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wiely 于 2007-8-16 14:03 发表
实在是没有黑白冲洗的经验,俺对于颜色的感觉就到PS为止了~
这种温度搅拌上的科学论据,还是要请虾博来解答,不过黑白似乎还是要更黑白一些才好看,灰度虽然保存了细节,不过不能突出所谓的黯淡中的光 ...
原帖由 loveorola 于 2007-8-16 17:39 发表
嗯,你说的没错.
现阶段主要是用乐凯来练练手.熟练一下冲洗的过程,已经自己冲了3卷了,每次都会从中得到些经验和教训.不过的确乐在其中...
等一切娴熟了,一定会针对某一种胶卷以及某一种药水坚持下去 ...
原帖由 wiely 于 2007-8-17 00:43 发表
复制底层,做一个高光层,把层的暗部加亮,然后把这个涂层改40%透明度。
底层加20的对比,然后用渐变灰度,把光比压低。
接下来就是用画笔一笔一笔的画蒙版,把需要突出的部分画亮,把需要遮盖的部分 ...
原帖由 wiely 于 2007-8-17 00:43 发表
复制底层,做一个高光层,把层的暗部加亮,然后把这个涂层改40%透明度。
底层加20的对比,然后用渐变灰度,把光比压低。
接下来就是用画笔一笔一笔的画蒙版,把需要突出的部分画亮,把需要遮盖的部分 ...
原帖由 wiely 于 2007-8-17 00:43 发表
复制底层,做一个高光层,把层的暗部加亮,然后把这个涂层改40%透明度。
底层加20的对比,然后用渐变灰度,把光比压低。
接下来就是用画笔一笔一笔的画蒙版,把需要突出的部分画亮,把需要遮盖的部分 ...
原帖由 loveorola 于 2007-8-17 17:27 发表
针对黑白照片,书里还有段话,我觉得说的不错,分享一下.
"亮调洁如玉(不死白),暗调浓如墨(有质感)"
还强调,亮调到中间调为主要层次,压缩次要的暗调层次.
亮调到中间调一般是画面的主题,是层次,质感的表现 ...
原帖由 wiely 于 2007-8-18 11:25 发表
哇,国内这摄影书里面的话,如果不配图,就这么说,真的让人感觉不透……"亮调洁如玉(不死白),暗调浓如墨(有质感)",你说这到底是什么颜色啊?
玉,还得是透亮的白玉,这要是没见过的,难道还要凭借想象不成……太抽象,典型的中国传统教材。
黑白的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要大手笔的把暗调的部分,压得更暗?我觉得,似乎把主题的部分搞大反差,其他的部分降低反差,主题自然突出,
整体的暗调层次,从测光点的选择上,就已经决定了一张照片的未来。
原帖由 wiely 于 2007-8-18 15:04 发表
洁白如玉,就跟中国菜的:盐适量……一个逻辑,多少算适量,反而不如国外菜谱直接告诉你盐5克,然后用天平去量5克盐易于操作。
大师画册就更难操作,因为很多人的照片从立意,取景,拍摄,曝光,暗房的基本功都不对,都是网络上看来的野路子,看画册,无异于东施效颦,还是要从数码入手,反复的拍摄实践,恐怕才能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暗房当然感觉更好,但是成本太高,见效慢,对于新手成长不利。
原帖由 loveorola 于 2007-8-18 17:34 发表
拍摄或调整照片仿佛不能和炒菜混为一谈,如果把黑白照片中"应该"具备的灰度全部"量化统一"的话,虽然技术上可以实现,但照片就会千篇一律,失去了风格,和特色.
印象里特别深的是近期一位摄影师,用大家看来严 ...
原帖由 elthy 于 2007-8-21 00:04 发表
翻拍:vesication: ,难怪我看的教程里有一章节讲翻拍技术的,nnd,我当时还不屑看呢,看来要去补补课了,我翻拍出来的东西变形,反光,根本不能看...
你还真勤奋,我惭愧,等我下周一门考试考好,好好得在暗房 ...
原帖由 elthy 于 2007-8-21 00:04 发表
翻拍:vesication: ,难怪我看的教程里有一章节讲翻拍技术的,nnd,我当时还不屑看呢,看来要去补补课了,我翻拍出来的东西变形,反光,根本不能看...
你还真勤奋,我惭愧,等我下周一门考试考好,好好得在暗房 ...
原帖由 schultzengel 于 2007-8-21 00:31 发表
觉得第3张拍成黑白效果不太稳妥,其实我觉得黑白有些时候是用来表达怀旧或者是比较陈旧的东西,而且过去没有彩色,所以一直沿用黑白来拍摄,你把光贤亮丽的汽车牌成黑白色,不知道是不是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呢。
...
原帖由 loveorola 于 2007-8-21 01:23 发表
有两点因素使我决定使用黑白胶卷.
一是相机因素,M6没有AE,所以当要捕捉画面的时候,有三点因素要考虑:对焦,光圈大小(景深),曝光.即使是使用超焦距,前2点因素可以事先设置好,但还是要考虑曝光的.黑白胶卷 ...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