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世界最大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密 [打印本页]

作者: deadman    时间: 2006-3-17 22:14     标题: 世界最大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密

世界最大的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它不列入中国军队编制,却担负着戍边重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
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辖有14个师,共175个团场,总人数达到250万,相当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部兵员数。它的所辖面积据说达到20万平公里,有六个台湾大。新上任的司令员将所有的团场一一视察完后,发现竟历时4年半。

它的内部编制全部按照军队编制,一把手称司令员,党委书记称政委,它的现任司令员张庆黎是1999年10月赴任的,在机场当别人称呼他司令员时,竟然一下子没意识到别人是在称呼自己。

张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军衔的兵团司令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当年是毛主席一声令下,解放军驻新疆10.5万部队集体就地转业,开始了艰苦创业。许多干部和战士从内地打到新疆以为两三年最多五年可以回家了,结果他们一辈子都献给了祖国的边疆屯垦戍边事业。初始阶段十分艰苦,战士们10多人睡一个草棚,干部4-5人睡一个草棚已经算是“特殊待遇”了。后来又遇到文革动乱,兵团事业遭到很大破坏,在邓小平、王震的努力下,直到1981年才得以恢复。

新疆建设兵团,它的存在和它的任务都十分特殊,有人戏称它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艘航空母舰”。它简直就是一个包罗了工农兵学商的社会,但在过去,它只归口国家农业部农垦局管辖,“庙小和尚大”的局面一直到1997年才有了改变,那一年,国家正式行文明确,它的发展计划纳入国务院有关部门实行计划单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直到西部大开发之前,它的职工还在吃“大锅饭”,这也是今天在中国土地上的一椿奇事。当然,这两年它的管理体制已经跟上了全国的步伐。

这样超大型的“兵团”今后还有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答案是肯定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屯垦戍边的任务更加繁重,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反恐形势严峻,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从没放弃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的图谋。所以,这个大兵团,不但要存在下去,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发展壮大。

-------------------新疆建设兵团的第一代母亲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共和国从湖南、山东等地招募了大批女青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兵。她们因此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代母亲。

“参军只是因为向往”

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为了让守卫在新疆的将士们安心屯垦戍边,王震将军首先给家乡湖南的领导写信,请他们大量招募女青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兵。很快,长沙的大街小巷贴出了新疆军区的公告:招募女兵到新疆上俄文学校,开拖拉机,进工厂……只没提成家结婚。

今天的谢树仁已是68岁的老人,可1951年参军时,她只有15岁。

谢树仁说:“我家在湖南宁乡县的山沟里,离长沙有100多公里;父亲是教书先生,母亲也在长沙一中读过书,思想很开明。母亲对我们姊妹影响最大,要求我们养猪、打柴、做饭样样都要会;等我们长大些,就鼓励我们读书、参军。我小学还没有毕业,上中学的哥哥、上师范的姐姐就都参军了。”

1951年,谢树仁和4个女同学一起吵闹着要去参军:“那时候不知道啥子是为人民服务,参军只是因为向往。上俄文学校,开拖拉机,进工厂,多好啊!”

“当时我大哥在宁乡县教书,我们就去找他。家里没有钱,我们就带了两升米,炒了点菜,步行了一整天,走了50多公里才到宁乡县城。”

谢树仁笑着说:“我们到县城之前没有见过汽车。在大哥学校门口,看到那里停了一辆破旧的吉普车,我们不知道是啥子。大哥指着它对我们说:‘看,这就是汽车。’那时候,我们几个丫头看见汽车来了,心里就怦怦跳,老远让得开开的,生怕汽车开到自己身上。”

“由于我们吵着要参军,大哥便给了5角钱、炒了点菜就让我们又上路了。我们走了一天,到解放军西北军区长沙办事处时,已经是晚上了。第二天,负责征兵的湖南老乡让我们写了个试卷,很快就发给军装——就这样参军了。”

那时候从兰州到乌鲁木齐没有火车,怀着和谢树仁同样的渴望和梦想,来自各地的1000多名女兵坐上了开往新疆的大卡车,这一坐就是一个多月。

谢树仁说:“当时一路上有土匪,汽车前面架了轻机枪,随时要准备战斗;每辆大卡车的车厢里挤40多个人,许多人既用脸盆来打饭,又用它来洗脸;因为车上全是女孩子,单个的车子又不能脱离车队停下来让大家方便,有时候女孩子只得拿脸盆当便盆使。”

第一次出远门,想家的念头一涌上来,怎么也挥之不去。一路上,姑娘们的嘤嘤哭声不断。

结缘“地窝子”

诚然,如新疆军区招募女兵时的许诺,这些湖南女兵中有人在新疆上了学、进了工厂,但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女兵一到新疆,就被直接送往天山南北的大小农场。

满怀憧憬的湘妹子们被大卡车拉到农场时,全都傻了眼:地面上没有一座建筑,欢迎她们的几百号男兵一下子从“地窝子”里钻出来——就像从地下冒出来的一样。

“地窝子”,说白了就是一人多深的大土坑,大小依住人多少而定。人们在挖坑的时候,在坑底留出用作床、桌的土墩和进出的斜坡甬道,用木头拱好屋顶,覆以红柳或芦苇,最后盖上土。这样,“地窝子”就建成了。

湘妹子刚到农场时,一看这情形,全都哭开了,怎么劝说也不肯下车。关于她们下车的笑话至今还在兵团流传:湘妹子赖着不下车时,人们端出一盆盆红辣椒——她们就争先恐后地跳下车来。关于山东女兵下车的故事,版本和湘妹子的大致相同,只不过人们端上的是大葱。

湘妹子们在西行的路上,就隐约听说可能要给自己介绍对象,心里很担心。到新疆后不久,这个担心变成了现实。后来,湘妹子们中的大多数都经历了“组织介绍,个人同意”的程序,成家过起了日子。

当时的生活条件之艰苦,如今已难以想像。没有洞房,只好三四对新婚夫妇住一个“地窝子”,每对新人之间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蚊帐。

今天,在石河子市,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满头华发的“湘妹子”和老伴相依走过街头。她们尽管当时和丈夫是“先结婚,后恋爱”,但绝大多数彼此相濡以沫直到白头。

由于组织介绍给湘妹子的丈夫往往是党龄长、级别较高的干部,在政治运动中一些人成了“牛鬼蛇神”、右派分子。但挺身而出为他们奔走呼号的,也正是这些“辣妹子”。毕竟,这是她们的丈夫啊!

宜红柳,似白杨

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

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

我们已无法考证这首词出自何人之手,但寥寥数笔,却将女兵们当年的生活画面一下子推到我们面前:这些小女子,流淌着楚人的热血,在西北烈风中怎样艰难地前行啊。

1952年,谢树仁刚到乌鲁木齐不久,就被分配到新疆军区政治处收发室,开始了送信、送电报的工作。

有一次,谢树仁得了心膜炎,因为年纪小,不懂事,高烧摄氏40度还硬扛着骑马送信。到晚上集体开会、学习时,她烧得迷迷糊糊睡着了。有人用手一摸这个小姑娘的额头,被吓了一大跳:赶紧送医院哪,可是医院里也没有药。幸亏谢树仁命大,当时有个作家的夫人也在住院,把自己的链霉素分了几枝给她,才将她救了下来。谢树仁说,1954年新疆军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开时,她坚决要求去兵团的八一农场,因为那里有个女拖拉机手典型,大家羡慕得不得了。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兵团的女同志特别能吃苦,挖渠、修路样样都拿得下。男人能干的,女人照样干,而且还想干得更好,就是来了例假,挽起裤腿照样往泥水里下。有人挺着临产的大肚子,还一天拾50多公斤棉花。一朵棉花才多重?拾棉花,那可是一天到晚都得弯腰的活啊。

兵团农二师当年的一份总结写道:“直接参加生产的妇女,每天从早到晚在田间劳动。农场机耕队有54名妇女,组织了一个区队,共分4组。有32名妇女担任了239亩棉花(生产的)任务。他们承担平地、打田埂、选棉籽等工作。上工后,为了不耽误劳动时间,(她们)吃饭不回家。(年底)可收获近15000公斤,占该队全年财务收入的23%。”

其实,这些湘妹子和后来的山东女兵、上海知青,何止是“为了不耽误劳动时间,吃饭不回家”啊,这些靠信念支撑着的人们,还不断开展着劳动竞赛:这个排早晨6时下地干活,连长在大会表扬了,紧接着这个纪录第二天就会被别的排刷新到5时。由于睡眠严重不足,许多小女兵在上工的路上走得歪歪斜斜——那是在打瞌睡。谢树仁说,那时女同志来例假,都瞒着不说。有一次谢树仁来例假,但她硬是和人们一起在月亮下收麦子,最后肚子剧疼,不得不被人抬了回来。

1956年至1957年,谢树仁被农六师派出去学习气象知识,此后被分配到八一农场气象站当站长。她22岁时,一个人就带了14名大学毕业生实习,她所在的气象站被评为全国和自治区的先进单位。

在8000名泼辣的湖南女兵中,谢树仁也许没有别的女兵下田多,但湘妹子的泼辣劲却在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1960年6月,谢树仁被调到农六师军事法院当审判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谢树仁带领政治部的14个人,清查落实案子1万余件。

如今退休住在乌鲁木齐的谢树仁说:“老司令(王震)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否则兵团就没有现在这个样子。”

后记

许多当年的湘妹子退休之后,回到几十年魂牵梦萦的老家,见到了故乡青翠欲滴的竹林。然而,毕竟时间过去太久了,物是人非,她们已无法把自己重新融入故乡,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再回到新疆。故乡,就这样永远停留在她们的思念里。

到2004年10月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走过了整整50年的辉煌历程。如今,这里已有了第二代、第三代继承人,总人口达254万。

-------------------------

中国新疆建设兵团的新装备

附件:

中国新疆建设兵团的新装备

----------------------------新疆建设兵团将改革师团机构建制

在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改革之后,中国最大的生产建设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专家认为,这次酝酿近两年的大手术将大刀阔斧地改变师、团两级机构的建制。

成立于一九五四年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央直属单位,作为党、政、军合一的特殊实体,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实行单列,并享有计划单列市的各种经济管理权限。

据了解,新疆兵团目前共有十四个师、一百七十四个团场,二百五十多万职工。有关部门试图通过这次改革,合并设立中心团场,在今年底之前减少到一百二十二个团场,两年后最终压缩到一百个。

而中心团场作为法人实体,可以发挥资源的规模优势,更好的进行资源的整合与配置,理顺现代市场经济下的行政关系,为发展经济服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疆兵团曾经对团场一级进行过改革,将大型农业机械卖给团场职工兴办家庭农场,同时团场职工还可以承包土地。

相比之下,这次改革层次更为深远:精简机构、精简人员、加强小城镇建设、最终减轻农工负担是这次改革的终极目的,业内人士认为,长期以来,正是由于新疆兵团团场固定资产零乱、规模小而影响了其二、三产业的发展。

新疆兵团一位理论界专家认为,团场的整合将是优势组合、强强联手。这次改革,将把团场分散的国有资产集合,使其发挥资产的规模效应,真正实现把团场作为企业来经营的目标。

这位专家还透露,团场改革之后紧跟着的将是师级部门的改革,其目的同样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实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功能,提升新疆兵团的实力。


-------------------------------------建立灵活高效边防协作机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边境师局人武部组织民兵与边防部队、武警边防部队建立灵活高效的边防协同机制,提高了民兵在护边执勤中处置情况的能力,涌现出阿拉山口民兵护路小分队、北塔山民兵护牧护边小分队、“护边模范”杰恩斯等一批护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近日,新疆军区再次通报表彰了在组织民兵协助边防部队处置边境突发事件、维护边境地区安全和稳定中表现出色的农四师人武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边境师局辖区内有边境线2000余公里,分别与5个国家接壤。辖区内多山口通道,新疆的陆路通商口岸大部分在辖区内。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边民放牧、挖药、打鱼、商贸靠前,人畜越境、跨国犯罪事件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增多,边境管控难度增大。为充分发挥兵团民兵在边防执勤中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军、警、兵(团)、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从去年底到今年初,由兵团军事部主要领导带队,组成5个调查小组,分赴伊犁、博乐、塔城、阿勒泰、阿克苏等地区边境一线,调查了解兵团一线团场和生产连队的生产生活情况,深入到与边防部队有联防任务的各个点位,详细了解新形势下边境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平时训练加强与边防部队、武警边防部队的协作,提高民兵训练的层次和水平;出现情况时,双方互相依托、互相补位配合、确保边境安全稳定的工作思路。


  在组织体制上,兵团边境师局人武部加强了与当地政府、军分区边防管理部门的联系,重点加强了边防民兵信息网建设,各基层生产单位与边防连队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互通情况,制定了军民应付突发事件行动预案,并适时组织训练。今年8月,农九师人武部与塔城军分区边防某团联合召开军警兵民联防护边现场会,组织各团场领导和专武干部熟悉预案内容。各边境团场把个人拥有的汽车、摩托车列为应急机动工具,制定征集预案,一旦有事,能够快速机动。各边境师局及团场还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工具,千方百计提高指挥效益。今年8月,距离伊宁市200多公里的边境发生一起突发事件,农四师人武部部长赵继光接到报告,立即组织民兵快反分队,迅速赶往事发地点,与驻地民兵一起,配合边防部队有效地控制了事态的发展,维护了该地区的社会稳定和边境安全。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