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银行之恶 [打印本页]

作者: 五湖散人    时间: 2007-4-26 12:10     标题: 银行之恶

 在中国上银行办理业务,跟上医院看病一样,得忍受排长龙的无奈。没办法,生活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里,只能认命,除非你有“关系”,或有最少人民币20万元以上的存款。着急、生气都没用,即使气死了,放你在13亿人口当中,对握有权力的人士而言,只有蚂蚁那般大。

  如果是退休人士或家庭主妇,可以结伴上银行,一边聊天,一边等候,还不感觉到时间的速度像蚂蚁的脚步;如果是一个人,一份报纸、一本小说,都是必备“降火气”的精神粮食。如果忘了带又买不到报纸,干脆就观察人生百态:有人终于放弃等待,有人开始不耐烦而埋怨起来,有人不满地跟银行职员理论起来....。

  如果银行服务柜台全开,因顾客实在太多而应接不暇,相信人们对排长龙等候还能接受。但经常让人不解的是:三个柜台只有一个开放,或者是一个属于理财金账户(专门服务20万以上存款的客户),一个属于对公业务,一个办理综合业务;即使前两个柜台没有客户要忙,柜台职员也不会主动协助消化人龙,而是闲看另一柜台的同事像小媳妇那样忙碌。

  有人计算过,曾排上70分钟才轮到自己,这一点也不夸张,苦等两小时的都有。有些支行设有叫号看板,拿了号码看人多,知道前面还有多少人排队,还可以到附近喝杯咖啡或先办其他事,否则就只能一路站到底。年轻力壮的还挺得住,可怜六、七十岁的老人家要受累,连厕所也不敢上。

  记得有一次邻近元旦,一家中资银行支行无视长长的人龙,只开放一个柜台服务。一名老婆婆实在按捺不住,索性就走到对公业务柜台叫骂:“中国还有没有人在管了?!这么多人排队排那么久,怎么就没人管一管?”

  即使是在同一座城市、同属一家中资银行体制的支行,手续费、服务项目都不统一。如果不事先问清楚,排了许久轮到自己时才知道不能缴费,或者兑换外币必须自己复印身份证,任谁都会火冒三丈。

  从本周一开始,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及花旗银行成为首批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国记者纷纷扮起“客户”前去体验。在排队时间长短、职员服务态度、同城或异地汇款等方面,外资银行就像是照妖镜,凸显出中资银行的不足。

  不过,外资银行受限于在大陆的支行网点规模太小,连花旗银行中国董事长施瑞德也承认:“不设存款门槛是不现实的。”像花旗银行的睿智理财服务要求客户每天最低余额在人民币8万元以上,就可免交每月将收取人民币100元的管理费。汇丰银行的一般个人账户也要求客户每天最低余额在人民币10万元以上,才可免去每月150元的管理费。

  尽管外资银行目前的人民币业务重心在争取中高端客户,尚未能全面威胁到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等部门,日前率领工商、农业、中国、建设、交通五大国有银行的个人业务负责人,与60家中国媒体记者就银行服务问题进行沟通。中银行业协会建议中资银行取消银行卡跨行查询费用,也显示出外资银行所带来的竞争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对中国的银行改革任重道远。中资银行不能只顾人民币,而不顾人民。

《联合早报》
作者: 宾尼    时间: 2007-4-26 13:12

:astonishment: 这也太失实了吧。。。?把中资银行写成什么样子了!不用这么贬低中资银行,替外资赚吆呵吧。。。
作者: 五湖散人    时间: 2007-4-26 13:23

的确是事实,目前在京沪的市区里面去银行办事情,那可真是一种折磨。
作者: 宾尼    时间: 2007-4-26 13:55

京沪是中国的全部吗?
作者: 五湖散人    时间: 2007-4-26 13:58

你也不能说京沪不是中国是不是?
作者: 宾尼    时间: 2007-4-26 14:10

我从来没说京沪不是中国的
但是你也不能说中国的全部就是京沪
不知道又是什么人炮制出来的
作者: 宾尼    时间: 2007-4-26 14:16

作者原来是个驻广州的特派通讯员,不是什么研究中资银行的"专家"啊!
作者: 五湖散人    时间: 2007-4-26 14:24

最近国内批评银行服务的报道很多,建议你去参考一下,
如果因为经济不发达地区还没有出现排长队的问题就否认“中国银行业”出现了问题,我实在是不能认同这种思路的。
作者: 宾尼    时间: 2007-4-26 14:43

原帖由 五湖散人 于 2007-4-26 15:24 发表
最近国内批评银行服务的报道很多,建议你去参考一下,
如果因为经济不发达地区还没有出现排长队的问题就否认“中国银行业”出现了问题,我实在是不能认同这种思路的。

没人否认中国银行业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也一直都在改善。不过中国的银行真的就是一无是处吗?只是不认同这文章而已。

可能我家乡的经济真的太落后了,从小就没见过排长队,某些特殊情况除外。那种只有三个窗口的小储蓄所好像没有专门设两个窗口接带大客户业务和什么公业务。至于大一点的支行,大客户业务专门接待,不占用普通窗口。普通窗口也不用排队,进门打个号,你要是想等上一个两个小时也挺困难。。。
作者: feelingspace    时间: 2007-4-26 16:45

中国的银行人是多,不过德国银行也没好到哪里去。我在德国银行等的时间不比在国内少
作者: 笨猫    时间: 2007-4-26 18:37

记得以前读过老舍的一篇文章就是讲银行排队的。名字忘了。
看来改革开放30年以后的今天跟建国初期没什么区别。
作者: 小看看    时间: 2007-4-26 21:08

不会吧,我体会的是,银行服务蛮好的。慢是因为人多,银行永远不可能像流水线那么快,
错了算谁的啊。再说了,顾客的素质也决定了办理手续的时间。我常看到银行职员给顾客解释某些程序,往往花好多时间。

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尤其是一些所谓白领,都刁钻刻薄的不得了,根本不拿
服务行业的当人看,在银行吵架的也大有人在,这速度怎么可能快啊。
作者: 999皮炎平    时间: 2007-4-26 21:19

原帖由 五湖散人 于 2007-4-26 14:23 发表
的确是事实,目前在京沪的市区里面去银行办事情,那可真是一种折磨。

我也在北京的银行里办过不止一次事,也没说要等很长时间,当然比我家乡银行等的时间长是肯定的,毕竟北京人口密度也大,经济也发达,但是没有那么夸张。偶尔会等2小时我相信,不过不会次次都要等2小时吧。

写文章的人本身就在拿个别事例说事,毕竟记者也要混饭啊~~~!
作者: ghmail2    时间: 2007-4-26 21:29

这个版主有问题 最好撤了   我怎么就没等过呢?  原来你也是转的
作者: 五湖散人    时间: 2007-4-26 22:03

原帖由 ghmail2 于 2007-4-26 22:29 发表
这个版主有问题 最好撤了   我怎么就没等过呢?  原来你也是转的

你的运气也许比较好,
去年秋天我回国,在上海的银行排队等惨了,去排号码经常前面是50个人以上,干脆先去办点别的事情吧,回来往往自己的号码又过了。真气死人了。
还有你的语言表达最好能清楚准确一些,不然我们会彼此怀疑对方有问题。
作者: coogle    时间: 2007-4-27 06:53

我在Dresden 银行开Sparbuch,给我定的Termin是二天以后。
作者: mimi429    时间: 2007-4-27 10:11

原帖由 coogle 于 2007-4-27 07:53 发表
我在Dresden 银行开Sparbuch,给我定的Termin是二天以后。

这个正常啊,开sparbuch肯定是要约termin办的啊,不可能你说我当天有空你就当天给我办的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