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史话17世纪德国歌剧 ZT
[打印本页]
作者:
Ampelmann
时间:
2006-3-28 15:20
标题:
史话17世纪德国歌剧 ZT
17世纪的德国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度。1618-1648的三十年中德国正处于战争的动乱期间,这时的德国人口锐减,工商业雕敝,国土四分五裂,因此使得本应成为歌剧主要观众的市民阶层没有发展起来,国土的分裂使他们无力自己兴建歌剧院和组织上演大型的歌剧,很多喜爱歌剧的诸侯甚至常年住在意大利欣赏歌剧,使得这门艺术在德国的发展迟缓了许多。
1627年,德国一位杰出的作曲家海因里希·许茨(1585-1672年),在结束了意大利的音乐学习生活后,根据当时歌剧的热门题材创作了一部《达芙内》,这被认为是德国的第一部歌剧。许茨1609年、1628年两赴威尼斯学习音乐,曾师从蒙特威尔第。他的突出成就是把意大利单旋律作曲家的新风格带入德国音乐。他的音乐在感情上富有德国特色,成为德国巴罗克音乐的鼻祖。虽然许茨的歌剧曾一度成为保留剧目,但这种尝试却被迫中断了很长时期,在许茨播下第一粒种子以后,进入了长达50年的“预产期”。
从50年代起,意大利歌剧和歌剧作曲家、歌唱家及与歌剧有关的各类人员,潮水般涌向德国:威尼斯歌剧的代表作曲家卡瓦利亲临慕尼黑,上演了他的歌剧《亚力山德鲁》,另一位威尼斯歌剧大师切斯蒂虽然在维也纳坐镇,却在这个城市的歌剧舞台上取得了领袖地位,帕拉维奇诺和蓬当比占据了德累斯顿,斯泰凡尼先在慕尼黑,后到汉诺威,并在那里创作了《亨利(狮子)》。毫无疑问,意大利歌剧家不仅带来了使德国人沉湎其中的歌剧,而且激发了日尔曼人创立本国歌剧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德国歌剧的曙光--因哈德·凯泽尔
在汉堡,人们看到了德国歌剧的曙光。1678年,汉堡歌剧院建成开业。汉堡歌剧院的建立,使汉堡成为继威尼斯后欧洲第二个对公众开放歌剧院的城市,并使它成为德国音乐活动中心。在汉堡,荟萃了德国歌剧界的精英,许茨的学生泰勒创作的第一部用德语演唱的歌剧《亚当与夏娃》于1638年在汉堡歌剧公演,这就使德国民族歌剧的前景十分明朗和乐观。
由于受外来歌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德国歌剧在题材上主要是模仿意大利歌剧,在音乐创作上则同时以意大利和法国为榜样。本国的影响主要来自校园剧和德国独唱歌曲。校园剧盛行于16、17世纪,是由学生表演的有一些唱段的短小戏剧。它反映了宗教的理念,具有伦理说教的特点。德国歌剧音乐除了宣叙调照搬意大利,咏叹调模仿法国外,属于本国特色的是那些土生土长的独唱歌曲。这些歌曲旋律轻快直率、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经过改造加工后进入歌剧舞台,马上显示出了极大的活力和感召力,得到了德国观众的认可和欢迎。
在汉堡有一位出色的作曲家,他的名字叫赖因哈德·凯泽尔(1674-1739年)。凯泽尔的父亲是一位管风琴师兼作曲家。1685年在莱比锡托马斯学校学习时得益于名师库瑙的教导。
1692年到不伦瑞克公爵宫廷教堂任职。1693年他的第一部歌剧《国王的牧羊人》不伦瑞克上演,从此便不断地写作歌剧。1696年移居汉堡,1696年到汉堡歌剧院任乐长,并以歌剧《穆罕默德二世》而成名。凯泽尔一生共写了116部歌剧,成为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
凯泽尔的歌剧特点:
凯泽尔早期歌剧受吕利、库塞尔,斯泰法尼的影响,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把把意大利和德国的特色合为一体。就主题和整体布局而言,凯泽尔的歌剧很像威尼斯歌剧,炫技的咏叹调魅力甚至超过了意大利歌剧,他还采用自由、不受任何节奏或曲式布局严格限制的咏调旋律及纯德国风格的歌曲。与意大利歌剧相比,他的兴趣更多于复调织体、趣味盎然的数字低音伴奏和多样化的咏叹调旋律,具有鲜明的纯德国风格。
他是最早取材于民间生活(如《汉堡年集市场》,1725)的德国歌剧作曲家,但大多数是神话和历史传说题材。在他的歌剧中除重视旋律和朗诵调的运用以加强抒情性和戏剧性外,配器手法巧妙,并相当强调乐队伴奏作用。
在18世纪前半叶,他发表了颇多纯德国风格的且富于旋律及刻画性格的作品。虽然此等作品并未流传于后世,但它对德国及其它国家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凯泽尔逝世的前一年即1738年,汉堡歌剧院在意大利歌剧的猛烈冲击下,宣告关闭。在其它的德国城市里,意大利作曲家依旧执掌或影响着歌剧院。即使是德国作曲家,也仅仅是根据意大利文而创作意大利音乐。德国歌剧只得等待莫扎特的问世,才能真正创造它的辉煌。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