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徕卡的荣耀:LEICA M 型相机全系列介绍 [打印本页]

作者: 大米    时间: 2007-2-27 01:41     标题: 徕卡的荣耀:LEICA M 型相机全系列介绍

徕卡在1954年推出了一款划时代的135相机。没错,它就是徕卡 M3。自M3后,M2,M4,M4-2,M4-P,M6,M6 TTL,几乎都是依循1954年时的基本理念而演进的,M3也奠定了徕卡在连动测距相机的地位。最近几年有不少的日本厂家想要跨足这一个领域,但是不可否认的,徕卡M系的相机依然是徕卡迷的最爱,尽管如CONTAX、COSINA、KONICA等都推出新连动测距相机,徕卡所树立的标准仍然是其它的厂家所要学习的。本文特别针对徕卡M型相机作一简单的介绍,希望有更多人能够藉由本文一探徕卡神秘面纱底下的真貌。
Leica M3
徕卡M3,可以说是新一代的巴纳克(Barnack)相机 。虽然它已超脱了徕卡螺牙相机的范畴,然而精神上却是一脉相传的。它在摄影人手中一样是最容易创作影像不可或缺的摄影工具,我们可以看看徕卡在1954年所推出的M3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135相机:
第一台量产的插刀式相机,如此一来增快了换镜头的速度
首次出现可自动出现相对应框线的观景窗,包含50mm,90mm,135mm
近实体大小的明亮观景窗
便利的上片扳手
较以前螺牙机身方便的更换底片方式

奥斯卡?巴纳克(Oscar Barnack)是在1925年一手将 Leica A 型相机推出市场的重要人物,后来的 LTM(Leica Thread Mount)相机都是跟随着这台机身一路发展的,后人为了感念他的贡献,特别将螺牙机身称为巴纳克(Barnack)相机。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M3的观景窗。它的放大倍率是0.91倍,这样的倍率使得50mm标准镜变成真正的「标准」镜。在SLR机身中使用标准镜头时的感觉,和在M3上使用标准镜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SLR机身上,摄影者会有一种尴尬的心境,因为50mm的视角与人的眼睛是很接近的,而SLR机身的50mm镜头或多或少会有很平凡的错觉,在透视感与视角的体会上是很平庸的。不可否认,50mm镜头是一个摄影者利用来拍摄最贴近摄影者心中与眼中影像的最好工具,在M3上你可以从50mm镜头的框线中感受到M3加上50mm的镜头,就像是摄影者眼睛的延伸。
徕卡M3总共生产了超过225000台,像这样的销售成绩,在今天的摄影器材的销售排行榜上铁定是要记上一笔。M3的序号是从700 000开始,一直到约1 206 999,期间有三次的小改良。自700 000到785 800的M3是没有框线预观,同时它的底片压板是玻璃制成的。当然在其它的一些小地方也有不同,像底片计数的箭头标示就是实心▼,而后期的徕卡M3则是空心▽。另外早期M3的快门速度与现今的标准有所不同,在比1/250 慢的快门速度的标式采用当时的欧规,分别是1/100,1/50,1/25,1/10,1/5,1/2,1。换句话说,它比现今的标准少了一级。 自785 801到 854 000的第二期M3加上了框线的预观,而后来有一部份的底片压板则改成金属制品。最有意思的是,自此时期后的M3的镜头座的部份是用五个螺丝固定的,正中央的螺丝孔以黑胶封住。至于快门速度仍然是一样的规格。从854 001到1 206 999的第三期的M3的快门速度就变成我们熟悉的ASA标准了。

这期间的M3与前两期的M3外观上的小差别是背带环的形状,前两期的是有点像耳垂的三角形圆环,第三期的M3则是纯圆形的。许多人认为在序号1 000 000以后的M3是最好的M3,但是,这只是一些徕卡收藏家的传闻,我想做为一位把M3当作创作工具的人,不必太在意。还有就是第三期的M3的上片扳手(Film Advance Lever)是只要扳一下就可以的(Single Stroke),而前两期的M3则是要扳两次(Double Stroke)才完成上弦(cocked)的程序。
徕卡M3是人类在相机工艺的一大成就,它带给整个摄影界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换言之,整个相机工艺从此有了设计的新方向:制造最适合摄影者手中的工具。若是你有机会手中拿着一台将近50年前的相机,而它依然准确的补捉你所想要的影像的时候,你就会了解徕卡在M3上所投注的心力。
Leica M2 / M1
有些朋友或许或觉得奇怪,为何先介绍M3而不介绍M2,事实是M3出现的比M2早,我们可以说M2就是M3的简化型。M2是从1957到1968,它在许多人眼中是比较合胃口的,为什么呢?原因是M3没有35mm的框线,而很多人是很喜欢用35mm的镜头,因为35mm的镜头本来就是徕卡引以为傲的镜头之一。M2的框线是35mm,50mm,90mm,坦白说,这三组是比较适合一般人的使用习惯。为了要容纳35mm的框线,M2的连动测距机制也跟着调整,观景窗的倍率也变成0.72,这个倍率后来就一直是徕卡M型相机的标准。
说它是简化版,就不能不说它简化的部份,自然地,观景窗「缩水」了。还有底片计数器变成要使用者自己去归零,而M3是自动的。又M3有自拍器,M2则无(但晚期的M2又因应要求加上自拍器),这些的更改也反应在价格上,M2的成本在当时就比起M3要少20%。
M2虽然平实但是却有几个特例,一个是M2-M,M2-M其实就是M2加上当时美国徕卡公司(Leitz of New York)所制造的卷片马达。还有一型的M2又称为M2-R,则是受美国陆军之委托改良的M2。原来M2和M3的装底片程序都是极其麻烦的,它可不像现在的自动相机,或有自动上片的相机那么容易,在M2或M3上装底片是要先将底片前端插入一个像小转轴(Take Up Spool)上后,再将底片和这小转轴的东西一起从相机的底部放入机身里。因此这一款M2-R就有改良的装底片机制。
纵然M2不如M3的优秀,可是因为它拥有35mm的框线而且售价比较便宜,在当时受到许多记者的喜爱。在12年间卖出了80000台以上,因此现在的二手市场仍有许多状况优良的M2求售。对于有心进入徕卡M世界的朋友,如果因为预算问题,M2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后来徕卡甚至推出了更结构简单的LEICA M1,没有测距器的机身,专供科学研究、显微摄影使用,这款相机之后也陆续开发了多种研究目的的专用M型相机,如MD、MDa等等。
Leica M4


M4和它前面的老大哥有了许多不同,其中有一点是许多人讨厌M3与M2的地方,就是装底片的方式,徕卡终于从善如流,把那个装底片的小转轴舍弃,改为固定的轴心,因此装底片时,只要将底片前端夹入这个固定的轴心就可以了,至于按快门、上弦的动作还是免不了的。另外的改进也是很实用的设计,那就是回片扳手(Rewind Knob),原本的M2和M3是小圆柱,上有精密车削的细齿,回片时要拉起它用手去转动。但是,这种方式不是很就手,M4将这个回片扳手改成40度角倾斜的装在机身的边角上,简单的说就像是一个长方形被削掉一角。它的转动方式就与现行机械相机回片时的转法就很接近了。
M4新加入一组135mm的框线,它的上片扳手也改变了形状,末端加上一小片半活动式的塑料,观景窗的倍率与M2相同,有自拍器,快门速度的配置是完全现代的ASA标准。奇怪的是,M4总共只生产了58000多台,远比M3和M2要少,因此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种情形让许多的徕卡爱好者深痛恶绝,因为在许多人的眼中,认为只有M4才是徕卡最后佳作。他们觉得后来的M系相机不如M4,M2,M3,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观念,也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物以稀为贵」的观念作祟,才使得徕卡的器材时常蒙上神秘的面纱,至于为何有人会如此想,自然有其原因:1. 机顶盖版自M4后,M系相机的顶部自黄铜(Brass)改为铜锌合金(其实黄铜只是比例不同的铜锌合金而已),2.顶部的漂亮的蚀刻书写体(Script Engraving)不见了,不仅仅这样,还有其它的原因,譬如M4有许多不同的机身,如M4 enamel或是因产地(Germany, Canada)不同所造成的售价差异,这些都是促使M4在二手市场的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M4的生产时间比较短,从1967到1975年,这时期出现了M5,因此有人认为M4会结束生产和M5的推出也有相当的关系。即使说M5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失败的产品。
Lecia M5
M5是第一台加入了TTL Metering功能M型相机。TTL功能对摄影者而言,可说是一大恩惠,在以前的M型机身都需要外加测光表,像MC,MR,Mr-4等的测光表,这些测光表是装在机身顶部上,换句话说,它不是透过镜头测光的(Non TTL meter)。M5最为徕卡使用者诟病的地方,就是机身尺寸。M5机身比起前面的叔叔伯伯都要大上许多,一但用家养成使用习惯,要改就不太容易。M5就被当时的使用者弃如敝屣,销售量一直未见起色。
事实上M5的设计是相当先进的,它的测光指示是用针状的,同时有电池的检查。还有它的快门转盘是位于与上片扳手之下,这个转盘稍微凸出机身的边缘,这样一来,可以让使用者轻易地就可以转动它去改变快门速度。它的观景窗和M4是几乎一模一样的没有更改,同样都是有35mm,50mm,90mm,135mm。但它可说是唯一可在观景窗内见到快门速度的M型机身。M5自1971年生产到1975年,总共只生产了30000多台,比M4还少,所以即使当时M5不受欢迎,现在二手售价也不算便宜。在机身上M5有一些小差别,那就是2 lug和3 lug,所谓的2 lug是指在机身的右侧有两个背带环,3 lug多了一个在左侧的背带环,方便垂直吊挂M5,形状和前期的M机身的背带环是大不相同。
虽然M5提供了先进的测光功能,但是它还是惨遭提前出局的命运,可喜的是在20多年后,仍然有许多人喜爱M5。徕卡M5逐渐赢回它该有的声誉,可说是大器晚成的M型相机。
Leica M4-2
为了迎合对于M4喜爱的用家的胃口,徕卡在1977年推出M4-2,因为自1975年停产M4,M5的销售显然并不理想,所以M4的第二代机种应运而生。M4-2可以加装卷片马达,框线和M4是一样的,35mm,50mm,90mm,135mm。不过就如前文所提,M4-2的顶部没有复杂的蚀刻,代之以的仅仅是「Leitz」的书写体刻字,另外M4原有的自拍器在M4-2就消失了,不过闪光灯热靴却加在M4-2上。M4-2的产量更少,仅仅生产了15000多部,但是这相机在二手市场中并不如M4的昂贵。M4-2是在加拿大的Midland, Otario生产,多数是黑色机身,也有少数的银色机身,在机顶部份的字也不太一样,黑色的机身是以Leitz加上wetzler在其下;而银色的机身则只有Leitz。
Leica M4-P
喜爱M6的徕卡迷绝不可忽略了这款机身,若不是有M4-P,M6或许就不是我们现在所看的这种样子了。说真的,M4-P和M4-2的差别仅在于观景窗多了两组框线,28mm和75mm,P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Professional」的意思。生产年间为1980到1986年之间。在1983这一年,徕卡推出了一款70周年纪念机,它的差异是多了一排1913-1983以及从Leica的其中一个英文字配上特殊的序号,这相机共有2500台,另外再配上一些有类似1913-1983的刻字的镜头。多数是黑色的机身,它多出来的75mm的框线也是为了配合在1980年出产的75mm f/1,4 Summilux-M的镜头,又M4-P也可以配合卷片马达的使用。
Leica M6 & M6 TTL


M6,这一台被许多徕卡迷认为是仅次于M3的相机,同时它也几乎是连动测距相机(RF Camera)的典范。说得夸张一些,甚至可称为「史上最强之连动测距相机」。它与M4-P的差别就在于加装了一个TTL测光表,但是或许有人会问一个测光表就相差这么多吗?M5呢?M6成功的原因在于它的体积延续了前面M3,M2,M4-2,M4-P的传统,但是却加入了TTL测光的便利性。M6从1984年开始生产,至今生产超过了100000台以上,在现存的连动测距相机中,我想M6产量与销售量大概是最多的。M6机身也有一些小小的变动(即使是纪念机中,M6的纪念机也是最多的),这些微小的变化以机身上的红点为例,原来上面的商标由Leitz后来改成Leica,早期有一部份的M6机身上只有「M6」字样而不是「Leica M6」。徕卡M型机身中,唯有M6有钛金属外观的机身,当然除了钛金属M6外,也有相配合的钛金属外观的镜头(50mm/f2,35mm/f1.4,90mm/f2.8)。
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徕卡M6最大差异的不在于这些字体的有无,商标更动,或是一些价格过于昂贵的纪念机型,最重要的分界是在于观景窗的倍率。我曾在前文提及自M3后的M型相机观景窗的倍率都是0.72,到了M6终于又有了改变。1997年,徕卡推出配备0.85倍率观景窗的M6 0.85,或称M6 HM(HM是指High Magnification),这型机身没有28mm的框线,因为它有比较大的放大倍率,所以便有些徕卡使用者就以此机专门装50mm以上的镜头以增加对焦时的准确性,这种机身在1998年停产,只生产了约3000多台,原因不是不好,而是在1998年时徕卡又给了M6新的生命:M6 TTL。
从M6 Classic(M6 Non TTL)以前的M系相机都是没有TTL闪光灯测光功能的,为了因应需求,M6 TTL就此诞生,为了这TTL的新功能,徕卡稍微改变了M6的机身。长宽度没变,高度增加了2mm,外观上与原先的M6 Classic没有太大的差别,重量则小幅增加40公克。不过原来较小的快门转盘直径变大了,力矩较大,转动也比较轻松。同时它的转动方向可以随着观景窗中测光的箭头指示相配合,原M6 Classic则无。观景窗原本只有两个箭头指示,而M6 TTL多加了一个圆点以表示正确曝光值。M6TTL使用了16位的芯片控制TTL闪光,此外,数字化的测光功能,也比旧款M6精准。话说回来,M6 的中央重点测光功能虽然相当简单,但是结果却十分准确,即使用M6 Classic模拟式的测光表,依然能得到相当理想的测光值。

M6 Classic 是指在 M6 TTL 以前,自1984到1997年生产的M6。M6 Classic 一词可能是自 Leica User Group 先传出来的,并非官方用法。
M6TTL有0.72和0.85倍两种观景窗配置的机身可供选择,据个人的经验显示,M6 TTL的观景窗比M6 Classic稍微亮一点,对比也好一点,这是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不过M6 TTL的测光表耗电量据知是相当厉害,建议用家改用电量强劲稳定的锂电池,将相机收入背包时,最好也将快门转盘转到Off 的位置以免误触。这个Off的位置也是新设计,以前的快门转盘是没有的。
全文介绍至此,只能说将徕卡M型相机做一简单的介绍而已,真的要深入详谈的话,恐怕就是长篇大论了,英、日出版社专注于徕卡M型相机的深入解说专门书籍,真可说是洋洋大观,我们在徕卡图书馆中有部分的介绍。说M型相机是徕卡的生命,其实再恰当也不过了。M型相机的优越之处,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道尽的,最好的方法便是拥有它、感受它、与使用它,千万不要像宝贝一样珍藏在防潮柜中。如此你就会了解我所说的一切。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