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新闻] 中产阶级的情趣教练 [打印本页]

作者: 日月光    时间: 2007-4-13 09:14     标题: 中产阶级的情趣教练

赶上政治正确的好时代,我们多少受过一点文化相对主义的规训;可标准再怎么灵活浮动,听见有人把孔子的学说讲出二人转的味道,还是吓了我一跳。抛开那些白字和望文生义之处不提,我仍然觉得把蔡志忠的小人书制作成动画片,效果或许更好5 X! O6 ^9 D' X) H
0 r( V$ z4 y& h) E+ o5 Z
  当初我和作家李冯是邻居。回想起来,还是他教会我用“视窗”系统。一次他过来串门,带给我一本过期不算太久的《纽约人》。这在当时算是稀罕物。那时朋友之间还有通财之义,不像今天,动辄冒充荷兰人。那期杂志有厄普代克的书评,里面谈到阿兰德博东的小说《爱情随笔》。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年轻的瑞士籍英国作家。
5 G6 D1 O& @! x! Y6 j# x+ e! ~: r5 T# y  r- x
  那本书后来我从图书馆借过,属于夹叙夹议的一路:建筑师“我”搭机从巴黎回伦敦,航线虽短,但浪漫指数颇高,于是对邻座的姑娘,一个平面设计师,渐生情愫。接着是一段罗曼史,伴随一系列花式纷繁的欲望研究,直到所有激情被分析得精光。其间也有戏剧性场面:为情所苦的“我”曾自杀未遂,吞服过量VC,口吐白沫。尾声是巴黎到伦敦旅程的再现,布局好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
8 ~2 C0 Q6 V8 m( t1 Q# [" ?5 O! ~9 m' N6 f. K
  这本现代“双城记”有性感的人物(年轻专业人员),也有性感的背景(西方大都市),非常适合译成汉语,摆在三联书店的橱窗里。通俗文学中的情人都被娇惯坏了,一上新加坡到香港的飞机,顿时羞涩木讷起来。" o: g: \, s+ j; B$ j" }

. V$ o  _- s4 ~  W; M  德博东是某类流行作家的典型,作风专业,产品质地优良(高等《心灵鸡汤》),拒绝敌意和谴责,见识较之常人略高尺许或更多,如同现代公众的“风雅判官”(罗马诗人彼德罗尼乌斯,以风仪辞令获此称号)。这里没有昆德拉那种似是而非的形而上学,也没有村上春树那种力不从心的情调渴望。作者审视人情世故的眼光更像记者、律师甚至会计师,而不是诗人和心理学家;在他背后是一种以人算揣度天算的文化,好像命运的方程,可以用经济人式的算计求得解数。这类作者满足了我们不少消遣的需要——并非所有阅读都为探求真知,就像并非所有写作都出于名垂青史的野心。2 E$ b: G. ~- U) T  t" Y
8 T/ i4 L% O% H2 m& u9 l
  后来我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做版权引进,偶然在书展上看到德博东的《普鲁斯特怎样改变你的人生》。这是一本赤裸裸的自助读物,普鲁斯特一家被改写成励志榜样。老爸白手起家悬壶济世,最后功成名就,册封荣誉军团骑士;儿子马塞尔则像鲁迅那样,决心用笔改良社会的心灵健康。而巨著《追忆往昔》,则被归纳为治愈心理伤痛的九步疗程。彼时鄙人高瞻远瞩,预言一个小资文化市场正在中国大地(起码是大城市)形成,而德博东的“懒汉版普鲁斯特”,简直就是为此量身定做。于是向老板上报书目。可我们老板投身书业之前的资历,更多是在成衣销售领域,所以只知道余秋雨,没听说过普鲁斯特,结果误了商机。: U& T( W8 F" O0 E5 M

+ b" r: h' i2 X  这里没有褒贬余先生的意思,虽然我不会成为他的读者。他的走红由市场供求所决定。既然我们的写作圈拿不出一个余光中,购书者自然转投余秋雨。
+ t# m- i3 I6 X7 E* {9 Y* t, o* m  U+ ~/ F0 v% F7 ^, |4 }
  电视上有位口音很重的女士讲解典籍,神态举止类似某些民间艺人。赶上政治正确的好时代,我们多少受过一点文化相对主义的规训;可标准再怎么灵活浮动,听见有人把孔子的学说讲出二人转的味道,还是吓了我一跳。抛开那些白字和望文生义之处不提,我仍然觉得把蔡志忠的小人书制作成动画片,效果或许更好。对于孔子的形象,我们这些门外汉还是有些特殊的想象和期待,就算文化势利眼吧。纽约的布鲁克林有座庵堂,洋尼姑们总在佛像前供奉可口可乐,每次经过,总有古怪的感觉,虽说我也知道四大皆空的道理。. J' |7 e1 F; W0 I' |. M
% W' a2 c0 I9 \
  回到德博东。就像很多成功人士,他也从事多种经营,包括电视制作。英国广播公司四频道播过他的《哲学的慰藉》,从古典希腊到尼采,一共六讲,很受欢迎。节目的标题借自贝迪乌斯的狱中遗作。这个中世纪哲人原为东哥特王国重臣,后被诬私通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图谋不轨,以叛逆论罪。他在狱中想象和哲学女王对话,形诸笔墨,以化解赴死前的恐惧。后者问他:尔等凡夫俗子,何以一再奢求外在的幸福?幸福内在于你的身心。3 J! G' C; _- \

7 \  w! e$ b! A& r3 A& T  这个电视片,我只看完苏格拉底那部分(伊壁鸠鲁看过一半),作为普及型节目,内容很少越出老生常谈的范围,但有个片断很有意思:主持人德博东在雅典闹市拦下各色路人,用不同语言追问他们对于正义有何见解,活像“雅典牛虻”再世,除了眉目太过清秀。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人物,一个在雅典这个聪明人最多的城邦里最聪明的人,却没有聪明成一个犬儒。
  t7 f6 w" v6 u  T- Z  y- s

+ b$ w& A* ]8 a8 g/ h[ 本帖最后由 日月光 于 2007-4-13 10:16 编辑 ]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