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动物趣闻] 认识猛禽鵟 [打印本页]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8-1-30 10:32     标题: 认识猛禽鵟

首先谢谢PIT让我知道了还有一种猛禽鵟。


“鵟”(念做“狂”)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8-1-30 10:34

是猛禽中的一大属,广泛分布在新大陆和旧大陆,赤道南北都有不少种类。美洲大陆上鵟的种类甚多,欧亚大陆上则比较少,中国可见的就四种: 普通鵟,大鵟,棕尾鵟,毛脚鵟。 前三种鵟都在云南有分布,第四种曾有报道说有分布,甚至还有一个标本,但我至今对此存有疑问,希望今后有机会亲眼看见那个标本以解困惑。就先从鵟里面最“普通”,个子也相对较小的普通鵟说起吧。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8-1-30 10:36     标题: 1 普通鵟

普通鵟在秋冬季节是中国大陆黄河以南各地最常见的猛禽,云南也不例外。普通鵟的繁殖区在欧亚大陆温带部分,从远东一直延伸到西欧,青藏高原东缘纬度较低的地带也有一些普通鵟繁殖。有学者把亚洲的普通鵟另立一种,称为“Steppe Buzzard”,而将在欧洲繁殖者称为“Common Buzzard”,但不是所有人都接受这种分类标准。普通鵟一般在开阔有树木的环境中生活,如有树木的田园、牧场或者丘陵地带,无论在越冬地还是繁殖地都是这样的。
普通鵟一般在十月以后出现在云南各地,大多选择坝区或者山顶平坦开阔的高地栖息,最喜爱的海拔段是1000-2000米,但也在接近3000米的开阔高地或者海拔很低的河谷低地出现。它们经常长时间地立在电线杆或者枯树上等候猎物出现,多捕食小鸟、小型啮齿类动物、爬行动物甚至还有青蛙和某些大型昆虫,食谱很宽,但大多是小动物——这跟它们的体型有直接关系,普通鵟翼展很少超过一米二,比红嘴鸥大不了多少,缺乏制服大型猎物的体力。
普通鵟有很多种色型,从几乎全黑到灰白为主的都有,所以要讲清楚它们到底什么样很不容易。不过在云南出现的普通鵟大多是中间色型,头颈背部以棕褐色为主;飞羽和尾羽下表面色浅,有细纹;胸腹斑驳,在腹部有一浅色带。虽然偶尔没有,但绝大多数普通鵟的“carpal”位置有一大块显著的黑色,从下往上看时很突出,这一点也是在中国能看见的所有种类鵟的共同特征,可以凭此将其与绝大多数体型类似的猛禽区分开。另外普通鵟飞行时显得头大,停歇时显得短粗,与同样爱停在类似地点的某些鹰和隼体型显著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外形轮廓有时在辨认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8-1-30 10:37     标题: 附图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8-1-30 10:41     标题: 2 大鵟

大鵟 是欧亚大陆上最大的鵟,体格已经接近很多雕的了,但是与雕相比,它的脚爪和喙都还不够强壮,所以偶尔也就会沦为金雕之类的猎物。

大鵟在野外很难与其他鵟混淆,因为其硕大的体型;但是看没有参照物的图片时还是会有与普通鵟混淆的情况,此时识别的关键就在于大鵟的头部相对身体而言显得小,身子显得粗壮,且尾长显著小于翅宽,而下体深色带与浅色带的边缘对比清晰,且白色部分更靠前胸而非下腹。另外大鵟的脚杆只有前面一侧覆毛,这一点与毛脚鵟不同。

大鵟的猎物大多是各种啮齿类动物,兔形动物和大中型鸟类,最强壮的大鵟可以制服像羊这么大的动物。大鵟多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中亚东部的山地繁殖,它们喜欢无树或者少树的开阔环境,筑巢多在岩壁或者大型枯木上,北方的繁殖鸟前往繁殖区以东或者东南方向的平原低山地区越冬,青藏高原的繁殖鸟则往繁殖区以南的高地扩散越冬。

大鵟在云南原本是比较稀罕的鸟,只在昆明采过一个标本,另外在滇西北的毛脚鵟记录不排除是大鵟的误认的可能。但最近二十年来,这种鸟在云南的越冬数量有增长势态,在昆明以南和滇西有越来越多的野外记录,这可能跟云南一些地方高地森林被砍伐后产生大量适于大鵟游猎的开阔地有关。普通鵟和大鵟在冬日都可能出现在昆明城区上空。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8-1-30 10:43     标题: 3 棕尾鵟

棕尾鵟在中亚到东欧的半荒漠草原、高地疏林地带繁殖,在东部繁殖的种群个体显著大于西部者。它们跟大鵟一样喜欢在开阔地捕食,既会长时间地在突出物上蹲守,也会花很长时间在高空翱翔。在中国新疆地区繁殖的棕尾鵟个体大,体长和翼展都接近大鵟,但是明显比大鵟显得苗条,颈和脚杆都显得修长一些,翅宽也比大鵟得要窄,尾在身长中所占比例超过大鵟和普通鵟。

与大鵟、普通鵟一样,棕尾鵟也有从乳白到全黑的一系列色型,不过一般来说浅色者较多。最普遍的这种色型的成鸟头颈到胸及上腹都为乳黄色,间有深浅不等的稀疏条纹,后胁和下腹为深栗色。成鸟的背部为暖褐色调的深色,尾羽上下均无斑;幼鸟和亚成鸟体羽多为带浅色宽缘的灰褐色,头乳白,尾羽有细横斑,类似普通鵟的某些色型,但是体型翅型差异明显。无论成幼,棕尾鵟的翼下覆羽都比其它鵟颜色偏暖棕黄色。

在云南,棕尾鵟当为中部和南部少林高地的普遍冬候鸟,但只在昆明采过一个标本,所以一般认为较稀少。04年年报中收录了一个云南南部冬季的大鵟记录,但是无论见到的当时还是之后,我一直觉得该鵟是棕尾,不过后来在同一地点附近也见到了大鵟,此记录只得留待有更多证据时予以证实了。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8-1-30 10:47     标题: 4 毛脚鵟

毛脚鵟是一种环北极分布的中型猛禽,夏季在北极圈附近的苔原栖息,冬季向南迁徙。在中国,能见到的所有毛脚鵟均为越冬鸟。

毛脚鵟虽然像上面介绍过的三种鵟一样也有很多色型,从几乎全白到全黑的都有,但是大多数个体的胸腹均以很浅的白色为基调,间以巧克力色或者褐黄色的纵纹,而背部颜色较深,多接近石板灰褐色。这种色调与大鵟接近,所以有一个说法是毛脚鵟长了大鵟的样子却是普通鵟的个子,其实毛脚鵟的个头平均来说比普通鵟稍微大一些,但一般都显著小于棕尾鵟和大鵟。

毛脚鵟最显著的野外鉴别特征就是尾羽上次端斑,所谓次端斑,就是说这块斑不到达羽稍,尾羽尖还是白的。无论成幼雌雄,毛脚鵟的尾羽都几乎是全白的,只在接近羽端的地方有一大块显著的黑色,幼鸟和雄鸟在这块黑色之前还有一二条细纹,雌鸟则无细纹,另外幼鸟的尾羽上的黑色块较浅,有时为灰褐色。另外,大鵟的脚杆上也被羽,但只在前端被羽,后端是无羽的;毛脚鵟的整个脚杆上则都密生细羽。

毛脚鵟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北,出现季节一般较晚,要到十一月前后才出现在越冬地,离开时间也相对较早,三四月即开始北返。它们倾向于在矮草覆盖,冰雪不太厚的开阔平缓原野上空低空盘旋觅食,经常如红隼般振翅悬停,这一点在鵟类中也是较为少见的。在云南,记载在维西采过一号毛脚鵟标本,但我一直对此鉴定存有疑问,毕竟云南对于毛脚鵟而言距离太遥远了,又远远孤立于其他已知越冬区之外,且生境也不符合,况在生境看似更适于它们栖息的临近地区也未见有记载,因此毛脚鵟在云南的分布可以说还是有悬疑的。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8-1-30 10:48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8-1-30 10:49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8-1-30 10:52     标题: 5 鵟的异色型

A 白色型和黑色型

白色型的猛禽与一般大家熟知的白化不一样,它们的体内并不缺乏某种色素,呈白色的原因主要是羽毛内缺乏一种灰黑色的蛋白质。黑色型的成因相反,是相应的蛋白过于富集。这两类色型的个体与“正常色型”的个体在体格体质鸣声等各方面都没有区别,但有报道说两类个体与中间色型个体相比可能会有行为上的差异。其实我们冬天在景东也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就是浅色型的普通鵟只见于山顶,坝子里面的普通鵟都是深色的中间色型的。有两种理论解释在凶猛的捕食性猛禽中多种色型存在的成因,一是说那些体色与常色不同的个体可能会让那些凭借视觉识别天敌的猎物在面对它们的时候发生疑惑,进而增加它们捕食的成功率;二则是说不同色型的个体能适应不同的捕猎环境或者捕猎策略,进而色型的分化得到促进。现代鸟类学研究显示,某些呈单一色型的猛禽,在进化的某一阶段曾经是多色型的,直到后来才因某一色型在某些方面的成功才逐渐成为单色型的猛禽。好了,大家先看两幅照片吧,都是大鵟,可是相貌相差何止千里,呵呵,碰到这样的猛禽,在野外如何判断呢?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8-1-30 10:53

来源:昆明观鸟论坛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8-1-30 10:58     标题: 体色多变的猛禽─大鵟

作者:李湘涛

  大鵟又叫老鹰、花豹等,是大型猛禽,也是我国鵟类中体形最大的,体长57—71厘米,体重1320—2100克。它的体色变化较大,有淡色型、暗色型和中间型等类型,其中以淡色型较为常见。通常头顶至后颈为白色,微沾棕色并具褐色纵纹。虹膜黄褐色或黄色,嘴为黑褐色,蜡膜黄绿色,脚和趾黄色或暗黄色,爪黑色。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为白色至棕黄色,并具有暗色的斑纹,或者全身的羽色皆为暗褐色或黑褐色,尾羽上具有3一11条暗色横斑,先端灰白色。跗跖的前面通常被有羽毛。大鵟的外形和普通鵟、毛脚鵟等其他鵟类都很相似,但体形比它们都大,飞翔时棕黄色的翅膀下面具有白色的斑。另外它们三者的跗跖上的被羽有所不同,普通鵟跗跖仅部分被羽,毛脚鵟的被羽则一直达到趾的基部。
  大鵟没有亚种分化,大多为留鸟,部分有迁徙行为,春季多于3月末4月初到达繁殖地,秋季则在10月末至11月中旬离开繁殖地。分布于亚洲的中部和东部,其中繁殖于从土耳其往东到蒙古一带,越冬在朝鲜、日本和印度北部等地。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地为留鸟,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上海、浙江、广西、四川、陕西等地为旅鸟、冬候鸟。
  大鵟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冬季也常出现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农田、芦苇沼泽、村庄、甚至城市附近。平时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飞翔时两翼鼓动较慢,常在中午天暖和的时候在空中作圆圈状的翱翔。此外还有上飞、下飞、斜垂飞、直线飞、低飞而转斜垂上树飞、树间飞、短距离跳跃飞、长距离滑翔飞、空中驱赶飞、追逐嬉戏、飞获得猎物飞,以及各种打斗时的飞行等方式,堪称花样繁多。休息时多栖于地上、山顶、树梢或其他突出物体上。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觅食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空中飞翔寻找,或者站在地上和高处等待捕获物。它捕蛇的技术十分高超,用脚抓获以后便振翅飞到300米以上的空中,而不甘心束手就擒的蛇弯曲着身体,准备缠绕大鵟的双脚,但大鵟却突然伸直双腿和脚爪,将蛇撒开,使其跌落在地上,然后俯冲而下,再次将蛇抓起,带到空中,重复前面的动作,直到蛇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后,才降落到地面上将其慢慢地吞食。
  繁殖期为5—7月份。通常营巢于悬岩峭壁上或树上,巢的附近大多有小的灌木掩护。巢呈盘状,可以多年利用,但每年都要对巢材进行补充,因此有的使用年限较为长久的巢,直径可达1米以上。巢主要由干树枝构成,里面垫有干草、兽毛、羽毛、碎片和破布。每窝产卵通常2一4枚,偶尔也有多至5枚的,卵的颜色为淡赭黄色,被有红褐色和鼠灰色的斑点,以钝端较多。孵化期大约为30天。雏鸟属于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抚育大约45天,然后离巢飞翔,进行独自觅食的生活。
作者: 冬日阳光    时间: 2008-1-30 10:59     标题: 大鵟

大鵟(Buteo hemilasius),隼形目,鹰科,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鵟别名豪豹、白鹭豹,分暗型、淡型两种色型。暗型上体暗褐色,肩和翼上覆羽缘淡褐色,头和颈部羽色稍淡,羽缘棕黄色,眉纹黑色,尾淡褐色,具6条淡褐色和白色横斑,羽干及羽缘白色,翅暗褐色,飞羽内翈基部白色,次级飞羽及内侧覆羽具暗色横斑,内翈边缘白色并具暗色点斑,翅下飞羽基部白色,形成白斑。下体淡棕色,具暗色羽干纹及横纹。覆腿羽暗褐色;淡型头顶、后颈几为纯白色,具暗色羽干纹。眼先灰黑色,耳羽暗褐,背、肩、腹暗褐色,具棕白色纵纹的羽缘。尾羽淡褐色,羽干纹及外侧尾羽内翈近白色,具8-9条暗褐色横斑,尾上覆羽淡棕色,具暗褐色横斑,飞羽的斑纹与暗型的相似,但羽色较暗型为淡。下体白色淡棕,胸侧、下腹及两胁具褐色斑,尾下腹羽白色,覆腿羽暗褐色。大鵟虹膜黄褐色,嘴黑褐色,腊膜绿黄色,跗蹠和趾黄褐色,爪黑色。

大鵟栖息于山地、草原地带,在可可西里分布于东部海拔4700米以下地区,多单个或结4-5只小群活动,有时在空中飞翔,有时停在地上较高的地方。飞行灵活,常作环形翱翔。主要以鼠兔、幼旱獭等为食,亦食昆虫,通常筑于崖壁缝隙,内垫以枯草,兽毛等。

大鵟以鼠类和鼠兔等为主要食物,在草原保护中具有很大作用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