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清商调琴人小传之孔子——波罗揭谛
[打印本页]
作者:
whisper
时间:
2006-2-4 01:52
标题:
清商调琴人小传之孔子——波罗揭谛
琴人小传之 孔子
孔子的爸爸是个无能之辈,他唯一的成就就是生下孔子,但是孔子的祖上却很厉害,是宋国皇亲。这样的传承符合历史规律,因为中国人民信奉的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的质朴道理,一个伟人,如果他父亲不是伟人,那么他爷爷必定是,即使他爷爷不是,那么十八代高祖一定是。考据家们会不辞辛苦地研究他的族谱,除非挖出一个伟人前辈不能善罢甘休。幸好这在中国是件容易的事情,大不了追溯到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爷爷那,大家同有一个伟大的老祖宗,一团和气,共同进步。
孔子他高祖还算货真价实,因为只追溯到春秋宋湣公时代就出现一个孔融让梨式的大好青年,这一位名叫弗父何,他虽然是湣公长子,却把宋国继承权让给弟弟厉公,儒家总是鼓励人们谦让,具体原则就是“不是你的东西你不能要,是你的东西最好你也别要”,孔子的弟子们发现在老师发明儒学以前,他的老祖宗就自觉自愿的做到这一点,觉得很有面子,便公推弗父何作为孔子祖宗代表记录在史书中。不过他们不知道,当时的真正情况是这样的:弗父何他爸爸临死前稀里糊涂把王位传给了自己弟弟,弗父何他弟弟很不高兴,先杀掉不知好歹的叔叔,然后把刀架在大哥脖子上,假惺惺地要保举他当宋公,弗父何虽然还没来得及接受儒家高等德育教育,但是根据从小和小朋友打架的经验,他知道别人抢到的东西,自己千万不能要,于是明智地拒绝了这次保荐,这是人类本能的胜利,与德行无关。所以说,孔子祖上先是姓宋,后来才改姓孔,而且他们原籍宋国,因为得罪了宋国大官,避难逃到鲁国,按说在孔圣人籍贯这个问题上,山东人本不应专美于前,是否可以考虑与河南人共同享有夫子的出产权?
孔子的出生值得玩味,司马迁毫不客气的指出孔爸爸叔梁纥和孔妈妈颜氏野合生孔子。后世的儒家子弟为了给先师正名,很费了一番口舌。他们说孔爸爸早年娶了施家的女子为妻,一口气生了九个女儿,好不容易有个小妾给他生下个儿子,又有足疾,为了留个男娃延续自家香火,孔爸爸向颜家求婚,娶来人家的小女儿徵在,生下孔子。至于说野合,是因为孔爸爸娶小老婆时已经年过六十四,老牛吃嫩草,不合礼法,所以蔑称为野合。这种说法在他处很少提及,大概因为后来老少配几乎成为富人阶层的专利,如果延续此种分类,就变成穷人才有壮室初笄的婚姻之礼,富人全部是忘年不伦的野合之恋,岂不让封建地主阶级颜面扫地,还是不提为妙,只可怜孔子他老爸一人担了这个恶名声。
史记上说孔妈妈向尼丘祈祷得到孔子这个孩子,根据孔爸爸当时已过花甲的年纪来判断,这个尼丘对孔子诞生一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尼丘究竟是一处所在还是个活人,司马迁没说,我们也不清楚,反正为了记录尼丘的重大贡献,孔子被命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爸爸叔梁纥死了,她妈妈那时候还不到二十岁,因为痛惜被老头子糟蹋掉的青葱岁月,没有跟去送葬,于是,孔子不知道爸爸葬在哪里。我不知道史记上为什么会记录这一节,大概童年的困惑给孔子造成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成为他后来创作古代人民操行准则(又称礼记)的原动力,在这本书中,孔子用一章的篇幅详细解说奔丧法则,阐述了哭丧的时间地点姿态音量等细节问题。这样很让人讨厌,悼亡本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却要拿着本奔丧守则,亦步亦趋,孔子这人自己失去哭丧的机会,就意淫出好大一篇废话编排后人,实在有失厚道。
史记上记载的孔子事迹很是乏味,大致就是他在各国间奔徙的出入境记录和任免履历表。孔子虽然受到各国国君的普遍青睐,却始终不能得志,比如说吧,他在三十六岁这年游方到齐国,齐景公向他咨询治国方略,孔子道出了他经典的八字方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一个很狡猾的提议,因为当时齐国国政受制于大臣之手,景公大概就是对权臣处处掣肘的行为极其不满,才转向孔子请教,孔子却只是告诉他,你应该像个当国君的样子,把权柄痛痛快快地收归己有。这就好比一个病入膏肓的癌症患者报着一线希望来到医院,希望德高望重的名医救自己于水火,医生却很诚恳地告诉他,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努力控制住癌细胞的扩散,进而消灭它们。病人除了一面赞叹着医生的真知灼见,一面死去,还能做什么呢?不过,景公对于孔子的圆滑很是赞赏,打算封地给他,却被晏子大大说了一番坏话,打消这想法。不温不火地过了些日子,景公终于对孔子说,我老了,再用不了你。孔子于是被这枚逐客令一棍打回了鲁国。
他就这样在各国间一路游说,到了五十几岁,终于否极泰来,成为鲁国政治舞台上冉冉升起的一颗老星。从他的从政记录看,孔子似乎是个很有管理才能的人,升迁也快,两年时间就做到大司寇的位置, 有了规划鲁国政局的能力。当时的鲁国公室卑微,朝政把持在三家大臣手中,这三家因为是鲁桓公族的孟孙,叔孙,季孙三支,所以合称三桓。孔子深恨这种局面,想要打击三桓的势力。碰巧,三桓虽然在鲁国公头顶上作威作福,却也深受自己臣属的欺压,不胜其苦,孔子于是号召三位国卿尊重自己的主公,好给家臣做出表率。当时三家的都邑都是逾制建筑,孔子于是在三处城墙上画了大大的拆字,要堕掉这三座都邑,这项代号为“堕三都”的政治运动因为孟孙的反对而降级成“堕二都”,并且最终流产。
之后不久,齐国因为害怕孔子为政会使鲁国过于强大,便决定做点什么。他们遴选了八十名千娇百媚的齐国女特务,打算送到鲁国去,因为孔子当时年纪过于老迈,长年的逃亡生活又导致身体虚弱,这八十次野合的机会就被献给了季桓子,也就是孔子的顶头上司,季桓子将八十枚糖衣炮弹照单全收,孔子老大的不乐意,逐渐与季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后来,郊祀完毕,鲁国国君竟然连祭肉也没有分给夫子,剥夺了他作为肉食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孔子一怒之下,逃离鲁国,并且在论语中写下了“食、色,性也”这样悲愤的话语。
孔子短暂的政治生涯就这样划上了句号,从此以后,他的生活可以用“孔老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来概括。六十岁时,他和弟子在郑国都城走失,独立东门时,被郑国人讥笑“累累若丧家之狗”(所有曾被咒骂为丧家犬的人有福了,这最初可是圣人的绰号呢)。而三年以后,他和弟子们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竟然到了粮食断绝的地步,靠楚国人接济才得以苟延残喘。
感到老之将至的孔子感慨说:天啦天啦,我已经快死啦,怎么样才能让后世的人民记住我的名字呢。于是他开始删改鲁史春秋,这是很不好的行为,因为这实际是一本披着史书外衣的操行评语,夫子根据各国小朋友的德育表现,对人家的行为随意褒贬,比如说,践土之会实际上是周天子奉晋文公的召唤而赴约,而孔子为了替尊者讳,竟然将这一节写为天子在河阳狩猎。这种魔幻超现实主义的笔法极大歪曲了历史真相,幸好夫子没有能力销毁其他竞争版本的史籍,使真相得以幸存下来,不然,以我们这点可怜的智慧,怎么可能理解周襄王的这次“出猎”对春秋格局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这种不诚实的行为背离了史家的基本原则。最为可恨的是,在篡改历史真相后,夫子还一副先知先觉的样子预测道:将来有些人因为“春秋”这本书而理解我,另外的人则因为“春秋”而怪罪我。忠心耿耿的后世儒家子弟们还不罢休,非要明白注释说,行尧舜之道的善人才会理解夫子,那些贬损他的都是心怀叵测的人。我靠,这些饶舌头的儒生们,偏要把优势占尽才罢休,可惜始皇帝当年没有一把火把他们烧光,到了汉朝时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
孔子七十一岁这年,鲁哀公狩猎,抓到一只麒麟,孔子大悲,以为是自己将死的征兆。因为古代传说,麒麟是太平之兽,象征圣人。这只麒麟在捕获时已经死亡,因此被看作上天对孔子下达的死亡通知书。夫子当年看到死麟如此悲伤,说明他已经当仁不让地承认了自己圣人的地位。他因为对这个死亡预言过于伤痛,终于绕过一干乱臣贼子,停止了对春秋的修订。于是,春秋时代的指针永远停止在这一刻,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四八零年,战国时代拉开序幕。战国二年,孔子逝世。
太史波认为,孔子是不世出的伟大人物,虽然我不赞同他的很多做为,却对他的人格表示衷心钦佩。想起那一年,须发皆白的老人在郑国东门听到别人“累累如丧家之狗”的评论,却笑着说:是啊是啊,那就是我,让人眼眶也不禁湿润起来。
对了,差点忘记,我写的并不是政治人物评述,也不是历史人物传记,而是琴人小传。孔子与古琴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三月不知肉味”一桩。据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音,感觉十分美妙,便努力学习演奏,三个月都没有吃过肉。后世常用这个典故证明夫子学习刻苦,心无旁骛,不过我总怀疑学琴和吃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夫子后来对一个季度没吃上肉这件事一直念念不忘,难道不能说明这给他带来的心灵创伤是极其严重的吗?
除了学习演奏韶乐,夫子还修订了春秋流行歌曲曲目大全,也就是“诗经”。据说,诗经遴选自三千余首古诗,候选标准很可怕,就是要能够教导人们心向礼义,虽然不知道具体准则,估计可以参考小学时红五月歌咏比赛的取材标准。千万别提醒我“诗经王风”里有好大一批感情真挚的经典情歌,在儒家弟子眼中,这些卿浓我浓,眉来眼去的调调也都大有深意,体现了他们建设富有西周特色封建主义的美好愿望。比如说诗三百的第一篇“关雎”,表面上看,讲述了“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的迫切心情,而毛诗正义却偏说这一章阐述的是“后妃之德”的深刻主题,还总结说雎鸠有别(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暗指夫妇有别,夫妇有别就夫子亲和,父子亲和就君臣礼敬,君臣礼敬则朝廷风气正直,王道得以实行。很多儒生们就是喜欢大放厥词,吹出一堆大而无当的论点,却不负责提供论据证明,不是明摆着欺负我们劳动人民文化水平低吗,我们就偏不买他们的帐,气死毛苌这个老顽固。 还是不说毛苌,不管夫子编纂诗经是抱了怎样的目的,无可争议的事实是,他将这三百五十篇全部谱曲作成琴歌进行演唱,由此看来,孔子大概是最早的职业编曲人之一,可惜的是,这些曲谱早已全部逸失,不复存在了。
除了史实,夫子还留下很多与古琴有关的传说。中国人民将凡人圣人化,再将圣人超人化的癖好,从这些故事中可见一斑。话说孔子和琴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连续练习了十天,襄子建议说,可以学首新的了。孔子拒绝说,虽然我已经习得此曲,却还没掌握弹奏的要领。过一段时间,襄子说,要领已经掌握,可以学新的了,孔子又拒绝,他说,我还没有悟出琴曲内涵。再过一阵,襄子说,内涵你已经领悟,可以继续学习了,孔子反对道,我虽然领会内涵,却还不知道作曲者是怎样的人。又过些日子,孔子若有所思的说:我知道作曲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深邃,宛然一个统治四方的诸侯,除了周文王还能是谁呢?襄子听得这话,离开座位向孔子拜了两拜,赞叹道:我老师告诉我,这首曲子的名字叫做“文王操”。按说一个故事有一两处不严谨并不难,难的是每一个情节都如此没有逻辑。首先,襄子在授琴的时候竟然都不告诉学生琴曲的名字,而要靠他们自己领悟吗?那设若有一天孔子要进行毕业汇演,襄子该怎么规定他的演出曲目呢?难道说:请演出正月朔日和三月既望学习的曲子? 另外,既然这首曲子乃文王所作,那么作曲的时候他大概还活着,而文王是姬昌同学的谥号,是死后大臣子孙总结其一生成就奉上的尊号,难道姬同学未卜先知,在作曲时已经预先晓得了?又或者他当时只是随便将曲子命名为宫小调第一古琴奏鸣曲,是后人在整理其遗著时强加的标题?这两点先存而不论,最可怕的是,孔老先生是怎么通过弹奏一首曲子而得知作曲家身材高大,肤色黝黑的呀?这不是古琴演奏,分明是灵异现象,建议批转X档案剧组进一步研究调查。
读了这个故事,我对于夫子的琴曲作品全部逸失深表遗憾,不然通过习奏他的获麟操,龟山操,猗兰操,我就可以感慨:嗯,这个作曲者身长九尺六寸(孔子因为身材伟岸,向有“长人”的绰号,如果生在今天,大概会被国家篮球队选中,奔波在赛场上,失去思考人生,成为一代伟人的机会),一生宦途失意,老婆是宋人亓官氏之女,儿子叫做孔鲤。他一生颠沛流离,宛然如丧家之犬,在七十三岁这年死于心力衰竭以及由此引起的多种并发症状,这样的人,除了孔子,还能是谁呢。
古琴小常识一:琴的来历
传说伏羲伐梧桐造琴,最初琴有五弦,合五行之意。后来文王,武王加两弦,合君臣之恩,成为现在的七弦琴。
古琴小常识二:琴曲与琴歌
古琴最初与瑟配合,伴奏歌咏,称为“弦歌”, 三国演义中,周瑜就曾说过“闻弦歌而知雅意”的话。后来,琴逐渐独立出来,由伴奏歌曲变为独立演奏。这其中,有词的琴曲而又可以演唱的,传统地称之为“琴歌”。无词的琴曲和需要吟唱的琴歌遂成为古琴的两种主要演奏形式。
链接:相信大部分同学很少或从未听到过琴歌演奏,于此推荐李祥霆老师在BBC即兴弹唱的王维诗,能不能听出是哪一首呢?
http://minyue.vip.sina.com/gsls/wangwei.mp3
作者:
whisper
时间:
2006-2-4 02:13
孔子老爸难道是杨**般的人物?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