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共党内民主的大趋势
[打印本页]
作者:
五湖散人
时间:
2007-10-31 17:01
标题:
中共党内民主的大趋势
[郑永年] (2007-10-30)
自十六大以来,中共高层把推动党内民主作为其政治改革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议程。中共现有7300多万党员,这个数量已经大大超过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如欧洲的法国和中东的伊朗。
就是说,如果能够实现党内民主,这个民主已经是很大规模了。尽管党内民主还不是国家民主,但至少是国家民主的最重要的试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但什么是党内民主呢?这个问题从来就不是很清楚。尽管中共一直在强调要推行党内民主,但实际上并不存在其他模式可供借鉴。
共产党政治结构向民主政治转型至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相反,失败的先例有很多。前苏联和东欧共产党政权在转型过程中都消失和解体了。
近年来,亚洲的越南共产党在探索党内民主方面也有很大的努力,主要是推行党的总书记的选举。越南的实践一出台,中共的一些干部就提倡学习越南。但很显然,党的高层并没有认同越南的模式。
公布政治局人选产生过程
应当说,这些年来中共高层一直是在实践中探索什么是党内民主,如何实现党内民主。这可以从刚刚过去的十七大的一些政治实践中看出。这次中央委员选举的差额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十七大之后,有关方面也公布了十七大中央政治局委员候选人的产生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这些候选人是由400多位党的高级干部(包括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推选出来的。
至此,综合早先的一系列党内民主实践,中共党内民主的结构已经初步形成。
党内民主的最低目标当是党的生存和发展。因为社会经济的急剧转型,党必须与时俱进。党的高层这些年来一直在强调如何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问题。民主是提高中共执政能力的内在部分。
这里只讨论中央层面的党内民主实践,不包括地方层面。这些年来,地方层面的各种党内民主实践也在进行。近年来的实践可以概括成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精英政治的正常化和制度化。这里,首先就是如何防止党的主要领导人的专制行为。这是邓小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特别强调的。
在所有列宁主义政党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防止党的主要领导人的专制行为。这一点,邓小平看得最清楚。邓小平因此强调以集体领导为核心的党内民主。
然而,尽管邓小平看到了这一点,他本人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邓小平之后则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原因似乎很简单。邓小平和毛泽东一样,同属政治强人。政治强人之下很难有真正的集体领导。反过来说,在政治强人时代结束后,就必须发展出党内集体领导机制。
要确立集体领导,胡锦涛领导层废除了强人政治下一些非制度化(非正式)的政治机制,例如夏季的北戴河聚会和并不规范的政治局会议。政治局会议现在不仅规范和正式化,而且也增加了透明度,对外公开每次政治局例会的主题。
再者,领导人之间的分工也已经相当制度化。这些分工表现在党务系统、国务院系统、全国人大系统和政法系统等等之间。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位领导人可以凌驾于各个系统之上,在各个系统拥有实质性权力。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制度性机制对各个系统进行协调。
为了集体领导,这次十七大也正式确定了实行党委会常任制。这一新制度也是为了防止地方第一把手的腐败。
无论是民主还是反腐败,分权制衡必不可少。尽管邓小平时代明确反对实行西方式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至今中共也没有说要实行这样的体制,但对分权制衡对党内民主的重要性,中共高层是有认识的。
这些年来,司法和审计系统的权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前不久又设立了预防腐败局。尽管在司法独立的道路上,中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个方向渐趋明确。
由“上”到下,但并非个人
第二个方面就是党内的选举民主。民主政治不能简化成为单一的选举,但选举的确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央委员的差额选举已经推行了很多年,已经具备了自我生存的能力。
这次政治委员实行推选制度也是一大进步。推选仍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和自下而上的选举不同。但这个“上”并非是一个或者几个主要领导人。
或许在推选过程中,主要领导人继续有很大的发言权,但候选人必须符合一些客观的标准并且得到其他中央委员(包括候补中央委员)多数的认可。
中国这些年来的一个主要政治问题是高层缺少政治权威。领导层有很多很好的改革和政策动议,但往往是执行不力。主要一个原因就是中央决策缺少权威。
一些政策,不用说是缺少人民的基础,在党的高级干部中也缺少基础。而推选制度有利于新当选的政治局具有较为有效的政治权威。未来的领导层光有来自现存主要领导人的个人支持已经大大不够,而且必须得到中央委员会的集体支持。
无论是中央委员的差额选举还是政治局委员的推选,都是一种有限选举形式。但有限选举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过程的早期有其特殊的意义。
在民主政治中,尤其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早期或者不成熟的民主实践中,最令人恐惧的就是那些蛊惑人心的政治人物,他们往往具有非凡的能力去煽动人们最不理性的一面,在其本身的私利最大化的同时把人民引向本来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结局。
这在西方发生过,例如德国的希特勒。在亚非拉很多发展中的民主,这种情况到今天都还在发生。对中国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在民主化过程中,如何防止那些蛊惑人心的政治人物的崛起是一件重要政治任务。
人民既不要非民主的专制,也不要借民主手段实行变相的专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把有限民主视为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
只有公正,合法性才会提高
有限民主至少可以在政治精英之间发展出一些必不可少的民主规范和行为准则。实践多了,就会变成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有利于遏制蛊惑人心的政治人物的突然崛起。
第三个重要方面就是确立党内民主的社会基础。党本身必须是人民的一部分,因此党内民主必须在一定的程度上和社会民主结合起来考量。
在西方,各政党必须直接诉诸于选民。中共不实行西方那样的直接民主,并不是说就不用考量“选民”的利益了。近年来的实践可以概括为通过各种社会经济利益的“内部化”来诉诸于“选民”利益。
就是说,在“利益代表”政策的引导下,执政党主动接纳各种社会经济利益于党内。接纳不同的社会经济利益不仅仅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更有利于党发展出有意义的党内民主。
这次在党代表群体中,增加了“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就是这方面的最新发展。不同的社会经济利益可以通过中央委员的选举过程,反映在中央的政策议程上。
各种社会经济利益是否得到公平公正的反映,则是选举制度需要完善的问题,就是说,选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考量到如何能够公平公正地反映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需求。
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公平公正性,党内选举才会提高和强化学界所说的党的统治的政治合法性。
党内民主的思想和初步制度结构已经形成。从思想到制度表达,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则很难,因为每走一步,就牵涉到巨大的利益调整。
不管怎样,这些年的探索已经有了初步成果。尽管不尽人意,但一旦有了一定的制度基础,就可以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发展。并且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造就的巨大动力,中共必须这样走下去,这不仅是为了党本身的生存发展,而且也是为了政治的制度性稳定。
·作者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
作者:
很有思想的小猪
时间:
2007-10-31 21:48
7月多的时候我国内搞新闻的朋友告诉我,6月底在中央党校开了个会,党政军的要员都要参加了.
当时没在意.
前几天证实了,是有这么个会.400多人参加,会上有一份200多人的名单,每个人都要选,不在名单范围内的,还可以自己写出自己心理的人选.据说最终选举的结果和这份名单勾出的人选大体一致.
其实大家都在说,胡在争取党内民主,这点在常委,中央委员的构成上都有体现.尽管他的位置稳定了,但他也没有完全用青派的人,而是平衡了红派和其他各派的利益.目的是让党内势力均衡.
那所有人也都说,这种做法的意义是以后往下推行,省,市的领导人也采用这个做法.究竟能不能,又会产生多大作用,还是等着看吧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