次远航,抱着病弱的身体回到了故土。
   几乎就在他返回西班牙的同时,他的保护人,也就是一直支持他远航事业的伊莎贝拉女王去世了。王室似乎忘记了他的存在,连例行的召见都没有。哥伦布只好呆在家中等待。他的日子过的并不算太差,几次远航他得到的收益,足以使他能雇用几名佣人侍候自己的起居。但这与他应得的报酬相距甚远。
   他写信给斐迪南国王要求自己的权益,一是要求得到自己新发现陆地净产出的十分之一,二是要求自己伊斯帕尼奥拉岛总督的头衔由其长子唐-迭戈继承,三是给跟随自己远航的同袍争取应得的利益。这些同袍过得并不好,有些人甚至身无分文,只能靠哥伦布一些接济过活。哥伦布坚持国王要付给他们薪水,因为“他们经受了难以置信的危险和苦难……他们是些可怜的人”。(他也给教宗尤利乌斯写信,给帮助过自己的修士争取利益,希望教宗能任命他们为印度群岛的主教。)但是国王对他十分冷淡,也是,他正忙于考虑怎样应付即将前来继承伊莎贝拉王位的胡安娜和菲利普,哪有时间管哥伦布这摊事。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9

直到1505年5月,哥伦布抱病前往塞哥维亚,国王只是礼貌性地接见了他。哥伦布要求国王恢复 “我的尊严的源泉,我对印度群岛的统治和占有”。国王却不愿作出任何承诺。国王对他在第一次远航以后被授予的权益的解释上与他存在严重分歧。也许是因为那承诺太昂贵了,国王不愿意履行。国王甚至建议哥伦布放弃他的种种要求,那么国王可以在莱昂省赐给他一块收益很丰厚封地作为补偿。这个提议被哥伦布一口拒绝,因为在他看来,这不但是利益,更是他的荣誉和尊严。这样一来,国王不愿意再费心这件事了,他把有关哥伦布的事务全权委托给塞维利亚大主教德萨处理。德萨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之后,也知道不好处理,一边是劳苦功高的远航主帅,一边是国王,德萨决定再把这个包袱甩出去。他把关于哥伦布的财产和年金的案子交给了仲裁法庭。这样一来,哥伦布的要求只能诉诸于法律程序。
   1505年,哥伦布在争取对他的荣誉和利益中度过。王室不停地从一地迁徙到另一地,先是萨拉曼卡,后是巴利阿多利德。哥伦布只好拖着病残的身躯紧紧跟随。他在给国王的信中抱怨说:“这就是我的命运。在 20 年的服务中,我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和危险,而我的收益为零。”“我尽了我的一切努力,剩下的只有仰仗上帝了,上帝总是在我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但法庭却并不着急,哥伦布的案子被拖了下来。1506年5月20日,巴利阿多利德城,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终究没有等来法庭的公正判决,便与世长辞。
   据说,哥伦布临死前,仍然坚信自己先后4次航海远征过的地方就是印度,而不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再过一年,人们为他发现的这片大陆取了一个名字,叫“亚美利加”,而不是“哥伦布”。这是我们下面要讲的事了。也许能让哥伦布感到欣慰的是,他的长子唐-迭戈几年之后终于取得了伊斯帕尼奥拉岛总督的职位,并且干的不错。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9

12、新大陆即将命名
   1505年的时候,洛林公爵雷内二世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从里斯本带回意大利人亚美利哥•维斯普西的航海日志,然后召集了以瓦尔德塞米勒为首的一批学者,在法国中部的一个修道院内对这批航海日志进行整理编篡,希望他们能绘制新的世界地图。当时,随着地理大发现,地图的更新速度极其的快,常常是新地图还没绘制好,新的发现又出现了。因此,绘制地图成为一件很频繁的工作。两年之后, 瓦尔德塞米勒根据公爵提供的资料,出版新的世界地图。这副地图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学者们决定根据航海日志作者的名字(Amerigo)给哥伦布发现的那片新大陆命名为“America(美洲)”。这下,这幅地图变得身价倍增了。今天,这张古老的地图拍出了100万美元的价格。因为“在这薄薄的一张纸中,蕴含着许多具有预知性的新发现,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由此出现一次重大飞跃。”
   在这张地图出版之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一直建立在古希腊文明的基础之上。哥伦布认为,从大西洋到亚洲的距离并不长,正是因为他心目中的地球不够大的缘故,他错失了这个命名的机会。亚美利哥是哥伦布的老乡,并且两人的关系也还不错。就在1505年,哥伦布写给儿子的信中,还提到了亚美利哥,说“他是一个可敬的人,他决定为我做每一桩能办到的事情,有什么事情,你尽管交给他去办”。还替亚美利哥抱不平,说命运对他不公,没有给他发挥才华的机会。却没想到,命运在几年之后就给亚美利哥了一个大大的奖赏,倒是对哥伦布显得有些不公了。
   亚美利哥生于佛罗伦萨,他一直在西班牙的一个商行工作,做木材和染料生意。他说自己曾经四次远航新大陆,但目前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亚美利哥对南美大陆只考察过三次。他不但远航,而且还往家乡寄信,描述自己的见闻。也许是为了保守机密的原因,哥伦布和西班牙政府是不这么做的。在1504年,亚美利哥公开发表了《亚美利哥航海志》,他断言哥伦布到达的不是印度或亚洲的边缘,而是一块前人们从不知道的新大陆,而这块新大陆和亚洲之间,一定还有一个大洋。这一概念真正标志了同古代世界的决裂。虽然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他自己不承认。因此,把这块大陆以第一个正确认识到它的人的名字命名,也是合乎情理的。
   当我们结束了对大航海时代冰山一角的描述之时,我们的船应当驶往哪里呢?是穿过地中海,来带异彩纷呈的意大利,还是返回天朝呢?这是一个问题。不过,不管是对意大利还是天朝,这艘船带回来的可都有不好的东西。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19

13、梅毒传入中国
   我们还是先返回天朝吧。
   大航海时代带给中国冲击暂时还没有显露,这距离列强用大炮轰开帝国的大门还有几百年的时间,并且帝国还有经济实力抵制这些西方的商人。比如,在隆庆元年,鉴于倭寇逐渐平息,帝国为了弥补财政收入,部分开放海禁,“准贩东西洋”,明朝私人海外贸易首次获得合法地位。帝国在南洋的贸易再度活跃,兴盛一时,被西方人称为“亚洲的经济反击”。然则终究不能得到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又复衰落。这是后话,有机会可以再叙。
   1505年处于中西激烈冲撞的前夜,序曲已经奏响。只是这个序曲并不和谐,仿佛预示了些什么。这就是本文要讲的梅毒传入中国。1505年,广东首先发现并记载了这一中国从未出现过的病种,所以被称为“广疮”。大家都知道,这不是什么很光彩的病,但它确确实实是东西方交流的先驱,甚至是世界交流的先驱。我虚构了这样一个“交流”过程,鉴于我是基于历史根据编造,你也可以相信它是真实的:
   话说哥伦布首航南美洲,有个叫唐璜的船员跟随左右。历经海上各种风险之后,他们来到了新大陆。在新大陆,他们发现了当地的土著,并接受了土著的接济,还和他们一起居住了一段时间。就在这期间,唐璜像很多其他的船员一样,和土著姑娘发生了性关系。可别想这是美丽的爱情故事,搞不好他们就用了暴力手段。那时候的船上又没有女人,熬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男人,一旦见到土著姑娘,很容易就发生这种事。却没想到,一种当地的病毒也随之进入唐璜的身体。
   当时的欧洲,非常流行公共浴室,人们把洗浴作为宴请宾客的高贵礼节,洗浴时还伴有歌舞和纵欲行为,相当于现在的夜总会之类的场所。哥伦布随行的50名船员从新大陆回到了西班牙。唐璜回国之后,少不得和本国的姑娘鬼混,也少不得去公共浴室享受一下,结果使得梅毒广为传播,最后就连宫廷内的皇室贵族都感染上了。接着,随着战争、商贸等途径,梅毒传遍了欧洲。因为谁都不愿意把这个不光彩的病与自己的国家或城市联系上,所以就互相谴责。那不勒斯人是把这种病叫做“法国病”,而法国人则回敬做“那不勒斯病”,德国人称它为“西班牙疮”。据说,梅毒最初在欧洲暴发流行时,几乎达到300种的名称。直到1503年欧洲当时最有权威的学者弗兰卡斯特罗医生借用一则古希腊神话给正式梅毒命名。
   唐璜后来挣的钱挥霍的差不多了,正好葡萄牙人招募船员,就又参加了葡萄牙的船队,到达了亚洲。在印度一带从事商贸活动的时候,顺便到当地的“红灯区”发泄一下。结果就把这种病毒传染给了当地不幸的姑娘。这病毒又通过在当地的姑娘身上找乐子的东南亚商人传到了广东,因为广东是天朝私下海外贸易最为集中的地方。
   而后,梅毒开始在中国蔓延,不久又传到了日本,真可谓是全球交流的急先锋。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0

14、小王子兵犯边疆
   在整个明代中叶,盘居于高原的蒙古部落始终是明朝的心腹之患。北方边境战争并没有真正威胁到天朝的生存,但是不时的侵扰掠夺,却使天朝头痛不已。这种状况在1505年表现的尤为明显。
   弘治十八年刚刚开始,这蒙古军队就出动了。正月初三日,小王子便诸部大举进犯,围灵州,入花马池,大掠韦州、环县(在今宁夏、内蒙呼和浩特一带)。正月十八日,小王子又陷宁夏清水营。清水营乃天朝北部边陲重镇,孝宗得报之后,甚为着急,传令道:“清水营堡系西陲要害,寇直入其掠,边驰已极。宜加强守御。”为应对小王子的进犯,明朝派出户部侍郎顾佐前往前线,负责陕西军饷事宜,加强边备。这顾佐是成化五年进士,曾经多次巡边,颇有经验。此次一来就是三年,经营边疆粮草贮备颇有成绩。而后,小王子兵攻打边关不利,于是四下掠夺财物,其实这也是蒙古军队时时侵扰明朝的真正目的。明指挥仇钺(这位是一代名将,后曾平定安化王叛乱)出兵断小王子归路,与总兵官李祥合力,最终击退了小王子的这次进攻,但这一年的战事并未结束。
   这里要多说一句,此时明朝对蒙古部落的情况其实并不是很清楚,甚至有时候统治者是谁都弄不清楚,只是大概知道这一时期蒙古频繁的幼主主政,所以笼统的称之为“小王子”。这里的这位小王子是巴彦蒙克达延汗,系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在他的统治时期,结束了自成吉思汗以来黄金家族与异姓赛特(权臣)并立的制度,号称“中兴之主”。
   五月二十四日,小王子闻明孝宗逝世,不禁大喜,如此良机怎能错过。于是尽起蒙古勇士,侵犯宣府,连营达二十余里。总兵官张俊(守边多年,清廉自奉,有勇有谋)遣诸将李稽、白玉、张雄、王镇、穆荣,各率三千军队分守要害。蒙古军队从边墙一处新缺口侵入,李稽仓促迎战,白玉、张雄、王镇、穆荣各率军拒于虞台。张俊率三千人赴援,中途把脚弄伤了,下了火线,把手下军队交给都指挥曹泰。曹泰进至鹿角山被围。张俊更加着急,增调五千人,带着三天的口粮,解曹泰之围。又分兵救李稽、白玉,皆突围而出,只有张雄、穆荣阻于山涧,全军覆没。至此,各路军队都失利,张俊只好收军而还。小王子趁势追击,张俊等且行且战,退入万全右卫城,军士死2165人,损失战马六千五百余匹。张俊告急。朝廷得报之后,御史郭东山为张俊求情,念在张俊抱病驰援的份上,准许他戴罪立功。
  如此一来,朝廷不得不重视起来,于是派太监苗逵监督军务,保国公硃晖为征虏将军,充总兵官,右都御史史琳提督军务,率京军前往增援。蒙古军队见势,大掠财物之后退去。到八月,又转掠大同。十月,又以数万骑进犯固原。可以说,在整个这一年间,小王子抓住机会,丝毫都不顾及小皇帝的丧父之痛,也不体谅他刚刚当上皇帝的稚嫩,把正德狠狠的折腾了一番。后来,这位小王子趁着正德年幼,不断进犯,把正德弄得极为不爽。难怪到1517年,长大了的小皇帝不顾大臣极力反对,执意御驾亲征,狠狠痛揙了小王子一顿,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0

顺带说一句,喜欢正德皇帝的人总喜欢念叨这一战。黄仁宇老先生曾说:“虽然前方官军的围困因为御驾亲征而得以解除,而且终正德一朝,小王子也没有继续入侵,但是持怀疑态度的文官却坚决不承认这次胜利。”于是,很多正德迷就拿鸡毛当令箭,吹嘘正德的战功来。“事实上,史载1517年之役使得鞑靼小王子拍彦蒙可在正德当朝期间,再也没敢入犯。”“所以结论是:朱厚照被抹黑了,应州之战也被人为抹黑了。”之类的话语不时出现。其实殊不知,黄老先生跟大家打了个马虎眼。
   列位看官,你道那巴彦蒙克为何1517年之后再也没有进犯天朝?真正的原因是这位老兄在1517年一命呜呼,参见长生天去了。
   史书确实有记载:“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但史书说是小王子不敢深入了吗?哈哈。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1

15、平思恩州之战  
   思恩州与田州地处明朝南疆,位于今广西桂平之西,均为土官统治之地,统治者历来不和。弘治十七年(1504)四月,思恩州土官岑浚侵掠田州,田州军民伤亡惨重,土官岑猛幸免一死,向朝廷求救。兵部命令两广总督潘蕃率两广及湖广之兵,出击岑浚,平息这次事端。
   潘蕃乃成化二年举进士,多年守边,曾多次平息土兵叛乱,颇有经验。1505年7月,潘蕃率两广及湖广官军、土军十万八千余人,与总兵官毛锐、太监韦经分六路征讨思恩州。岑浚得报,分兵相应抵抗。明朝官军奋勇向前,援崖而进,势不可挡。岑浚兵败,退入思恩旧城。诸路官军攻入城内,岑浚自缢而死。潘蕃令将岑浚传首军门,土兵军心涣散,思恩之乱遂平。此战,明军斩其军民四千七百九十人。战争结束之后,兵部尚书刘大夏建议,岑猛也不是什么好人,不宜让他归旧治,请将两府皆设流官,降岑猛为千户,迁到福建为官。正德从之。
   总结此战,有几个显见的结论:一是明朝尚有足够的能力平息边疆叛乱。但不是常用的控制方式。二是常用的控制方式是“以土制土”,通过维系土著势力的平衡,维持在当地的统治。岑浚死后,朝廷不同意岑猛归旧治,盖因这种平衡的打破。另外,即使平叛,也多用土兵,而非正规的朝廷军队。赵翼曾言“明边省凡有攻剿,兵数最多,盖皆就近调用民兵、土兵,故饷省而兵易集,非悉用官兵也。”此言不虚。三是明朝对边疆的控制已经不稳。这种叛乱不是第一次,也绝不是最后一次。仅在随后的正德年间,这种叛乱就达十几次之多。而这种现象往往是一个王朝出现颓势的征兆。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1

16、1505年大明帝国的窘况
   当我们把目光从海外、边疆收回,再次投向大明帝国的时候,会发现,这一年,帝国并不太平,可以说是天灾人祸频仍,帝国前行之路步履维艰。
   1505年,宁夏地震,城墙被震倒。杭、嘉、绍、宁四府地震。接着,南京与苏、松、常、镇、淮、扬、宁七府、通、和二州同日地震。山西蒲、解二州,绛、夏、平陆、荣河、闻喜、芮城、猗氏七县地震。要知道,江浙可是帝国财赋依赖之地,南京又是帝国的首都之一,竟在这一年同时地震,真乃不祥之兆。
   如果说上面是天灾的话,那人祸更为严重,在1504年的时候,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奉命往山东曲阜祭孔。回来之后,上疏言事,直指帝国困境,用于描述1505年的境况,似无不可。兹录于下: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呰窳,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籓,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制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摘自《明史》列传 第六十九)
  
   依照此疏所奏,帝国窘境已经显现,可简单总结为如下三点:
   一是灾荒严重,民不聊生。即使是江浙一带,已经是流亡载道。一年饥荒就导致这种境况,显见民间贫穷匮乏,素无积蓄。前已提及,到1505年,江浙地震,想来这种局面更会加剧。素称富庶的江浙百姓都如此,何况其他地方呢?
   二是权贵横行,欺压百姓。其中又一皇亲国戚危害最甚,手下奴才仰仗主子的权势,为非作歹,普通官吏和老百姓根本无力招架。这“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籓,供亿至二三十万”之句,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明末农民起义时的福王朱常洵,想起他那腐朽的粮食和嗷嗷待哺的饥民。
   三是欺上瞒下,政令不通。乡下的事情,郡县不得而知,郡县的事情,朝廷不得而知,朝廷的事情,皇帝也不得而知,这是何等的危局。李东阳直言道:如果不是我走这一趟,即使是天天在官署处理文件,也根本不知详情,何况陛下您呢?最后,他甚至担心连这份奏折都会成为虚文,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而实际上,怕是这份担心多半是成了现实。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2

17、李梦阳入狱
  上文已经讲过,1505年初,孝宗皇帝谕旨,开言路,户部主事李梦阳响应皇帝的谕旨,上书指斥弊政,达数万言之多,并且直指孝宗颇受非议的外戚弄权之事。李梦阳是明前七子之首,可谓是士子风骨的代表。有明一代,皇帝待士子不可谓不厚,但在历史上还算不上最厚的。然士子待明朝那可就不是用厚就可以形容的了,说前赴后继,肝脑涂地是绝不过分的。
  再说李梦阳秘密写好这个奏折之后,装到袖子里,绕过同事边贡,就要去上疏。正巧王阳明进来,一看李梦阳的模样,就盯着他的袖子说:“袖子里是什么东西,必定是奏折。”李梦阳吃了一惊,他写这份奏章,连他老婆孩子都不知道,真不知道王阳明怎么看出来的。(看来王阳明直指心性的一代大儒果然是名不虚传。)李梦阳也不好隐瞒他们,就拿出来给边贡和王阳明看了。王阳明看罢,说道:“疏入,必重祸。” 然而李梦阳不为所动,依然上疏。
  起初,奏折上去之后,刚开始一点消息都没有。但不久,果然如王阳明所言,突然有旨捉拿李梦阳,押送到大牢。才知道奏章上去之后,皇后的母亲金夫人及兄弟张鹤龄天天在弘治帝面前哭诉,说李梦阳讥讽皇后,其罪当斩。枕边风吹得太猛,就把李梦阳吹进监狱了。
  李梦阳一入狱,朝中正直官员就上疏援救。而金夫人和张皇后犹在弘治面前哭泣流涕,要求对李梦阳施加重刑。惹得弘治心烦,大怒,推案而起。接着对李梦阳一案批复道:“梦阳复职,罚俸三月。” 不几天,弘治夜游南宫,皇后一家子在旁边侍酒。弘治就趁机会,训斥了张皇后的弟弟张鹤龄一顿。接着弘治把刘大夏召到便殿,问道:“近日外议若何?”大夏曰:“近释李梦阳,中外欢呼,至德如天地。”弘治替自己解释道:“梦阳疏内‘张氏’二字,左右谓其语涉皇后,朕不得已下之狱。比法司奏上,朕试问左右作何批行。一人曰:‘此人狂妄,宜杖释之。’朕揣知此辈欲重责梦阳致死,以快宫中之忿。朕所以即释复职,更不令法司拟罪也。”既然皇帝这么说了,刘大夏不得不拍马屁道:“陛下行此一事,尧、舜之仁也。”
   李梦阳白白受了几天牢狱之灾,除了赢得了点清誉,实际问题一点都没解决。李梦阳心中自然怒气难平,有一天碰到张鹤龄,不禁大骂,还拿起马箠,打掉了张鹤龄的两颗牙齿。张鹤龄刚被弘治教训了一顿,也不敢计较,只得把牙吞在了肚子里。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2

18、秦纮致仕  
   前文曾经提到,1505年,蒙古小王子屡屡犯边,给帝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与一个人离开西陲是有关的,在这个人离开之后,边陲诸军无统摄,边备松驰,给了小王子以可乘之机。《明史》云:(此人)“经略著西陲,文武兼资,伟哉一代之能臣矣!”他就是秦纮。
   秦纮,字世缨,山东单县人,景泰二年(1451)进士。秦纮颇具山东汉子的豪爽之气,史称“性刚果,勇于除害,不自顾虑,士大夫识与不识称为伟人。”也正因为其刚正不阿,所以常常得罪权贵而屡屡被贬。在其宦海生涯之中,基本重复着南京或北京----西北或南疆这两端四点之间的震荡。在弘治一朝,秦纮得到重用,在弘治元年擢升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弘治二年又升为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但他一起一落的命运仍然没有改变,接着就因为控告贪污腐败份子,得罪了皇亲、安远候柳景,被罢黜。几个月之后,又再次起为南京户部尚书,这次算是坐稳了位子,直到弘治十一年因病辞职。
   但英雄很难寂寞,因为历史总是在召唤英雄。弘治十四年,小王子大举犯边,入花马池,败官军于孔坝沟,直抵平凉,局势一度危急。有人向孝宗皇帝进言:“纮有威名,虽老可用”。于是,孝宗重新任用秦纮为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整顿边防。秦纮得命之后,快马加鞭,奔赴固原,开始了人生最后一段辉煌之旅。
  秦纮到任之后,首先祭拜阵亡将士,掩埋死者的尸体。然后抚恤阵亡将士的家属,惩治败将杨琳等四人,更易守将。练壮士,兴屯田,申明号令,于是军威大振。
    当时,固原为战略要地,为平、庆、临、巩等地的门户。但是城矮民贫,兵力单弱,商贩也很少来这里。秦纮扩大城郭,招徠商贾,改固原建制为州,并且亲自驻守。进而秦纮上奏,言边关兵事:“固原主、客兵止万八千人,散守城堡二十四。势分力弱,宜益兵。旧临、巩、秦州诸军岁赴甘、凉备御。及他方有警,又调兵甘、凉,或发京军征讨。夫京师天下本,边将手握重兵,而一遇有事辄请京军,非强干弱枝之道。请自今京兵毋轻发,临、巩、甘、凉诸军亦宜各还本镇。但选知兵宿将一二人各守其地,人以戍为家,军以将为命,自乐趋役,而有战心,计之得者也。”
   秦纮见固原绵延千里,闲田数十万顷,又无城堡可依。就计划在花马池以西至小盐池一带二百里,每二十里筑一堡,堡周长四十八丈,驻军五百人。固原以北诸处也各筑屯堡,招募人来屯田。规划好了之后,却遭到宁夏巡抚刘宪的阻拦。秦纮于是上本:“窃见三边情形,延绥、甘、凉地虽广,而士马精强。宁夏怯弱矣,然河山险阻。惟花马池至固原,军既怯弱,又墩台疏远,敌骑得长驱深入,故当增筑墩堡。韦州、豫望城诸处亦然。今固原迤南修筑将毕,惟花马池迤北二百里当筑十堡。而宪危言阻众,且废垂成之功。乞令宪制三边,而改臣抚宁夏,俾得终边防,于事为便。”秦纮其时相当于三边总督,虽说巡抚和总督都是中央特派员,但巡抚还是没法和总督的地位比,结果自然是皇帝下诏责备刘宪,刘宪只得承认错误。最终施行秦纮的策略,修筑诸边城堡一万四千余所,垣堑六千四百余里,固原边防遂巩固,屹立为西陲重镇。秦纮又作战车,名“全胜车”,可有效的对付骑兵的入侵。
   个人以为,秦纮的政策是理性但又是保守的。他的经营方略没有突破,也不可能带来军制的革新。这些方略对抗击蒙古人的入侵是够的,但遇到更大的问题就难说了。自然,不可苛求古人是咱的一项原则,秦纮在西陲的经营还是很有成效的,史称“在事三年,四镇晏然,前后经略西陲者莫及。”
    1504年,孝宗加封秦纮为太子少保,召还京师。1505年,秦纮以年老体衰为由,接连上章力辞,遂致仕,享受“离休”待遇。第二年九月秦纮病卒,年八十。赠少保,谥襄毅。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2

19、刘瑾及太监问题
   在天涯上混久了(别查咱这个ID,要知道狡兔三窟嘛),发现汉、唐、明三朝是众多网友喜欢的朝代,尤其是有“汉族主义”倾向的,更是推崇备至。也难怪,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大明一统,多振奋人心的词眼,着实为汉家挣足了面子。然则,恰恰是在这三朝,太监乱政成为最为严重的时期。尤其明朝,《明史》一句:“明代阉宦之祸酷矣”,可谓一针见血。当然,你也许可以把这种现象推脱为巧合,但总觉得有些太巧合了。那有没有必然联系呢,咱不敢乱讲,还是让比我更聪明的人解释这种高深的问题吧。
   这里讲的是自1505年起,太监刘瑾开始受武宗信赖,走向发达之路。其实,关于刘瑾的发达之路,已经有太多的人写他了,关于他发达起来的经历,这里就不具体写了,只是说说他的“秘诀”。那就是专挑武宗玩的高兴的时候上疏言事,武宗正玩在尽头上,眼睛一瞪:“我找你干啥,不就是帮我处理这些事情的。你看着办,别烦我。”于是刘瑾得令,退下处理,心中不禁得意的笑。这也难怪,武宗继位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子。孩子自然就会贪玩,伴他玩耍的就是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等八人,时人称之为“八党”。这些太监日夜诱导武宗游戏玩耍,朝政自然荒废。
   别跟我说,皇帝朝政荒废也没事啊,不是有成熟的文官体制在运作嘛。这话貌似有理,实则不然。靠文官体制确实能够运作朝政,但能保证这些文官不结党营私吗?恐怕不能。老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没了火车头,难保火车不出轨。有人可能会说了,嘉靖不就几十年不上朝吗,也没见帝国就垮了。这话不对,不上朝和不理朝政是两码事。上朝就是皇帝在皇宫大殿接见朝臣。朝臣天不亮就在朝房候着,午门一开,皇帝坐在椅子上,然后官员进去朝拜。上朝主要是礼仪,很少谈论政务,除非在小说戏文里。(待续)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3

有人说了,刘瑾后来不也厉行改革吗,对待国事不也很认真吗。说他成了“抽水机”式的贪污机器?那怎么可能,一个太监,没有子息,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一切都是诬陷!都是那帮文人,捏造事实,歧视“残疾”人士,打击改革先锋。别说,相信五代十国时候的那个皇帝肯定赞成这种观点,要不然他也不会要把手下官员先阉了再用。
   国人有太重的子嗣观念,仿佛断了这条线,就个个都能变成圣人了。岂不知,人性的弱点,并不会因为少了那一点东西而彻底杜绝。相反,也许会因为少了那一点关键物而要加倍的补偿。人说,太监心理都很变态,所以会更加倍的作恶。你去问弗洛伊德的话,估计他会点头同意,并且再给你炫耀一番什么性欲、被阉割的焦虑、性快感的转化之类的高深理论。我则没有什么看法,毕竟自己不够聪明,所以只能相信史家论断和历史记载,除非你给我高明的解释或确凿的证据。
   那这一时期欧洲的君主呢,则并没有太监问题的困扰。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天朝意义上的太监。据说拜占庭帝国有太监,但1505年的时候这个帝国早灰飞烟灭了。阉伶有没有出现,我不是很确定。但即使出现了,那也是“为艺术献身”,与天朝的太监是两码事。欧洲君主的宫廷当然也有仆人,但不必阉割。要不然,那些贵族们哪舍得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宫廷做侍从,长见识,学文化,好做个风度翩翩的骑士男。
   至于风流韵事,那是少不了的。毕竟都是人嘛,难免犯些冲动的错误。这也好,成就了不少美丽的爱情故事,公主与王子的童话可不是白来的。当然,你也知道,童话毕竟是少的,更多的是国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掉脑袋的自然不在少数。如此一来,麻烦自然很多,战争也都有可能发生。哪比得上咱天朝上国,祭起葵花宝典,小刀一把,断了尘根,一了百了真干净。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3

探究太监问题的时候,首先就有一个疑问。中国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又讲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视,所以才有夏侯淳拔矢吞睛的传说。而在太监问题上,对这两点都是极大的背离。在个人层面上,这个问题可以理解,有人选择做太监或出于无奈或出于生存需要,皇帝为了后宫清净自是倾向于使用太监,大臣在专制权威之下也不敢出声。然则在整个文化层面上,对这样一件违反人性的事务,却罕见反对的声音,这一点我始终想不清楚。
   惟一略能搭边的一个可能性解释,就是传统文化对个人的漠视。传统中国构建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这套结构是依托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编织而成。就这个意义上来讲,伏尔泰等启蒙时期的哲人对中国的认识是很到位的,中国是一个以伦理立国的。贞节的本质意义是维系这种结构的一个纽带。对于贞节的破坏,即是对帝国运行结构的破坏,这是处于社会统治层面的帝王将相和文人士子不能容忍的。太监的出现便成为可以理解的。
   而对于太监本人而言,这是对其生命意义的漠视。就人的动物层面而言,延续后代是其本能。就人的社会层面而言,想想太史公自序里面的话语,就能明白阉割对人性的摧残。不能说传统中国不尊重生命,但在社会国家面前,个人的意义就可以被冠冕堂皇的牺牲掉。这一点,我始终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缺失。
   反观同一时期的欧洲,被称为一个重新发现“人”、解放“人”的时代。一句题外话,重新什么意思?就是曾就有过,期间中断了,现在重来。换而言之,在欧洲,对“人”的尊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是有文化传统的。无论是把这一时期那些巨匠称之为“人文主义者”还是称为“人本主义者”,其蕴含的基本意象就是指向“人”,一个大大的“人”。从这个目的出发,文艺复兴的大师们致力于解放“人”,教育“人”(这一努力决不可忽视)。无论是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但丁、彼特拉克还是生活在1505年的米开朗琪罗、伊拉斯谟或者莫尔。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致力于这项工作。而人的解放、人的教育则是开启近代社会大门的真正钥匙。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3

20、唐寅迎娶沈九娘
   寅即是虎,伯虎即是白虎。这并不是一个好名字,古人常用“白虎星”辱骂所谓“克夫”的弱女子。不但取名为虎,还刻意的取白虎为字,可谓唐寅倔强叛逆性格的见证。他的一生果然很不幸。曾经有个影视人物,名唤华英雄,一段“我命中注定天煞孤星,一生飘零。。。”之类的自语曾经迷倒过多少影迷。人们总是喜欢品叹别人的悲剧,犹如拿着望远镜观看雪山崩塌。历史,就如那雪山,能够看到,却离得很远。
   唐伯虎就是像那座雪山一样的人,所以他得到了后人无数的叹息和同情。但后人的关心并不能带给他活着时候的温暖,能带给他温暖的是沈九娘。在1505年的时候,两个人走到了一起,迎来了唐伯虎人生最为幸福的十年时光。每当我这样写一个古人的时候,心里总有些不忍。在唐伯虎的眼里中,早年的阴霾被一挥而去,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幸福。但在我眼里,想到的却是这些只有十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残忍。因此,我们何妨放下自己的先知身份,和这苦命的人一起体验他宝贵的幸福呢。
   沈九娘是青楼的官妓,唐伯虎是被视为科举作弊的举子。青楼女子的社会境遇自不待言,一个被视为科举作弊而下过狱的举子社会境遇也好不到哪去。唐伯虎曾在信中写道:“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辱亦甚矣!”为了莫须有的罪名,唐伯虎被断绝仕进之路,并且搭上了声名。(参见注一)为此,他在异乡飘荡多年,心中寂苦郁积,便付之于诗,付之于画。唐伯虎迎娶沈九娘之后,夫唱妇随,诗画为生,生活变得恬淡幸福。他这一时期的诗充满了这种江南富足人家的闲情逸致,是为《江南四季歌》:
  
   江南人住神仙地,雪月风花分四季。满城旗队看迎春,又见鳌山烧火树。千门挂彩六街红,凤笙鼍鼓喧春风。歌童游女路南北,王孙公子河西东。看灯未了人未绝,等闲又话清明节。呼船载酒竞游春,蛤蜊上市争尝新。吴山穿绕横塘过,虎邱灵岩复元墓。提壶挈盒归去来,南湖又报荷花开。锦云乡中漾舟去,美人鬓压琵琶钗。银筝皓齿声继续,翠纱污衫红映肉。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一天火云犹未已,梧桐忽报秋风起。鹊桥牛女渡银河,乞巧人排明月里。南楼雁过又中秋,桂花千树天香浮。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时,橘绿橙黄洞庭有。满园还剩菊花枝,雪片高飞大如手。安排暖阁开红炉,敲冰洗盏烘牛酥。销金帐掩梅梢月,流酥润滑钩珊瑚。汤作蝉鸣生蟹眼,罐中茶熟春泉铺。寸韭饼,千金果,鳌群鹅掌山羊脯。侍儿烘酒暖银壶,小婢歌兰欲罢舞。黑貂裘,红氆氇,不知蓑笠渔翁苦?
  
   对比当年唐解元意气风发之时的《上吴天官书》,文风可谓判若两人:
  
   若肆目五山,总辔辽野,横披六合,纵驰八极。无事悼情,慷慨然诺。壮气云蒸,列志风合。戮长猊,令赤海。断修蛇,使丹岳。功成事遂,身毙名立。斯亦人士之一快,而寅之素斯也!
    一边是马革裹尸的燕赵悲歌之士,一边是浅饮低酌的江南风雅文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呢? (未完待续)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4

其实,本不该有真假之问。其实质应该是传统士人的心灵之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传统士人的大志。然则,这要建立在科举一途上。当科举之路一断,则宛若去势一般,顿时少了雄风,昔日马革裹尸的壮怀激烈化为乌有,或做疯癫状、或作不屑状、或为呢喃之语。这不是在拷问唐伯虎,而是对传统士人的一种质疑。
   每当报国无门,便有怀才不遇之感,整个的人生便与国家挂在一起。从本质上讲,这与收容太监的文化是一致。多了统一性,多了整体性,而少了个人。
   唐伯虎虽有叛逆不羁之名,然依然不能脱俗。试看前面引用的桃花庵一诗,这首诗作于1507年,时桃花庵筑成: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诗有让人醉的感觉,仿佛粪土当年万户侯,看穿了人间的富贵,嘲笑他人看不穿。但其实究竟是谁看不穿呢,念念不忘看穿的人,往往并没有看穿。真正的境界应该犹如那位先哲,“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语中无富贵,心中才能无富贵。
  
   再看其绝笔之作,依然弥漫的是这种情绪: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伯虎绝笔》)
  
   更不要说他的贫士诗系列,试看这首:
  
   贫士灯无继晷油,常明欲把月轮收。九重忽诏谈经济,御彻金莲拥夜游。 (《贫士吟之二》)
  
   前文已说,这里绝不是苛求唐伯虎,而是想探究传统士人的心态,以及其背后的那个文化。
   在这个文化之下,家国始终绑架了个人,为它喜,为它忧。因它壮怀激烈,因它愤世嫉俗,因它落寞终生。
   这种文化苦苦的折磨这士人,之于这一时期终于产生了突破,那就是王阳明先生的伟大贡献。其伟大之于今日,依然可以为知识分子精神的依托。
   但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则是走了另一条路线。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4

在1505年的欧洲,则是另外的一副景象。文人正在谋求社会地位的崛起。他们为君主工作,甚至受君主的责骂,但其自我价值已经确立。他们的工作首先是为上帝而服务,其次便是追求自我的价值。这种个人精神的独立,其意义是重大的。
  
   文艺复兴的大师们把每个个人都看作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一个生命体。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每一个个人都有权利也有责任,在他活着的这一辈子里面实现他自己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就意味着肯定人在尘世间的幸福。人生的价值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实现,不能推到无限遥远的未来,人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
  
   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是人类进步的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社会越是尊重个人价值,其思想就越活跃,这个社会也就越有活力,越能促进发展。当个人价值不被仅仅绑架于家国事功的时候,它就有更多的途径去自我实现,从而展现于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等各个领域。以此,这便是真正的文艺复兴,也是近代社会的起点。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5

21、吕纪之死与工笔画的衰落
    吕纪 (1477一1505年) ,字廷振,号乐愚,一作乐渔,浙江宁波人。擅长花鸟、人物、山水,尤以工笔花鸟画著称于世。其花鸟画初师从明工笔画大家边景昭,后又学林良,并广泛师法唐宋诸家,而自成一体。除工笔重彩外,也擅长水墨写意。其花鸟画常画凤凰、鹤、孔雀、鸳鸯之类,描绘精工,色彩富丽,法度谨严。画花树则古艳夺目,工笔勾勒与水墨写意具佳,笔墨流动,发展了花鸟画的表现形式,成为工笔画一代宗师。其山水宗法马远、夏圭,粗笔挥洒,随意点染,简练奔放,苍劲有力,富有气势和动感。传世之作有《桂菊山禽图》、《雪梅斑鸠图》、《残荷鹰鹭图》、《鹰鹊图》等传世。
   吕纪以画名被征召入宫,每逢“承制作画”,总是“立意进规”, 颇得皇帝喜爱。孝宗尝称道之: “工执艺事以谏,吕纪有之。以此,吕纪被赐值仁智殿,授锦衣卫指挥使。以宫廷画师任绵衣卫的官职是明朝独有的作法。这似乎不太好理解,在明史职官志中曾经解释锦衣卫的职分为:“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威都督领之,恩荫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然则让画师充当锦衣卫似乎真的有点不伦不类。当时的兵部尚书马文升就很不满这种现象,上疏道:“祖宗设武阶以待军功,非有临战斩获者不得轻授。今传奉指挥张玘辈,特画工耳,岁有俸,月有廪,亦既可偿其劳,或优宠之,赏以金帛,荣以冠带足矣。今竟概铨武秩,悉注锦衣,准其袭替,则介胄之士,冲冒矢石,着绩边陲者,陛下更何以待之?幸门一开,恐不足为天下劝。”清朝的胡敬也批道:“明多假以锦衣卫衔,以绘技画工概授武职,经准袭替,其失也滥。”但皇帝也有自己的考虑,要是通过正常途径给这些画师授官,那更是麻烦,少不得和大臣们争辩不休。而锦衣卫则“方恩荫寄禄无常员”,这多好,只要方便就行,管它是不是名实相符呢。
   明中期是工笔画的复兴期,以吕纪为代表宫廷画家弘扬唐宋工笔花鸟画,树立起工笔画的第二座历史高峰。然而,在1505年吕纪的去世之后,后继乏人,加之朝政衰落等因素的影响,工笔花鸟画自此衰落。接着,董其昌推出了著名的“南北宗”论。“南北宗”论褒扬南宗文人画而贬低北宗宫廷院体画,写意画深得推崇意境的文人之心,院体风格的工笔花鸟画更是一蹶不振。这种不振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后始有复兴的趋向。算算看,竟有440年的时间。
   个人对传统绘画所知不多,但总觉得工笔画的衰落是一种遗憾。写意画固然能直抒胸臆,颇得文人之好。然则,窃以为工笔画求真的精神实不可丢。似乎文化传统中一到求真求实便落了俗气,只是有时候太清空了未免就过于虚幻了。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5

21、戴珊逝世 
   
   戴珊(1437-1505),字廷珍,号松厓,江西浮梁(今景德镇北)人。珊幼嗜学,天顺八年(1464)进士,,与刘大夏同年。历任御史,陕西副使,浙江按察使,福建左、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刑部左、右侍郎、南京刑部尚书、左都御史。赠太子太保,谥恭简。
   戴珊晚年深得孝宗皇帝信赖。前一年的时候,戴珊考察京官,廉介耿直,秉公办理,让很多贪官庸吏胆战心惊。给事中吴蕣、王盖觉得自己位子可能不保,就先发制人,接连上疏诋毁吏部尚书马文升,并言珊纵容妻子和儿子纳贿。戴珊等人闻听之后,上疏请求辞职。当然,绝不是真要辞职,是要皇帝给个说法,明朝的官员最喜欢来这一套。果然,孝宗好言相劝,挽留下来。御史冯允中等上疏:“文升、珊历事累朝,清德素著,不可因浮词废计典。”于是就将吴蕣、王盖下狱候审。并命马文升、戴珊上报考核情况。戴珊等言:“两人逆计当黜,故先劾臣等。今黜之,彼必曰是挟私也。苟避不黜,则负委任,而使诈谖者得志。”这话说的多到位。孝宗听罢,命呈上两人考核情况,皆罢黜之。不久,刘健等人力言吴王二人问题不大,宜调用,不宜罢黜。孝宗正信赖马文升和戴珊,最终不接受调用的建议。
    孝宗晚年召对大臣,戴珊与刘大夏是造膝宴见最多的。戴珊乞求辞职的事开篇已经讲了。当时,孝宗极力挽留之后,戴珊说了这么一句话:“死是官矣。”没想到一语成谶。孝宗死后,戴珊以新君嗣位不忍言去,强撑着视事。结果病发,在1505年末去世。可谓以身殉职,死而后已。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5

章格逝世  
    
  章格(1426-1505),字韶凤,号戒庵,常熟人。章格居官近五十年,所到之处以清慎著称。
  
   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升刑部郎中。主掌刑曹期间,曾经平反书生王某冤狱。后来,王某飞黄腾达,主管应天府(南京)贡举,非常想回报章格。章格禁止自己的两个儿子勿应试,因此颇受时人尊重。后进海道副使,驻广州。正统十年,琉球商船贸易他国,被风吹至广东香山港,守臣以海盗之名执之,意欲屠戮,章格及时组织,上疏为琉球商人辨奏,发还其物资而遣返。再升为云南按察使,安抚缅甸等周边属国。又升福建布政使。再迁为南京光禄寺卿,不久升大理寺卿。弘治九年(1496)致仕,弘治十八年农历七月初七日去世,年八十。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6

刘岌逝世  
    
   刘岌(?-1505),字凌云,四川涪州(今涪陵)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吏部主事,迁郎中。历任太常卿、礼部尚书兼掌太常寺事。深受宪宗皇帝信赖,加太子少保。弘治二年(1489)致仕,弘治十八年八月初六日去世。
   关于刘岌,并没有太多的事迹可言。只有一个后人笔记里的小故事很有意思。不妨一看。
   说刘岌妻子死后,小妾妒忌成性。婢女给他生了个儿子。小妾大怒,命仆人把小孩抱出去弄死。仆人把小孩扔到城下,回去和小妾索要金钱买棺材。正好刑部一小吏路过城下,听见小孩哭啼,就抱走了。有个叫周帽儿的邻居见到了这件事。仆人回来后,问小孩去哪了,周帽儿以实相告。仆人回去之后,就对小妾撒谎道:“小孩已死,焚化了。”刘岌自公署下班归来,小妾骗他道:“刚才小婢生了个女儿,死婴,被我扔了。”结果,也许是报应,而后八年,刘岌再没生子。
   及刘岌致仕归还涪州,有知情的乡人出使归来,拜访刘岌,问道:“公有儿子吗?”刘岌说:“唉,没有。”乡人道:“公有儿子,现在已七岁,怎么能说没有儿子呢?”刘岌大惊,询问之下,乡人把事情告诉了他。刘岌急切的说:“君要是能令小儿得还,则刘家有后,君之赐也。”
   于是就派遣一个仆人携带百金,随从乡人入京赎儿。到京之后,没想到那小吏已经役满回家了。幸亏有人相告:“那个小吏尚居住在崇文门外某条巷中。”于是二人赶紧前往,出金赎儿。小吏的妻子非常疼爱这个孩子,视如己出,大哭大闹不愿归还。乡人劝谕再三,才勉强同意。小吏遂与仆人一起,把小孩送至涪州。亲戚朋友听说了这件事,都凑到一起前往迎接。刘岌见到孩子之后,抱持大哭。
   有人赋诗道:“八旬老父江边立,七岁孩儿天上来。”谓刘岌衰老之年得子,于乖离绝望之中为天所赐,实为人生之大幸。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6

强珍逝世  
    
   强珍(1430-1505),字廷贵,沧州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泾县知县,颇有政绩。后擢升为御史,正气凛然,敢言无畏,时人多以青天尊称之。
   时值汪直用事,汪直年少时喜欢军事。陈钺便劝汪直远征伏当加(满清之先人),立边功以自固。汪直听从建议,用抚宁侯硃永为总兵,并且亲自监军,以伏当加进犯的名义远征辽东,斩首六百余级。班师而还,硃永封保国公,陈钺晋升右都御史,汪直也加了大把薪俸。汪直尝到了用兵的甜头,又用王越的建议,诈称亦思马因犯边。命令硃永同王越西征,汪直为监军。自然,又是抢掠一番而回,王越受封威宁伯,汪直再加俸。这样一搞,周边部族自然不满,奋而发兵,真的打了进来。时伏当加进攻辽东,亦思马因进攻大同,杀掠甚众。可见,当时明朝对于辽东尚能戏耍利用,犹如玩火。谁料这星星之火在百年之后,竟然将大明倾覆,可谓玩火者必自焚。
   当时强珍为辽东巡按,于是将陈钺的奸状上告皇帝。当时汪直自衿有大功,刚巡边而还,陈钺跑到郊外五十里迎接,急不可耐的打小报告,汪直大怒,上疏皇帝,称强珍所奏都是诬陷之词。成化帝令锦衣千户萧聚将强珍押解至京。当时,汪直颇受崇信,强珍被判奏事不实,贬往辽东。宣判之时,强珍尤面不改色,慷慨陈词:身遭缧绁,吾何罪之有?刑部官感慨叹道:沧州硬汉,可敬可佩。强珍赴辽之前,预计自己九死一生,先迎其母袁孺人(后封恭人)至通州,若将永诀。其母对其慰勉一番,以壮行色。有明一代,如此深明大义、永垂青史的母亲不在少数,可谓明史之一大亮点。
   强珍的冤案引起正直之士的不满,痛恨汪直之人,指王越、陈钺为二钺。宫中小太监阿丑精于演戏逗乐。一日,于成化帝做酒醉谩骂状。傍边有人积极配合,高喊皇上驾到,阿丑谩骂如故。又喊汪太监到,阿丑做逃避而走状,喊道:“今人但知汪太监也。”又装成汪直的模样,手持两钺走到成化帝面前。有人问他这是啥意思,阿丑答道:“吾将兵,仗此两钺耳。”又问何钺,答道:“王越、陈钺也。”成化帝听了,虽然一笑了之,然则心里已经有数了。不久之后,汪直被冷落。后借汪直监军宣府之机,将他留在了大同,不许回京。
   三年后,汪直被发往南京充军,籍没家产,汪直用事告结束。此时,言官为强珍昭雪,成化帝特命强珍官复原职,致仕。
   弘治初,再度出山,起为山东副使,后擢大理少卿,再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改南京右通政,不久以奉养老母为由,致仕。弘治十八年八月十五日去世(一说卒于正德元年)。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6

23、 西图为亨利七世绘像
  
   今天转向欧洲的文人和艺术家们,看一些不一样图景。先从一个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的人开始,他就是米歇尔西图(michel sittow)。1505年,西图正在英国,为亨利七世绘制一副肖像。(即本人博客中的那副亨利七世像)
  
  
   1469年,西图出生于汉撒同盟港口城市里夫尔(现爱沙尼亚塔林)。他的父亲是一个金粉艺人。年轻的西图曾在布鲁日深造,虽然没有成名,但得到了勃艮第荷兰的艺术真传。其炉火纯青的绘画技巧,深受雇主喜爱。1492年的时候,他出现于西班牙伊莎贝拉手下,年薪高达五万西班牙金币,是女王手下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后来随着西班牙和哈布斯堡家族的联姻,在1502年的时候西图跟随疯子胡安娜去了荷兰,不久正式成为英俊菲利普的仆人,成为哈布斯堡家族御用画家之一。菲利普死后,他接着侍奉哈布斯堡公主奥地利的玛格丽特。
  
   前文说过,哈布斯堡家族不怕打仗,但更喜欢结婚。在哈布斯堡婚姻大战的过程中,西图是个关键的角色。那时候没有照片,见面又太麻烦,看对方的肖像画便成为首选。因此,哈布斯堡家族一再让西图为自己的王子公主们绘画,也一再派遣西图前去绘制王侯贵族的肖像。这种肖像画的作用是很大的。有一次,西图去丹麦为哈布斯堡家族绘制丹麦王克利斯蒂安的肖像。肖像带回来之后,玛格丽特的侄女伊莎贝拉很不满意未婚夫的仪表,说丹麦王的长胡子很不好看,要求克利斯蒂安立即刮掉长胡子,否则婚事免谈。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6

前面说过,这一年,约克的伊丽莎白早已去世,亨利七世成了鳏夫。哈布斯堡家族一看,这可是难得的金龟婿。正好菲利普的妹妹奥地利的玛格丽特寡居,于是就和英国积极联姻。在西图前往英格兰之前,哈布斯堡家族已经让西图绘制了玛格丽特公主的肖像,并把它馈赠给英王。也许是英王不太满意这幅肖像,亚瑟王子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就玛格丽特两幅画像一事发表看法说,西图本来可以画得更好。言下之意,玛格丽特公主本人要比画上的漂亮。1505年,西图漂洋过海,赶到英格兰为亨利七世画像。这次,画的很成功。画像个性十足,成为亨利七世的标准像。画框上刻有题字,说明画像作于1505年10月20日。不过,也许是亨利七世和伊丽莎白感情太深厚了,不愿再结婚,又或者亨利七世没有看上玛格丽特,总之婚姻未成。但玛格丽特把亨利七世的肖像保留下来,当然她所看重的不仅是绘画成就,而是政治意义。拥有亨利七世的肖像画,显示了哈布斯堡皇室与英国曾经可能的婚姻联盟,这也是有意义的。
  
   虽然西图多年来一直侍奉哈布斯堡家族,但关系可能并不是很融洽。这一时期的欧洲,艺术家的地位逐渐上升,人格独立性增强,不再满足于依附王室,充当附庸了。很多艺术家有着强烈的自尊,要求崇高的社会地位。而这种要求是有社会基础的,并不是文人自我的推崇。他们组织自己协会,受到市民的尊敬,并且过着富裕的生活。西图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受信赖,说明他很适应15世纪的朝廷生活,但他却一再选择离开。
  
   一年后,西图返回里夫尔安排遗产继承问题。正好英俊的菲利普死了,他就留在了故乡。不久,西图加入当地艺术家协会,1507年被赋予故乡城市艺术大师的称谓。后来,他又出来过,继续为哈布斯堡家族绘画,也曾一度回西班牙工作,顺便讨要当年伊莎贝拉欠下的薪水。1517年的时候,大师再次回到故乡里夫尔,再也没有离开。1523年,他被选举为艺术家协会参事,经常为艺术家做担保人和中间人。他在故乡又结了一次婚,生活过得很富裕,深受乡人尊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8

中世纪的行会组织曾经饱受抨击,被视为是封建遗毒,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实,未必尽然。行会组织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而言,意义重大。
   首先,行会组织保证了团体的利益,具备了与贵族或政府抗衡的力量。行会组织凝聚了个人的力量,能够运用集体的力量和贵族或政府势力讨价还价。近来,好莱坞的编剧协会的事件,就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这种力量。其次就是规范自身的发展,这点曾被认为压制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但也要看到,在发展初期,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保证了行业的质量和信誉,这是非常必要的。再就是提高了会员的社会地位,能够让那些出身卑微的人走向前台,为社会所认可。
   反观传统中国,这样的组织是很缺乏的。少了中间组织,那么事情便全部集中于政府的手中。这就形成了过于强势的政府和过于弱势的民众。一旦出现问题,政府没有相对软性的调节空间,民众没有可以依托的代言人,于是便向激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缺失。那之所以无法形成这样的中间组织,根源还是出在文化层面。前面多次提过,我们的制度设计是以维护稳定秩序为前提,这是一个很保守的基调。在这个基调之下,制度设计呈现出最保守的姿态,制定政策以息事宁人为取向。一个制度和一项政策尽管有很大的好处,但只要会到来可能的危险,就直接杜绝。双刃剑这种危险的玩意是决计不能玩的。因此,个人结社历来是被禁止的,统治者总是担心这会演化成为一股无法控制的力量,而将自己颠覆。所以,防患于未然,直接扼杀了事。
   自然,物极必反,一种最稳妥最保守的设计,往往带来最激烈最反动的反复,我们的历史以血流成河的代价一再验证了这一点。但愿今天,我们能够汲取这些教训。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8

24、波兰进入贵族共和国时代
  
   对于波兰的历史,我是不懂的。这几天偶尔看到了这么一则材料,发现1505年对波兰真是意义重大,不可放过。就转引过来。据说有本《波兰通史》已经出版,但我没有看到。哪位若了解这段历史,欢迎赐教。
  
   “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末是波兰贵族共和国时期,也是波兰封建社会的晚期。以格但斯克为中心的东波莫瑞的收复,刺激了波兰粮食的出口。贵族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从事商品粮食的生产。贵族从国王那里获得种种特权,限制了城市的发展。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1572年,贵族获得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1652年,议会规定任何法令必须在议会一致通过的情况下方为有效,只要有一票反对就不能生效,这就是自由否决权。波兰形成了独特的贵族民主制。1569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合并成为波兰共和国。”
  
   以上材料是引用的。波兰的自由否决权似乎后来惹出了很多的麻烦。因为俄罗斯和普鲁士一直对波兰虎视眈眈,而一旦有事,自由否决权往往误事,无法及时应对,被动挨打的事便是不可免的了。这是我模糊的一个印象,说的不对请批评。
  
   不过,“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这个我是知道的,并且知道这可是个好东西。在印象中落后的波兰竟然在1505年就产生了这么先进的制度,真是出乎意料。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不久之后取得独立地位的荷兰。荷兰也是采用共和体制,各省之间也有自由否决权,但却一再打败强大的西班牙帝国,维护了独立地位。它们又为何能运作成功呢?我没有研究过,这里只能提出这个问题,欢迎赐教。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8

25、小型机械钟的发明
   1505年左右,德国的亨莱思首先用钢发条代替重锤,创造了用冕状轮擒纵机构的小型机械钟。这种钟比早期的塔钟精巧了很多,可以放在桌子上,能将时间的准确度定位到15分钟左右。
  
   在欧洲这一时期一系列新发明当中,这个发明的作用是最大的。这意味着时间从此走入了家庭内部。机械钟首先带给人的是一种有规律的时间观念,人们摆脱了混沌的生活状态,能够将一天进行条块化的分割。从前,太阳出来自然起床,肚子饿了知道要吃饭,天黑了要睡觉。一切都是出于自然状态,而现在,就知道大约六七点钟应该起床,午饭呢应该在大约12点左右,晚上八九点钟就应该睡觉了。这种规律性的时间分割,为人们带了秩序观念,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休闲理念。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并且从长远来看,钟表的发明直接促进了工业生产在思想和组织上的变化,使散漫的个体手工操作转到集体合作的生产线成为可能。时间的可度量化为大型工场的诞生提供了可以掌控的劳动计量方式和管理途径。显而易见,如果没有时间的可度量化,一个人在八点和在九点来上班有什么易于掌控而又权威的鉴别标准呢? 日晷?可能是个办法,但阴天呢,在工场的房间内呢? 只有机械钟的诞生,才真正解决了这些困扰。从此,时间成为了人类的主人。并且,我们对它了解的越多,便越不能离开它,直到今天。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1:29

把我累死了。希望有人考试复习之余能看看吧。剩下的作者还没写,写了我也不管了,有兴趣的去天涯看吧。:sweat:
作者: zycoc1999    时间: 2008-3-1 22:35

个人觉得文章写的不错的。就官场制度和工程技术方面而言,清朝无疑是落后明朝许多。包括对权力的监督机制,包括对舆论的导向,民智的开化,甚至是国人津津乐道的航海业,明朝都领先清朝很多。我觉得,就连当今中国的某些方面也未必比明朝强,特别是极端权力失衡这一块。
恩,不过也据说,仅仅是据说:有血性的汉人在清朝入关的时候被杀光了,只剩下五分之一的汉人归其奴役,换句话说,我们都是不良种的后代。。。。。。。
作者: zycoc1999    时间: 2008-3-1 22:35

哦,忘记向楼主道谢了。
谢谢楼主,一鞠躬。。。。。
作者: 尹梦梦    时间: 2008-3-1 22:40

原帖由 zycoc1999 于 2008-3-1 22:35 发表
哦,忘记向楼主道谢了。
谢谢楼主,一鞠躬。。。。。


:hehe: 你真厉害,这么快就看完啦。其实我都没看完呢。。。。
作者: zycoc1999    时间: 2008-3-1 22:41

原帖由 尹梦梦 于 2008-3-1 22:40 发表


:hehe: 你真厉害,这么快就看完啦。其实我都没看完呢。。。。


特殊情况,我复习的时候看帖子特别的快,平时就没那么神速了。:gawp::gawp:
作者: neolane    时间: 2008-3-2 01:38

我说 地址哪 您也hd点啊 不能坑里挖坑啊:astonishment: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