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 海外生活:中年危机 [打印本页]

作者: 新年大家一起疯    时间: 2007-3-24 18:27     标题: 转 海外生活:中年危机

当你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不知何时多起来的皱纹,微秃的前额,掩不住的白发,日益增多小腹上的赘肉,消失不见的腰身曲线,还有每天都有的那种力不从心,心不从愿的感觉,这时的你,喜乐早已离你远去。你仿佛走在一个漆黑不见底的通道里,不知何时才能见到光亮?人生的路啊,走到这里,怎么变得如此沉重?走过的路成了不堪回首,未走的路有点儿胆颤心惊。这时候的你,是否意识到也许你正经历你人生的一个低谷-中年危机?!

记得老公四十岁生日的那天,我曾邀请亲朋好友为他开了一个惊喜派对。在我看来,老公正是男人四十一枝花的年龄:成熟稳健,事业成形,儿女称心,父母健在,夫妻恩爱,还有什么可忧愁?理所当然的要庆祝一番。他下班回家推开家门,一屋子的朋友和家人迎接他,“生日快乐”此起彼伏,却猛然见他手指上包裹着白色的纱布透着的殷红,一问之下才知道他的同事请他中午出外用餐庆生,他竟不小心被汽车门压了手指去了急诊。冥冥之中上帝的警示,那时的我们并没有往心上去。那个生日派对, 大家尽兴。倒是记得他几次提起他同事对他说的话- 人到中年,该好好省视一下自己的人生了。

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真的开始一点点地检查他的人生,不再庆幸他所拥有的,全神关注的寻找他自认为缺少的,试着补偿自己,“完美”自己的人生,开始了他的中年危机。他开始抱怨美国生活的单调和枯燥,两点一线(家到公司)的日常生活确是不如他常提及的他以前国内的大学同学,今天的大款们在国内的那种前呼后拥被别人羡慕,也不及国内的男人们过的那种下了班可以饮酒喝茶,唱卡拉欧开来的多姿多彩。这点我还可以苟同。渐渐的,他开始以羡慕的口吻提及他在国内的好朋友,大多结婚离婚好几次,而他十几年只对着我这么一个女人。。。。我还半开玩笑的对他说:“怎么?觉得亏了?我还亏了呢。亚洲女人在美国可吃香着呢!”看着他的脸晴转多云,我适时的打住,心里还嘀咕着:“不就一句玩笑话吗,干吗那么当真?”

慢慢的,十多年从没换过工作的他开始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失去兴趣,也许省视下来觉得不过是一个高级打工仔,美其名为“科学家”,实际上无所建树。于是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以前那个事事满足的人,变得诸多不满,先是不满上司的专横,接着不满公司的规章。。。。。。最终以从研究开发部转至安全检验部告一段落。我倒是安慰他,这样不仅乐得轻松,而且可能更适合他的个性。

每年的例行检查身体,这年他惊见血糖和三油甘脂超了点标,除了大叹岁月无情催人老之外,接着就是“全民皆兵”- 戒糖,戒盐,戒脂肪。还报名参加了健身俱乐部。每天吃完晚饭,就跑去那里捣鼓一身汗。以往那个不爱运动的懒骨头,竟然成了健身俱乐部的老鼠。如果中年危机只是这样,我倒乐见其成。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开始唠唠叨叨地说要拥有一部宝时捷跑车,并一再强调美国男人在这个年龄大多有这种想法。再不开这种车,年纪大了,就不太相称了。我看着他理所当然的讲话,感觉面前的这个中年男人是如此的陌生。且不提他的越野吉普车是刚刚卖的,我的凌志也不过只四,五年的车龄。我们收入是不算低,但还不富裕到可以随便卖部豪华型的跑车,放在那儿只为偶尔玩玩的地步。况且,两个孩子还小,双方的老人还健在,怎么不多想想他们的需要,而只顾自己的一个爱好的满足?我开始责备他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说多了慢慢就成了鼠目寸光、胸无大志。。。。。。话是越说越不投机,也是越说越难听。

直到他回了趟国,回来后整个儿变了个人。话少了,但一说就引发“战争”。以前的好莱坞大片谜,开始看起了以往不屑一顾得长篇中国连续剧。我常深夜两三点醒来,发现身边的人不知去向。下楼一看,却见他全神贯注的坐在电脑前,一见我急忙关上电脑,还会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加一句:“我在看新闻。” 以前那个体贴的男人彻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漠不关心,常常处于一种梦游状态下的“梦中人”。常常是车开出去不知往右或是往左传,要我提醒才大梦初醒。任何家庭活动,都提不起他的兴趣,他唯一的喜乐仿佛只要坐在电脑前才能显现。直到一次大的争执中,冲口而出的话让我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老公在那一趟国内之行中,结识了一个她,回来后两人开始了现在流行的网恋。至此,老公的中年危机发展到了最高潮。我不竟想起他四十岁生日那天手指受伤之事,忽然的有所体悟:中年危机正如他受伤的手指,虽伤不及身体,却痛彻心肺!

经此,我的中年危机也随着提前来临。其实,枕边人的变化是不难察觉的,只是心里一直抵触着这种感觉,常常对自己说不可能,那么爱我的一个男人,怎么会移情别恋呢?但是,第六感却常常发出警示。于是从不去美容院的我,定期地去做脸,修眉,瘦身。自己都说不清怎么会一下子,对自己脸上的每一细小的皱纹那么难以忍受。想到那快将而至的四十岁,就心惊肉跳,有种世界末日的感觉。与朋友谈话,谈着谈着,就会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收起常穿的衣裤套装,买了好些轻盈飘逸的裙装,忽然很讨厌自己那一贯的女强人的嘴脸,很想在下一分钟,让自己变成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于是,留起了长发,穿上了裙子,换上了细高跟皮鞋,甚至退掉了一份六位数收入的工作的俜雇,只为了那一个做做小女人,不要再让男人觉得咄咄逼人的心态。然而,高高低低的荷尔蒙,主导者起起伏伏的情绪,不平的心态左右着出口伤人的话语。等到得知老公感情出轨,对象是一个比自己年纪还大的从偏远山区里出来的女人,脸上仿佛被掴了一掌,但并没清醒。心中的怨气和屈辱,让我处于一种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情绪紧绷,一触即发的边缘。去见心理和婚姻谘询辅导,美国的心理专家在一个钟头的谘询中,几乎没说什么话,他的目的是鼓励我敞开心门,释放心中的怨恨。在结束的前一分钟,他劝告我: “接受事实,忘记伤害,试着让自己快乐起来。” 于是乎,每天下班都结伴与同事一起去“快乐时光”喝几杯,周末陪着孩子们去爬山,或是去看电影。然而,快乐仍然离我很远,心中的伤痛仍然让我怨恨满怀。再一次去见婚姻谘询心理专家,这次他的话语更加简短:“不能原谅(他),就离开他。” 我虽然惊讶美国人不同于国人那种劝合不劝分的思维方式,但这种直接了当地劝分手,犹如另一掌掴,让我沉思,也让我清醒。也许是我反常的沉默让老公感到事态的严重,他查觉到这个精心建立的家的摇摇欲坠,他开始反复地说他从来没想过这个家的解体。。。。。。

夜半被一边身体的麻木弄醒,发现自己的一只胳臂被他紧紧地攥在他怀里,动弹不得。看着面前这张睡梦中仍紧皱着眉头担忧的脸,忽然觉得这个人到中年的男人,竟然象个年少的孩子。就像一个趁大人不注意本想偷跑出去玩一圈的孩子,刚跑出门就被大人一把抓住,那种担惊受怕的孩子气,让我心里涌起一种温柔。在那一刻,忽然发现,彼此的爱还未走远。也在那一刻,猛然醒悟,整个事情的结症。

我们开始检讨各自的迷失和过失,一起去见心理谘询。明白人到中年,男女间心理的变化。原来年少时,各自欣赏的优点到了此刻,会变成相互间情感的缺陷。以前,我爱他的体贴稳重,到了中年,成了平庸和胸无大志;他爱我的聪明能干,中年后,却成了咄咄逼人的代名词。中年夫妻,经过多年的共同生活,当初爱的激情已随着岁月的流逝,日渐消沉;各自的缺点已完全浮出,让人一目了然。此时再加上子女教育的劳心,事业的瓶颈,社会风气的影响,美国人嘴里的“Peer Pressure”,身体里荷尔蒙急剧地变化,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产生冲突和矛盾是再所难免的。当不快发生时,男女之间处理矛盾的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其实才是使这种冲突进一步激化或趋缓的主要原因。

男女间最大的不同在于:男人总选择忘却来对待使自己心烦的事。吵架时,男人听到女人的尖嗓门就想夺门而逃,外面逛一圈,或上网做会儿网虫,他就心情舒畅许多。就象孩童在哭闹时往往越哄越闹,但只要稍稍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让他看会儿电视,或是玩一下他的玩具,他的哭闹就会停止。而女人却是个需要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人,心里的委屈和烦恼,她需要说出来,她需要男人的聆听和理解。可往往话说了一半,男人的身影已远,她一口气堵在心里,不禁感慨:茫茫世界,知音难觅。以前那个她说什么都听得津津有味的男人已消失的踪影难觅。等那外面逛了一圈,心情刚刚恢复一点的男人踏进家门,迎面而来的可能是女人的另一番报怨。男人简直要发疯,不明白这女人怎么这么没完没了。以前那个天真烂漫的女孩怎么会变成如此难以理喻,难以取悦的唠叨的妇人?是什么让她如此地烦人?是什么让她能把十几,二十年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一再得提起?他不明白正是他的刻意的回避,无意的冷漠以对,使得女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数说着她的委屈。双方的不理解变成了心底深处各自的遗憾和怨恨,结果是导致许多中年夫妻口角连连、冷漠以对,如果此时正好有第三者出现,很容易便可以趁虚而入。

每个人都需要被别人理解和欣赏,女人喜欢被自己的男人捧在手心里的感觉;男人更乐意被自己的女人当做一棵大树来依靠。然而,产生冲突时,男人的不耐烦和不愿做聆听者,常常让女人解读成爱已消失,因为她感受不到她所期望的男人的呵护和关心;而接踵而至女人对男人的失望和批评,也往往使男人理解成浓情不再,因为他需要的是女人的赞赏与丛拜。

一旦明白彼此,凭借着曾经拥有的真情和多年的共同生活经历,加一点宽容和自省,再一次的相爱并非难事。今天的我已经可以很自然也很诚心的称赞老公为这个家做的每一件哪怕很小的事,即便是一个努力。在他叮叮咚咚敲了一下午,修好了被风雨吹坏的后院的木栏时,我会即时的送上我的感谢,告诉他家里的男主人是多么重要。换了以前的我,可能会耸耸肩:“找个工人来,半个钟头就搞定了。” 现在的他也可以在我情绪低落时,给我一个拥抱;或是在我们意见不一时,耐心地聆听我的想法,在我感性的述说后,加入他理性的分析,进而达到双方一致或至少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我们对爱有了全然不同以往的认识。年少时自以为很懂爱,浅一点说:爱是男女相遇时眼里的火花。深一点说:爱是心灵地撞击。今天,唯有以下爱的诠释,才能完全透彻的表达人类的爱,包括父母子女的爱,兄弟姐妹的爱,包括情人夫妻的爱,也包括所有人与人之间的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凭着对爱崭新的理解,刚过四十岁的我,如今已没了危机感,而是满心的喜乐与平安。我们夫妇俩对“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有了更深的体会和信心。 在以感恩的心度过每一天平凡的生活中,一点点地享受“慢慢地陪你变老”的浪漫人生。
作者: 新年大家一起疯    时间: 2007-3-24 18:28     标题: 无以报恩,漂泊海外永远的痛

在疏于亲情的北美,除了与妻、女儿这个三人小家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偶尔与朋友的小酌聚谈之外,就是隔着大洋,与国内亲友的长途通话,沟通、维系着血脉亲情。拜赐北美通讯费用的低廉,越洋长途甚至低于国内本地通话的费用,只要情况与时间允许,通话总会很长,很长。每个星期同母亲通一次电话。通常不会短于一小时。听母亲讲自己的事,家里的事,亲友的事,家乡的事。退休金又增加了;医保的报销方式改变了;姨妈的小儿子结婚了;隔壁的唐妈妈去世了;老年人去公园免费了;我儿时的伙伴下岗了...。熟悉的人们来来去去,生生死死;熟悉的城市日新月异,面目全非。听起来亲切、温暖,还有伤感和惆怅。母亲并不抱怨我和弟弟都远离故乡,一个在加拿大,一个在美国。她也曾来加住过一年半,并不习惯和喜欢这里,又返回了国内。她说我当然希望你们能在身边,但是你们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只要你们好,儿媳们和孙子孙女好,我也就好了。话虽这么说,为人之子,难道我就感受不到母亲的无奈和孤独?
每个母亲都是伟大的。养育子女这个人类最平凡的工作,也是最艰辛的工作。往往是我们自己养育子女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我此生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没有机会报答父爱。那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我正上大学,在暑假从外地学校返家度假的途中,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噩耗。父亲有糖尿病,但那并不是一个足以致人死命的病啊!由于十分少见的原因引起消化道大出血,导致父亲突然去世。想不到离家时火车站月台上的挥手一别,竟是永诀!我好后悔没有订早一天的返家车票,能与父亲见最后一面。父亲给我的最后一封信中,谈及他身体尚好,精神愉快,正常工作。并附他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勉励我们兄弟学业有成。父亲是一个正直和传统的知识分子,虽是工科出身,却十分喜爱旧体诗词,我至今仍非常清晰地记得幼时坐在父亲腿上听他教我词牌和韵律的情形。然而再见面时,已是天人永隔。在与父亲遗体告别时,我默默发誓,此生要孝敬母亲,报答挚爱我们的父母。
父亲去世后,母亲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供养我们兄弟完成了大学学业。父亲的工资当时还算高的,但因我们兄弟均已“成人”,所以没有任何抚恤费,只是一次性补助发给六个月工资了断。母亲是名普通干部,工资七十六元(那时普通工人工资仅五十元左右),好在当时实行的是免费教育,若在今天,要供我们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能想象和体会母亲当时的艰辛。我当时的生活费是每月二十五元,周围的同学也多是如此,每月四五十元的,就是很好的家庭的了。我当时最渴望的“奢侈品”是一台电子计算器,但即便是最便宜的也要一百二十多元,是母亲1.5个月的工资,我不忍心。我还是用计算尺(77级的同学应该还记得那是什么东西吧)。考试的时候就去设法借一个计算器。碰到期末大考,全校学生都要考试,作为外地学生也没其他门路去借,只好拉计算尺。记得有次考试,公式推出来很复杂,计算尺没法算出结果来,我把算式列好,常量、变量代入,注明“因无计算器,无法得出最后数字”然后交卷。那次考试得了87分,也不知该题是否得分。母亲省吃俭用,每月按时寄来汇款单,逢年过节时,还多寄一些。那时我每年只回家一次,母亲总是做我最爱吃的菜,心满意足的看我吃饱。
毕业返家之时,家里已迁了新居,一幢崭新的单元楼。远远的看见那幢楼的灯火,不知道哪一个窗口是自己的家。返乡的游子,虽然不认识自家的窗口,但知道,那窗内,那灯下,是等待自己的母亲。母亲已添了不少白发。母亲怎会不老呢?当她的丈夫已经离开她数年,当她要供养她的孩子们上学,当她要一周工作六天,当她要操持家务。母亲当时笑意盈盈。她的儿子毕业了,她的儿子回家了,她搬了新家。她当然高兴。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那幢不知哪个窗口是自己家的单元楼的灯火,那是家的灯火,灯火下是母亲。
毕业工作后第一次领工资,一下子领到了两个月的(第一个月工资表没造好),大概有一百几十块钱,倾其所有买了一块进口女式手表,作为第一次孝敬母亲的礼物,换下了母亲手上那块戴了二十余年的上海表。母亲是喜欢的,因为新,因为比较漂亮,其实,因为是儿子的心意。父母不会在意子女的礼物贵重与否,不会在意子女的钱多钱少。父母在意的,是子女的心意。
结婚以后,我们同母亲一起生活了七年。那时母亲已经退休,家里添了孙辈,又有个能干的小保姆玉香,三代同堂,热热闹闹。国内经济蒸蒸日上,我和妻在事业上也略有所成,母亲身体尚好。回想起来,那可能是自父亲走后母亲不多的快乐时光。
出国之后,每次回去,看到母亲日渐衰老,深感无能为力。“人定胜天”,只是幻想。最近一次回国,我坚持要陪母亲出去旅游散心,结果我们去了海南岛。母亲原不想去,但我坚持。我心中担心下一次回国时,母亲哪儿也去不了了。十二月的海南,不冷不热,那是一个轻松、温馨的旅程。虽然所有的景点我都去过,但这次我不是为旅游观景而来,只是想和母亲一起度过一段闲适的时光。母亲走得动,我们就看看景点;母亲走不动,我们就坐在海边看海。晚上,躺在宾馆的床上,同母亲聊那些悠悠的往事,十分温馨。已经多少年了,没跟母亲同睡一个房间。最后一次,应是大三的时候。那年我在学校生病住院,母亲心急如焚,然而相距几千里,也无可奈何。几天以后,母亲争取到单位公差的机会,赶来上海看我。那时我已出院,但还需治疗。母亲办完公事,就陪我看病,为了方便,就住在我们学校条件简陋的招待所里。那时正是寒假期间,诺大一栋招待所楼里,几乎就只有我们母子二人。在上海二月的寒夜里,没有暖气,没有电视,拥着毛毯,我听母亲讲她的学生时代,讲她与父亲的既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是自由恋爱的往事。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母亲老了,成了医院的常客。我们却漂泊着,在地球的另一端。“父母在,不远游”,“子欲孝而亲不在”,这些古老的道理我们不会理解,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当我们血气方刚的时候。如果时光能够倒转,我还会选择出国吗?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因为对未知的事物,我们充满好奇;对陌生的世界,我们充满向往。因为母亲不会阻拦。而对父母,我们永远缺乏足够的报答。
现在每次踏出国门的时候,我会从安检口内的玻璃向外张望,以记住母亲衰老的身影。我从理智上知道,母亲有一天会离开我们。我唯恐机场一别会成永诀,因为我离家上学的车站月台,竟是与父亲的永别之地。如
果有来世,让我再做你们的儿子,我的父亲母亲!
谨以此文,遥祝病中的母亲康复,平安。
作者: sunrisesunset    时间: 2007-3-24 19:35     标题: 回复 #2 新年大家一起疯 的帖子


作者: sunrisesunset    时间: 2007-3-24 20:40     标题: 回复 #1 新年大家一起疯 的帖子

发觉 a jia xi 忧患意识非常非常的严重...
作者: ljif    时间: 2007-3-25 00:43

主席好象还不能算大叔啊.哈哈
作者: 紫夜    时间: 2007-3-26 11:59

30岁的人60岁的心脏,
20岁的人40岁的抬头纹~
作者: sunrisesunset    时间: 2007-3-26 17:54

原帖由 ljif 于 2007-3-25 01:43 发表
主席好象还不能算大叔啊.哈哈

韩剧里的a jia xi其实都很年轻啊,不理解为什么别人老叫他们大叔,觉得挺搞笑的。没事开开玩笑轻松一下啦,大家不要太较真哈
作者: zz123456789    时间: 2007-3-26 18:01

晕了,这么长。。。。。。。。。。慢慢看哦
作者: beloved_www    时间: 2007-3-26 21:39

别提中年了。我每年回去看见爸妈一点点老去。一点念完了还要留在这的心思都没有了。赶紧念完书回去孝顺父母
作者: sunrisesunset    时间: 2007-3-27 16:40


作者: ljif    时间: 2007-3-28 00:24

原帖由 sunrisesunset 于 2007-3-26 18:54 发表

韩剧里的a jia xi其实都很年轻啊,不理解为什么别人老叫他们大叔,觉得挺搞笑的。没事开开玩笑轻松一下啦,大家不要太较真哈




这个偶也知道,有阶段居然一直被人称 a jia xi,搞的蛮郁闷,后来网上查下,好象被称为大叔的都是帅GG,呵呵没想到偶也居然是帅GG哦.不过还是不喜欢被叫大叔,最后强烈抗议生效,呵呵,结果改回叫OBBA了!晕!最近是不是韩剧很火啊,天那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