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我喜爱的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打印本页]

作者: Reinhardt    时间: 2004-3-1 05:48     标题: 我喜爱的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2002年5月27日,第55届戛纳电影节颁奖大典上,有位小老头从评委会主席大卫-林奇(David Lynch)手中接过金棕榈奖杯后,仰面朝天,激动的不能自执,他就是在国际影坛上有着"罪恶大师"之称的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罗曼-波兰斯基1933年8月18日出生于一个侨居巴黎的波兰籍犹太人家庭里。出生后不久的童年时代,全家就遇到先在德国紧接着在法国兴起的反犹排犹浪潮迫害。父亲原来是一
个有志艺术的画家,反犹浪潮使父亲彻底失去在法国生活下去的希望。在罗曼3岁时,父亲迫不得已率领全家迁回了波兰克拉科夫(Krakow)的老家。二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克拉科夫被德军占领,波兰斯基的母亲、父亲和叔叔先后被德国人抓进集中营,父亲和叔叔虽然幸免于难,但怀着身孕的母亲却惨死在纳粹建造的毒气室里。当时父亲将他推进了夹墙,才使他得以幸存下来。年幼的他设法逃出了犹太人居住区,这些恐怖的经历在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经典巨片《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中有所反映。据报道在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几次请他出任这部影片的导演。然而,罗曼的几个朋友和亲人都曾关押在这个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解救人质的克拉科夫犹太人区,他发现这个题材太痛苦、离他太近,拒绝了这一邀请。罗曼7岁时就开始在波兰农村游荡,居住在不同的天主教家庭里,侥幸生存了下来。这段惨痛的经历,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巨大影响。

  1945年,罗曼回到了父亲身边,并进入一所技工学校学习,但是年轻的他似乎早有了从影的主意。50年代开始,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些电影短片,其中有《自行车》("Bicycle",1955年)、《凶手》("A Murderer",1957年)等。随后他进入了波兰罗兹电影学校(Lodz Film School),开始了为期五年的学习,并逐渐崭露头角。他在学生期间自编、自导、自演的荒诞短片《两个男人与更衣室》("Two Men and a Wardrobe",1958年)获得了5项国际大奖,包括布鲁塞尔电影节(Brussels World's Fair)最佳影片第3名。他早期拍摄的短片《胖子和瘦子》("The Fat and the Lean",1961年)和喜剧短片《哺乳动物》("Mammals",1962年)等,受到一致推崇,至今仍堪称同类影片中的经典,这时他已显示出对黑色风格产生了兴趣。

  1962年3月,罗曼首次编导了波兰影片《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这部讲述战后波兰社会婚姻悲喜剧的影片是他的长片处女作。影片没有得到波兰官方和评论界的好评,但在西方却引起了轰动,为他跨入世界影坛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该片在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费比西"(Fipresci)最佳导演,并获得第36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噪世界影坛。在巴黎几经沉浮后,罗曼结识了年轻的编剧杰勒德-布拉奇(Gerard Brach),俩人成为了长期的合作伙伴。不久罗曼移居英国,执导了3部与杰勒德-布拉奇联合编著的影片:1965年,法国著名女演员凯瑟琳-德诺芙主演、关于年轻女子心理崩溃的心理恐怖片《冷血惊魂》("Repulsion");1966年,讲述在一座城堡里发生的歹徒与一对不和夫妻的黑色惊悚片《荒岛惊魂》("Cul-de-sac");1967年,他与美国女明星莎朗-塔特(Sharon Tate)联合担当主演的恐怖片《天师捉妖》("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前二部影片分别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银熊奖和金熊奖。这时的罗曼,以强烈的悬念和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表现出了浓烈的血腥气味,也使他在国际影坛的声誉不断提高。

  1968年1月,罗曼和莎朗-塔特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婚礼,并一起前往好莱坞发展。就在这一年罗曼成功地推出其编导的第一部美国恐怖片《失婴记》("Rosemary's Baby"),影片改编自艾拉-莱文(Ira Levin)的同名女性题材恐怖小说,成为了恐怖片中的经典之作。他因此获得了第26届金球奖、第41届奥斯卡奖最佳编剧提名,轻而易举地在好莱坞赢得了声誉。事业上春风得意的罗曼,1969年却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已怀孕8个月的莎朗-塔特与他的3个好友一起被臭名昭著的邪教徒查尔斯-曼森团伙(Charles Manson)残忍的杀害。无法面对这一切的罗曼,重又回到了欧洲。1971年,他编导、改编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黑色古装片《马克白》("Macbeth"),被认为是对曼森一伙的回应。

  1974年,罗曼经不起好莱坞的诱惑重回故地,推出了杰克-尼科尔逊(Jack Nicholson)和费-唐纳薇(Faye Dunaway)主演的犯罪动作片《唐人街》("Chinatown")。罗曼黑暗阴冷的恐怖执导风格贯彻全片,影片成为了70年代美国黑色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也使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获得了第28届英国学院、第32届金球奖最佳导演,以及第47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他也藉此确立了在好莱坞的地位。可在1978年,罗曼被指控强暴了一位13岁的少女,在加州被逮捕。罗曼花了42天的时间进行辩解,法官最后犹豫了。在进一步的法律程序开始前,他逃离了美国,定居法国巴黎,虽避免了牢狱之灾,但从此再也没敢去美国。

  1979年,罗曼在法国编导了娜塔莎-金斯基(Nastassja Kinski)主演的爱情片《苔丝》("Tess"),这部影片改编自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他以一种写实手法将哈代的小说浪漫地形象化,影片弥漫着罗曼对宿命的无奈之情。罗曼凭借此片先后获得了法国恺撒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以及第38届金球奖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罗曼后来的作品开始走下坡路,很少能达到鼎盛时期的水准。他开始出现在一些舞台剧中,1981年,他回到了波兰,执导并主演了舞台剧《莫扎特》("Amadeus")。

  1988年,罗曼编导了悬念惊悚片《惊狂记》("Frantic")。这部由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和贝蒂-巴克利(Betty Buckley)主演的影片, 讲述了一位美国人在法国巴黎寻找失踪妻子的故事,此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评论界的认可和商业上的成功。1992年,他在法国编导了《苦月亮》("Bitter Moon"),影片由他的法国妻子伊曼纽尔-塞根纳(Emmanuelle Seigner)和休-格兰特(Hugh Grant)主演,这是一部反映情感和性堕落的影片,告诫人们把握自我、不必过分沉溺于肉欲。1994年执导的惊悚片《不道德的审判》("Death and the Maiden"),改编自智利剧作家阿里尔-多尔夫曼(Ariel Dorfman)的政治题材故事,由西格尔内-维弗(Sigourney Weaver)和本-金斯利(Ben Kingsley)主演。他将被本-金斯利强暴后而变得情绪不安的西格尔内-维弗内心挖掘至极,成为他最为黑暗压仰的一部电影。

  沉寂4年后,1999年罗曼-波兰斯基带着自己编导的惊悚片《第九道门》("The Ninth Gate")重返影坛。影片改编自西班牙作家(Arturo Paris Riverte)的恐怖小说,深刻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善恶、美丑,但影片上映后反响一般。2002年,罗曼推出了力作《钢琴家》("The Pianist")。该片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阿德里安-布劳迪饰,Adrien Brody)的自传体小说《一个城市的毁灭》("Death of a City")改编。描写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但他的琴声打动了一位德国军官,在这位军官的冒死保护下,终于迎来了自由。曾有过纳粹集中营经历的罗曼,在此片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将影片拍得沉重而又细腻感人,重塑了他一流导演的地位。虽然还在欧洲流放,但再次赢得了好莱坞及全球评论界、观众的认可,先后获得了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法国恺撒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美国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导演,以及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罗曼-波兰斯基属于能编、能导、能演的全才,自从孩提时代起,就主演过多部影片。1954年,21岁的罗曼就在波兰电影巨匠安杰伊-瓦依达(Andrzej Wajda)的第一部影片《这一代》("A Generation")中担任主角。后来,他又在《洛托纳》("Lotna",1959年)和《无罪的巫师》("Innocent Sorcerers",1960年)中亮过相。除了在他自己创作的一些短片和影片中出演角色以外,他还在许多欧洲的电影中出演相当戏份的大小角色,如1974年安东尼奥-马格里提(Antonio Margheriti)执导的恐怖片《魔鬼之血》("Blood for Dracula")、1992年德兰-萨拉菲安(Deran Sarafian)执导的《飞越北极星》("Back in the U.S.S.R.")和1994年吉赛贝-托纳多雷(Giuseppe Tornatore)执导的惊悚片《幽国车站》("A Pure Formality")等。

  作为一个具有高超驾驭影片能力的艺术家,他还参与了许多影片的编剧工作。但他的作品中大多体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独,恐怖、悬念片是他拿手好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罪恶大师"。(静雨)

  主要获奖纪录:

  2003年因《钢琴家》获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提名

  2003年因《钢琴家》获第56届英国学院奖最佳影片

  2003年因《钢琴师》获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

  2003年因《钢琴师》获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

  2003年因《钢琴师》获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

  2002年因《钢琴家》获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1999年因《第九道门》获第12届欧洲电影奖世界电影杰出欧洲成就奖最佳导演

  1995年因《不道德的审判》获独立精神奖最佳导演提名

  1993年获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终生金狮奖最佳导演

  1981年因《苔丝》获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1981年因《苔丝》获第38届金球奖最佳导演提名

  1980年因《苔丝》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

  1980年因《苔丝》获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

  1975年因《唐人街》获第47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1975年因《唐人街》获第32届金球奖最佳导演

  1975年因《唐人街》获第28届英国学院奖最佳导演

  1972年因《一位冠军的下午》获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赏识记录片

  1969年因《失婴记》获第41届奥斯卡奖最佳编剧提名

  1969年因《失婴记》获第26届金球奖最佳编剧提名

  1966年因《荒岛惊魂》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柏林熊特别赏识记录片

  1965年因《冷血惊魂》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银柏林熊评审团特别奖

  1964年因《水中刀》获第36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962年因《水中刀》获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

  主要影视作品:

  2002年《复仇者》("The Revenge")

  2002年《钢琴家》("The Pianist")

  2000年《向你致敬》("Tribute to Alfred Lepetit")

  1999年《第九道门》("The Ninth Gate")

  1999年《卡斯特努沃》("Castelnuovo")

  1994年《不道德的审判》("Death and the Maiden")

  1994年《幽国车站》("A Pure Formality")

  1994年《累得要命》("Dead Tired")

  1992年《飞越北极星》("Back in the U.S.S.R.")

  1992年《苦月亮》("Bitter Moon")

  1988年《惊狂记》("Frantic")

  1986年《海盗夺金冠》("Pirates")

  1979年《苔丝》("Tess")

  1976年《怪房客》("The Tenant")

  1974年《魔鬼之血》("Blood for Dracula")

  1974年《唐人街》("Chinatown")

  1973年《什么?》("What?")

  1972年《一位冠军的下午》("Afternoon of a Champion")

  1971年《马克白》("Macbeth")

  1971年《草地之船》("The Boat on the Grass")

  1970年《沙滩的一天》("A Day at the Beach")

  1969年《奇妙的基督》("The Magic Christian")

  1968年《失婴记》("Rosemary's Baby")

  1968年《对面的女孩》("The Girl Across the Way")

  1967年《天师捉妖》("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1966年《荒岛惊魂》("Cul-de-sac")

  1966年《GG的欲念》("G.G. Passion")

  1965年《冷血惊魂》("Repulsion")

  1964年《你喜欢女人吗?》("Do You Like Women?")

  1964年《漂亮骗子》("The Beautiful Swindlers")

  1962年《哺乳动物》("Mammals")

  1962年《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

  1961年《胖子和瘦子》("The Fat and the Lean")

  1961年《参孙》("Samson")

  1960年《明天见》("See You Tomorrow")

  1960年《无罪的巫师》("Innocent Sorcerers")

  1960年《倒霉》("Bad Luck")

  1959年《天使何时下凡》("When Angels Fall")

  1959年《洛托纳》("Lotna")

  1958年《两个男人与更衣室》("Two Men and a Wardrobe")

  1957年《除夕之夜》("End of the Night")

  1957年《毁灭》("The Wrecks")

  1957年《凶手》("A Murderer")

  1955年《这一代》("A Generation")

  1955年《自行车》("Bicycle")

  1953年《三个故事》("Three Stories")
作者: Reinhardt    时间: 2004-3-1 05:50

1946年童年的波兰斯基(右上)与劫后余生的小伙伴们
作者: Reinhardt    时间: 2004-3-1 05:53

第一位妻子芭丝雅,她在法国成了名就把他一脚踢开
作者: Reinhardt    时间: 2004-3-1 05:55

与第二位妻子莎朗·塔特举行婚礼,她在怀孕期间不幸被人杀害
作者: Reinhardt    时间: 2004-3-1 06:11     标题: 《钢琴家》导演的创作历程

戛纳把“金棕榈”的桂冠给了《钢琴家》,它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一个对我们来说还很陌生的名字,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电影爱好者的目光。

  在我们的眼里,戛纳的“金棕榈”多一点艺术气息,少一点商业气味,能够享受这一荣誉的电影创作者总有些特异之处,我们想知道,他们究竟是怎样一些人?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罗曼·波兰斯基的人生经历的确非同寻常,把“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这样的话放在他的身上,似乎都显得轻飘飘。我想象不出,年少时所遭受的苦难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有多大,但是听到这样的话:“当我一高兴的时候,就会有种恐怖的感觉!”你有什幺感觉?

  戛纳离我们挺远,罗曼·波兰斯基离我们同样远,但是电影离我们很近。

  也许只有当我们了解了那个人,才能真正理解他的电影,才能从电影中得到我们更多的东西。—— 编者

  68岁的罗曼·波兰斯基把自己在难民营的经历融进了他的电影《钢琴家》。凭着这部电影他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

  第55届戛纳电影节再次向世人证明,历史上的魔影不会轻易地被遗忘、掩盖或者埋葬。事实上,罗曼·波兰斯基的一生一直萦绕着无数恶魔的阴影。就像在戛纳,他又碰上了老友杰克·尼克逊。令人想起1977年他因为在尼克逊家里和一个13岁的少女发生性关系而被起诉的事。

  那件事发生17年后,这位导演才和受害者达成庭外和解并支付了225,·美元,但对他的刑事起诉却一直没有被撤销。波兰斯基在洛杉矶监狱的心理诊所度过了42天,在交纳保证金后前往塔希提岛继续拍摄电影《暴风雨》,但他再也没有回去接受审判判决。此后便总是可以听到他的消息,如最近在戛纳,波兰斯基终于和美国司法机关达成了谅解协议,不过自1978年以来他再也没有踏足美国。

  半个多世纪以来,还有一个巨大的伤痛缠绕着波兰斯基。在巴黎出世的他三岁时随父母迁移到波兰。后来母亲死于奥斯威辛集中营,波兰籍的父亲在毛特豪森幸免于难。波兰斯基九岁的时候从克拉考尔难民营逃出来,漫无目的地在波兰游荡,多次被信奉天主教的农民家庭收养。

  他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恐怖:有一次,德国士兵拿他当活靶进行射击练习。他绝望地奔跑躲闪,引来的只是一阵肆意的狂笑。波兰斯基从1955年开始拍电影,却从未将这苦涩的记忆带到他的任何一部电影片里。波兰斯基的电影充斥着吸血鬼,撒旦,残暴的野心家和性变态的话题,对给他留下深深烙印的、毫无安全感、目标和希望的三年非人生活却只字不提。

  当然,他的这些伤疤依然可以从贯穿在影片中或明或暗的暴力中找到一丝痕迹。

  那是一种彻底的孤独感。影片《魔鬼之婴》中的女主角再恰当不过地把这种感觉演绎了出来。表面上她一点也不孤独:结了婚,有一群女朋友,能融进丈夫的社交圈。往深一层看的话,却可以感受到她的孤独。作为一个天主教徒的她置身于不信教的人之中,没人相信她的信仰,没人帮助她摆脱恶魔之婴。事实上,她完全陷于孤独之中。

  四十年后,波兰斯基才开始涉及践踏人道的法西斯主义这一话题,并且不是国家社会主义,而是皮诺切特的独裁;不是从他惨痛经历中挖掘材料,而是将多夫曼的剧本《死亡与少女》改编成电影。

  从难民营逃出来60年后,波兰斯基走进了自己的尘封的记忆。虽然《钢琴家》讲的是斯皮尔曼而不是他自己的故事,我们却不难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一个年轻人,由于命运的驱使和父母分离,置身于充满敌视,时刻受到死亡威胁的环境中,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很明显,波兰斯基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了灵感。一个少年想从墙下的小洞钻回难民营,外面的卫兵硬要把他拽出去,里面的钢琴家却要把他拖回安全的地方,那个少年最终死了。波兰斯基却活了下来。 ── 盖泽

  波兰斯基语录

  “我只能说不管我的生活和工作如何,我不嫉妒任何人── 这是我最大的满足。”

  “我并不太懂什幺是震惊。当你讲一个人被砍头的故事时,你就要去表现他们怎幺把他的头砍下来。如果不这样,那就像讲一个黄段子却不把最关键的话说出来一样。”

  “我从来没有拍过一部我完全满意的电影。”

  “我把麦克白看作一个年轻、坦率的战士,由于自己的野心,他渐渐被卷入一堆麻烦事。当他遇到那些古怪的姐妹,聆听她们的预言后,他就像一个希望赢一百万的赌徒一样,下了很大赌注。”

  “我想让人们都来看电影。这是我的舞台。我在表演。”

  “如果你有一个汹涌澎湃的激情,那幺按逻辑就是要去看它的结果,结果就是孩子。”

  “我的电影总是在表现我一念之间的欲望。我总是跟着感觉走,但总是走得很规矩。”

  “正常的爱情没什幺意思。我向你保证那会很沉闷。”

  “像特鲁弗特(Truffaut)、莱劳屈(Lelouch)、哥达特(Godard)就像在玩革命游戏的小孩一样。我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我以前住在一个真正地革命过的国家里。”

  “无论何时当我得到幸福时,我总是会深感不安。”

  “为什幺艾里克·冯·斯托恩海默(Erich von Stronheim)要离开德国?为什幺希区柯克要离开英国?如果你是个导演,你也会想去好莱坞工作。现在你要问我还是不是个波兰人。你们总是爱问这个问题。你们想让波兰艺术家走向世界,但他们这幺做时,你们又责怪他们卖国。”

  “你必须按照暴力真实的面目去表现它。如果你不去如实地表现它,那就是不道德的、有百害无一利的。如果你不能让人们感到难受,那就是猥亵。”
作者: Reinhardt    时间: 2004-3-1 06:13

。。。。。。。。。。。。。。。。。。。
作者: 路易斯    时间: 2004-3-2 02:23

希望可以在DC上面找到这位导演的电影。谢谢楼主的推荐。
作者: everest    时间: 2004-3-2 09:36     标题: 第九道门

看了,感觉一般,应该不是他的力作吧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