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德嘲讽中国车是"敢死车" 呼吁全欧禁止进口
[打印本页]
作者:
真精不怕火恋
时间:
2005-9-19 18:44
标题:
德嘲讽中国车是"敢死车" 呼吁全欧禁止进口
新明日报
(新加坡)新明日报 (2005-09-18) 正当中国品牌汽车首度参与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瞄准欧洲市场之际,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汽车组织——全德汽车俱乐部(ADAC),日前突然公布毁灭性安全测试数据,指从中国入口的陆风牌越野车不符合安全标准,是20年来在安全测试中表现最差的汽车。
德国的全德汽车俱乐部呼吁欧洲国家停止进口陆风车。中国进军欧洲汽车市场大计受到严重冲击。
全德汽车俱乐部的测试,模拟汽车以时速64公里迎头撞向障碍物,结果显示,这款中国制越野车完全不堪一击,撞击后车头和车厢都严重损毁。专家估计,在如此猛烈撞击下,司机和乘客都不会有生还机会;若以时速50公里从侧面撞击,司机和乘客则会重伤。全德汽车俱乐部的毁灭性测试报告,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陆风车的表现,指它是进行撞击测试20年来表现最差的汽车。专家直言,这款中国制越野车未能达到欧洲安全标准,应改名‘敢死车’,呼吁欧洲国家禁止入口。
正面碰撞时的情况
江铃汽车公司制造的陆风牌越野车,是首批打入欧洲市场的中国汽车之一,目前正在本届法兰克福汽车展展出,以每辆一万五千欧元(约3万新元)的低价作为卖点。江铃汽车公司是江西汽车公司与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的合资企业,后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向江铃投资,目前拥有江铃三成股权。
北京斥德抹黑要求还中国车公道
在德国媒体对中国汽车展开旋风式攻势下,陆风欧洲总部感到十分愤怒,直指ADAC测试‘目中无人’,人民网更声称,在中国汽车正走向发达国家时候,‘不得不担心这份报告背后是不是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碰撞后假人被紧紧挤在座舱内
中国官方人民网昨天报道有关新闻时,以编者按形式指出,ADAC的测试结果令人吃了一惊,把江铃陆风说成简直就是不能上路的汽车。在中国汽车刚要走出国门走向发达国家的时候,出现这样不和谐的音调,不得不担心其背后是否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文中更表示,迫切希望NCAP(欧洲新车安全测试)或者其他国际公认权威测试机构出面再做一次权威实验,从而给公众一个事实的真相。
ANWB官方网站公布了这次测试的详情:
http://www.anwb.nl/published/anw ... t-landwind-.nl.html
可以下载报告全文和测试现场录像:
http://www.anwb.nl/published/anw ... ndwind-1-467150.wmv
http://www.anwb.nl/published/anw ... ndwind-2-467165.wmv
http://www.anwb.nl/published/anw ... landwind-467260.pdf
http://www.anwb.nl/published/anw ... landwind-467712.pdf
作者:
olaf99
时间:
2005-9-19 19:17
标题:
镜子......
真金不怕火炼.......................
作者:
半人马
时间:
2005-9-19 19:48
在德国媒体对中国汽车展开旋风式攻势下,陆风欧洲总部感到十分愤怒,直指ADAC测试‘目中无人’,人民网更声称,在中国汽车正走向发达国家时候,‘不得不担心这份报告背后是不是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中德的差距不仅仅在财富和技术上……
作者:
莱茵河春天
时间:
2005-9-20 00:13
陆风很搞笑,在IAA上写了个广告牌,买一辆车,送一辆小电驴
不要说ADAC了,我看了都觉得很烂,太粗糙了,衔接缝做的坑坑洼洼的。天涯的车版上,陆风也被批的特别惨。每个懂行点的德国人,看了都直摇头。
作为唯一挂着中文字的厂商,拿这种档次的产品出来参展,太丢人了。顺便赞一下中华轿车,从制造工艺上看,基本没啥好挑的了,吉利也还差的远
作者:
莱茵河春天
时间:
2005-9-20 00:16
作为一个中国人,偶摸着良心说,陆风这种车还是别出口了,在国内拉牲口还是不错的。这样的车在展会上简直是笑柄。
我支持国货,但决不支持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的国货
作者:
ZYJ
时间:
2005-9-20 11:02
碰巧看到测试的录像及分析, 这车简直就是国内的豆腐渣产品, 对冲击没有一点抵抗能力, 虽然汽车工业是国内新兴民族工业, 需要支持, 但首先也要拿出点好东西来让人看.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9-20 11:17
我支持像海尔这样的品牌产品
质量和服务都是不错的
但是车子人命关天阿,想支持也要慎重。
作者:
咱农村人就是猛
时间:
2005-9-20 14:01
好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