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就一项创造发明申请专利的话,就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护该项发明,并能够独享它的使用权。但是,发明人在递交专利申请时,必须列出该项技术的所有细节,以为进一步创新提供基础条件。这其实是一个进步,但却让欧洲的发明家们不堪重负。在欧洲,申请一项专利的平均费用是两万欧元,而且还不是全欧有效的。因为目前欧洲还没有一个统一专利。本周三(4月4日),欧盟的相关专员再次尝试改变这一局面。 % g, ?! p: C T s5 a
! \3 y+ C1 i/ v4 P. L约尔根-图曼不仅是德国工业联合会的主席,也是一个企业家。他拥有一个康采恩集团,而威斯特法利亚公司是该集团中的一员。该公司新近完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一种更为柔软但同时密封性更好的金属管,可以用于制造载重卡车排气管。该公司为这种金属管申请了专利。图曼为此可真是花了好大一笔钱,“我能对您说,如果您希望在超过50个国家申请专利的话,这笔费用很快就会达到几十万欧元。我们在这儿谈的可是真金白银。” 9 y/ v% {) U- R! q% L" n; A ) v) C, Q1 `8 _/ C+ M$ P在欧洲申请专利的费用是美国的11倍,是日本的13倍。而在这些费用里,有些纯属官僚主义障碍。尽管在慕尼黑有欧洲专利局,但它并不是欧盟的官方机构,也不能发放欧洲范围内通用的专利许可。因此每年上交的大约20万项专利申请都必须单个注明,该项发明需要在哪些国家受到保护。必须在每个相应国家都聘请一名专利律师,当然还有翻译。官方语言是德语,英语和法语,另外加上申请专利所在国的语言。企业家图曼认为这根本毫无必要,“语言看起来是一个肯定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面临全球挑战的时代,专利申请方面上复杂的翻译工作将使我们一败涂地。伦敦语言公约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减轻这些工作。这将大大降低费用。” 9 O! Z. F+ V/ k& j8 m0 E, F' d4 Q" J7 G
迄今为止有十个欧洲国家签署了伦敦语言公约,根据这份文件,只需要翻译专利名称,而无需对专利的描述和声明进行翻译。这样可以减少三分之二的翻译费用。但是法国,西班牙,还有葡萄牙和意大利都不愿意签署这份协议,而这对于建立欧洲统一专利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自从1975年欧洲专利局建立以来,在这一问题上就一直争论不休。德国司法部长齐普里斯很清楚这一点,因此她也认为在这一领域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我们欧洲的专利申请系统虽然有待改进,但还是正常运转的。我们在很多国家拥有高度的管辖权,与各专利局也合作密切。我们必须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努力,建立一个欧洲统一的专利系统。只有做到这一点,欧洲才能长久保持经济竞争力。”2 n. V, t6 m- w8 r8 @5 |8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