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博士文凭不抵工作经验 人才市场的怪现象探悉 [打印本页]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10-23 11:14     标题: 博士文凭不抵工作经验 人才市场的怪现象探悉

四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在杭州一所高校连读十年"寒窗"的赵雅雯终于等来了要把自己"嫁"出去的时候。然而,博士学位证书带来的喜悦体验时间并不长。"总之是高不成、低不就,择业的处境有点尴尬。"小赵红着脸说。
更多进场的用人单位对"高级人才"的理解与需求完全出乎人们意料.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10-23 11:15

最近,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的多场"高级人才招聘会"上,"博士文凭不抵工作经验"的现象屡屡可见。记者在招聘现场发现,除了一些大专院校的教师岗位要求硕士或博士文凭外,更多进场的用人单位对"高级人才"的理解与需求完全出乎人们意料,大多数岗位要求的仅仅是"大专以上学历,3年以上工作经验",这样的标准让那些刚刚走出十年"寒窗"的学子们大跌眼镜。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10-23 11:15

曾经的荣耀,今日的"负累"

    小鲍在浙江大学建工学院读本科时,成绩名列全系前茅,并赢得了"硕博连读"的机会。"当时的荣耀,现在却成了负累。"小鲍一个月前参加了一场高级人才招聘会,结果受到这样的质疑--是不是只懂得纸上谈兵,不了解实际应用。

    "在一些用人单位看来,博士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会比较弱。在我看来,这是他们的误解。"小鲍委屈地说,"但是作为博士生,我觉得自己有的确必要增加实践机会,并在简历上突出表现出来。"

    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不在少数。赵雅雯说,博士生就业面本身就比较窄,不是高校就是一些大企业的研发部门,自己想去的企业却声称不需要博士。此外,薪水也是个问题。"读了博士就好比'骑虎难下'了。"她说。

    困惑的不仅是"国产"高学历毕业生,"海龟(归)成海带(待)"的故事也在上演。许多从国外学成回国的留学生身价一跌再跌,一些去年就学成回国的"海归"甚至至今未能就业。

    毕业于英国鲁顿大学商学院的刘沛说,英国有些高校6、7月搞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到8、9月,大批的中国留学生已不得不匆匆往回赶,时差还没倒好,就开始忙着制作简历。"因为他们知道,'海归'这顶帽子,已不是名企的'敲门砖'、高薪的代名词,工作经验欠缺更是巨大的绊脚石。就业压力迫使他们放低身价,降低期望值,卖力地奔走于各招聘会。"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10-23 11:16

不可否认,高学历仍然是当前人才市场上一块好用的"名片"。

    不可否认,高学历仍然是当前人才市场上一块好用的"名片"。但由于知识结构、社会认同以及毕业生的观念、心态问题,加之就业信息不畅等原因,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正成为高学历毕业生们的烦恼事。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10-23 11:17

"天平"的两端,一样的为难

    衡量人才的标准应该是什么?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可谓是站在"天平"的两端,一样的为难。

    曾经应用普遍而又操作简单的方法是,以职称和学历来划线。后来这种区分方法已被证实是狭隘的,它使得有操作本领却没有职称和学历的人"无用武之地"。然而,当"经验至上"流行,高学历毕业生们,却不得不开始感伤于"无良木可栖"了。

    "物以稀为贵,稀有的就是人才。"王斌是杭州树人家园"人才·教育超市"的营业部主任,从事"猎头"服务和人才中介工作。他说,"行行都能出状元,只要是行业内真正优秀、尖端的人才,能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丰厚的效益,就是高级人才。如果一个博士不能带来经济效益,那么就很难说他是高级人才。"

    谈及缺少经验带来的无奈,留学生刘沛说,自己在英国主修的是广告学,现在主要从事企划工作。"面对一个企划案,我们更加注重的是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会考虑太多像企业成本或是人脉方面的问题,而国内有经验的员工则是用成本来制约以及运用他们丰富的人脉网。这一点,我确实比不上他们。"

    邱晓宇,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副总,也认为海归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他们不了解'国情'。国内和国外不同,中国人有自己的办事方式,'海归'在国外待过一段时间后,有了宽广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但很多人不懂国内的人情观和办事方式。相对而言,我更喜欢用国内的毕业生。"

    应该说,用人单位的务实并不排斥文凭。"英雄不问出处",市场检验人才的时代已然来临。对企业而言,关键还是要用市场机制的"赛马"形式,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

    王斌说,比如留学生的确在专业知识和思考方法有其优势,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也会占上风。但对于企业来说,更希望他们有在国外公司工作的经验,尤其是一些跨国大公司,能学习和感受到这些大公司的管理经验和模式,这样,他们的加盟才会有更多的意义。
作者: 晒月亮的拖鞋    时间: 2005-10-23 11:18

前不久看到一句话来着..

如果你专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去升本..
如果你本科毕业也找不到工作,就去考研..
如果你研究生毕业还找不到工作,就去考博..
如果你博士生毕业都还找不到工作,那就读双博..
学位越高,说明以前找工作的失败次数越多.. bushuo.gif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10-23 11:18

"零起点"站位,多元化培养

    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我国在校博士生数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目前全国在校博士生人数达12万多人。2001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是1.2万人,预计今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达到3万人,到2010年,将达到5万人。   

如何让博士生找到合适的位置、人尽其才,已成为紧迫的社会话题。有关人士认为,一方面,博士生们要进一步转变择业观念;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各界包括学校也要为他们发挥才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学历也有个'零起点'。"王斌建议说,博士生也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好高骛远,要树立竞争的观念,一切要靠自己奋斗,此外还要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处事,为个人为社会创造效益。这就是高级人才该有的素质--立大志做小事,放低心态,平等竞争。

    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金海燕说,今年该校共有1100多名博士生毕业,其中去往高校、科研单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学生超过了70%。他说,从用人单位来看,看重工作经验是合理的。企业用人讲效益,希望新人能尽快上手,以尽可能降低自身的培训成本。但对高学历人员从事学术研究或在高校从事教学的话,就无所谓工作经验了。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博士生学位就分两类:PHD(从事医理药理等研究)和MD(从事临床医学研究)。学校对前者主要进行研究能力的培养,将来主要从事病理和基础医学方面的研究,而对后者则侧重临床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校期间,他们拥有很多临床实践的机会,未来的培养方向是高级的临床医生。

    高校的培养模式对人才定位的影响显然是关键的。有关人士提出,按研究型、实践型等不同类型,对高学历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培养不外是一条好的出路。当然,实践能力的培训是都需要的,比如对有意向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博士生来说,在校期间也应对他们提供教学能力的培训。

    既懂理论,又有实践,如此"秀外慧中",还会"愁嫁"才怪呢。(完)
作者: pavis    时间: 2005-10-23 12:37

好贴
事事啊
作者: 托洛茨基    时间: 2005-10-23 12:41

市场里面就看供求关系了。。。。

奔驰没人买,也得放库房里存着啊。。。。
作者: pavis    时间: 2005-10-24 11:20

看的人不多??
作者: 卟呤铁    时间: 2005-10-24 11:27

不怕,不工作就不工作,大不了回家摆小摊,
作者: violin111    时间: 2005-10-24 11:38

Originally posted by 卟呤铁 at 2005-10-24 11:27 AM:
不怕,不工作就不工作,大不了回家摆小摊,


卖啥?
作者: 卟呤铁    时间: 2005-10-24 11:52

Originally posted by violin111 at 2005-10-24 11:38 AM:


卖啥?

开饭馆,我的另一个理想就是当厨师,呵呵
作者: 老虾    时间: 2005-10-24 12:39

中国的企业不需要技术创新,在一个低技术水平状态下可以发展得更好.一边是低廉的劳动力,一边是高昂的研发成本.在经济的杠杆下,很容易作出选择.
没有知识产权概念,没有有效的制度保护知识产权不被盗用.仿制假冒在地方保护主义和见不得人的钱权交易下大行其道.
最后的结果是国家和社会畸形发展,国际竞争力一再下降
什么事情都是有因才有果的.
作者: violin111    时间: 2005-10-24 12:46

Originally posted by 卟呤铁 at 2005-10-24 11:52 AM:

开饭馆,我的另一个理想就是当厨师,呵呵

:D,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作者: wayway2000    时间: 2005-10-24 23: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