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美国还出口普通服装吗?
[打印本页]
作者:
五湖散人
时间:
2005-10-20 18:11
标题:
美国还出口普通服装吗?
想在美国商店买到一件带有“Made in USA”(美国制造)标签的普通新T恤衫,如果不是难于上青天的话,那也将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当然,如果想在美国买到一件不带“Made in China”的普通T恤,可能同样要费些周折。渐渐地人们开始相信,除了数量较少但价格不菲的高档时装外,美国几乎不再出口服装了。错!
非洲“米图巴”市场
我们先随着美国广播公司(ABC)的电视记者到东非的一些国家如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肯尼亚等来看看当地的“米图巴”(Mitumba)市场,也就是旧服装市场。(斯瓦希里语“米图巴”本意为“旧的”和“二手的”,现在成了当地人对进口旧服装的通称。)
旧服装市场规模大小不一,但共同的特点是拥挤不堪,成排的简易摊位首尾相连。每个摊位从上到下挂满了“米图巴”,从T恤、牛仔裤到高档西服、风格独特的流行时装应有尽有。看看旧衣服的品牌,尤其是T恤上印的英文,我们不难猜出它们是一些发达国家人们淘汰的旧货。想知道来自哪个国家的“米图巴”最便宜吗?摊主们会不约而同地回答:美国。
摊主们告诉ABC的记者,美国旧衣服最便宜的主要原因是其数量大。来自美国的女式服装较男式的更为便宜,原因还是一样:数量大。这似乎也合乎常识:美国女人丢弃的服装比男人多。尽管还没有具体的数据,但从非洲的米图巴市场来看,美国很有可能是世界上出口旧服装最多的国家。
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人平均每年丢弃的衣服多达25万吨。这些服装多数来自人们捐给“救世军”和教会的旧衣服。美国的救世军是一个收集捐赠旧物帮助穷人的慈善机构。这些旧货种类繁多,包括便宜的旧衣服到昂贵的汽车。
每年圣诞购物期间,救世军都会派人扮成圣诞老人,站在各商场门外摇铃募捐。救世军将收到的旧物要么直接出售,要么赠送给需要的人。当然销售所得也必须用于慈善事业。
救世军募集到的旧衣服首先卖给一些专门分拣旧衣的公司,如位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跨美贸易公司(Trans-Americas Trading Co.)。该公司的95名员工每年要在70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分拣5400多吨的旧衣服。
工人们将流水线传送过来的旧衣服按类别扔进不同的长方形大箱。分拣的类别多达400多项。有些服装只能用作工业抹布和室内装潢的填充材料,而有些却有可能成为价格达数百甚至数千美元的收藏品。不过,这样的收藏品与古玩一般,只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才能慧眼识珠。
分拣后的多数旧衣物会被打成大包,然后贴上“Made in USA”的标签。经过这一系列工序后,它们就可以出口到一些贫穷国家了,如坦桑尼亚等。
旧服装贸易的争论
在大西洋两岸,不少人都对这样的旧服装贸易激烈抨击。有人说,这样的贸易是不道德的,一些中间商把这些廉价商品转手倒卖,大发不义之财。他们认为,捐给穷人的衣服就应该直接送到穷人手中。
曾经专门研究旧服装贸易的乔治敦大学商学院教授皮厄特拉·里奥利(Pietra Rivoli)认为这样的说法看似有道理,但问题是怎么送,谁去送?
里奥利今年出版了她的新书《T恤衫的全球之旅》(The Travels of a T-Shirt in the Global Economy),其中谈到了全球旧服装贸易的问题。
对于运送问题,里奥利的答案是:市场。她说,市场的力量能够把“米图巴”变成消费者愿意付钱购买的商品。如果不通过正常的市场交易,旧服装贸易就会变成一项地下交易。这正好给一些贪官和边境检查人员提供了获取私利的机会。
一些非洲国家也曾禁止“米图巴”贸易,认为它阻碍了当地服装纺织业的发展。坦桑尼亚在1985年实行经济改革前一直是禁止进口“米图巴”。里奥利不认为“米图巴”贸易阻碍了坦桑尼亚的经济发展。
在坦桑尼亚禁止“米图巴”的时期,多数服装工厂的产量都只有生产能力的40%,而现在工厂的情况已大为好转。
米图巴贸易让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市郊出现了自由的市场经济新秩序,而且给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如分拣工、洗衣工、裁缝和商贩。
有人批评说,穿西方人丢弃的衣服是一件令人蒙羞的事。不过,反对者认为,他们应该实地到非洲看看,因为当地的人最清楚真正让人羞耻的是没有衣服可穿。作为著名经济学家,里奥利认为这样的争论说明,全球贸易的实际情况并不为多数人了解。她坚信自由贸易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项良策。
·作者是旅居美国的中国资深媒体人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