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心经 [打印本页]

作者: 世尊    时间: 2005-8-22 14:55     标题: 心经

般若(音波野)
般若是印度語,即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大智慧,或者是妙智慧,而佛經所講的智慧並不是說文化知識,科學理論之類的智慧,仍是指心說法,經中所說的,都是使人認識心,理解心,練心,明心的正法,所以說字字不離心,離心,都沒有經書,佛離心沒有法可說,佛的千經萬卷,通稱為心法。學佛的目的是明心,因為人有心才能學佛,沒有心用甚麼學佛?所以心為萬法源,心經就是為心源而說,所以叫心經,心經的智慧,為大智慧,妙智慧,智慧功能來源於心,心為智慧體,心為智慧根,簡稱慧根。用智慧破愚迷叫法,智即是理,慧即是光,心叫妙明紫金光,亦叫妙明心,因此,心生之慧叫慧光,也叫智慧燈。六祖云:「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波萬年愚。」心有欲叫迷,解迷生智慧叫覺悟,迷既然解了,法也沒用了,這叫做物空心空法亦空,了無一物。

波羅密
漢語叫做“到彼岸”。甚麼叫做此岸,甚麼叫做彼岸呢?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苦多樂少,所以又叫做苦海,有些是人為的災難,有些是自然的災害,有可以避免的,有不可抗拒的,如水火刀兵,旱澇饑謹,生老病死離別苦,貪求之心不得等等,人若脫離苦海,登上佛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為到彼岸,一個學佛者,思想境界達到如如不動,不被一切所迷,不被萬境所轉,心若真空,為到彼岸。遇事著急上火,生氣發愁,悲傷恐懼等等,是此岸,坦然無事,心平氣和,常樂常淨,是非無動於心,是彼岸。實際上,幸福和痛苦,好與壞等,全在一人之心,佛說萬法,不過是為人明心而說,法是船,覺是岸,心達明,覺至圓,也無此岸,也無彼岸。



漢語叫做“定”。定,心穩如泰山,如如不動為定,非指身體的姿勢或身體動與不動而言,萬境攻心心不動為定,心不被是非,混亂,煩惱,憂愁,悲傷,恐懼,生死所轉為定。定乃心之用,無心何言定?定,心之假名,心達真空,無定無靜,定靜無非明心之法語,人的一生幸福,貧困,本屬虛幻,百年之後不過是一把骨灰,完結了人的一生,留下來的,只是幻影虛名,世人把人生看得真實不虛之事,所以心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不能自拔,作為一個人來講,社會,工作,家庭,是非,繁多復雜,萬事紛紜,事過心清,心不被一切所迷為定。
作者: 世尊    时间: 2005-8-22 14:55


這裡所說的心,不是心臟的心,心是一身之主宰,是人的生命之本,是見聞知覺的能源。心在人在,心去人亡,心也是天下之大本,因為人有一顆妙明之心,才能應物,產生意識,才能理解萬物,改造萬物,才能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語言文字、文化知識、科學成果、綱常倫理、宗教等等,哪一樣不是人心的產物?心是大自然賦予人的一台靈機,是世界上的萬機之母,可以這樣說,世界上如果沒有人的心,也就沒有了人類社會一切。心既然有這麼大的本領,我們就應該了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是從何處來?它是怎麼樣的?水有源,樹有根,找到了根源,才能真正明白,真正理解,心是宇宙真空所化之靈氣,故謂之心靈。釋迦牟尼佛說,人的心性大而無所不包,細而無所不舉,天地日月,河海湖沼,一草一木,都含在如來性海之中,心不在內,亦不在外,自身肉體亦含在心內,如電燈本體亦含在電燈光內一樣,人的心能裝下整個世界而不滿。心之光體遍於五行六合之外,所以叫如來性海,萬物之形相俱映在海水之中,人的思維到那裏,心之光就到那裏。意念一動,萬里之外,心之光當下即至。心光之速為神速,超過物質之光速。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即是此意。心在人身來說,也不在體內,也不在體外,無在無不在,心為萬靈機,用到那兒,那兒就靈,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器官,六種功能,用那個,那個靈,同時用,同時靈,所以妙明心又叫「六根之性」。因為六種功能都源於一心。比如人用眼看物,眼只是條件,看是心看,不是眼看,就像人坐在屋內通過窗看見屋外之物,窗比作眼,室內之人比作心,窗不能看,人能看,眼不能看,心才能看,所以才把眼睛叫「心靈之窗」。人變老,心不變老。少年時代看山看水甚麼樣,老年時再看山看水還是那樣,見物之心永不老,所以才說「人老心不老」。聽的功能也是一樣,是用心來聽,不是用耳來聽,耳和眼一樣也是條件,是人體器官之一。沒有心甚麼都聽不見。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時,對其它事物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集中精神看書時,對電視裏演的甚麼,唱的甚麼就不清楚。不是沒聽見,是沒動心,心永遠在聽,從不停止。人睡著了也在聽,所以一叫就會醒。人的一切功能,思維的功能,記憶的功能,錄音錄像的功,放音放像的功能,以及身體各部份的感覺功能,都是妙明之心起的作用,人的妙明之心和各個器官的關係,就像電源和電器設備的關係,有電,設備就能運轉,沒有電,設備就只是擺設,毫無用處。佛留下的千經萬卷都說的是心,都是明理明心之路,千言萬語,苦口婆心,都是怕後人誤入歧途,那一部經書有叫後人對著佛的偶像燒香禱告?頂禮膜拜?更沒有說念彿的名字就能成佛,相反在「金剛經」中,佛用極具明確的語言告訴後人千萬不要那樣做:「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二字,非指釋迦牟尼而言,是指人人之自我之心。知心者為自知之明,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得用理來衡量。如果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那麼請問宇宙之中第一位佛祖是念誰的名字才成佛的呢?念念不離心,自我之意念之念,即是佛因。沒有心,你用甚麼去念?念佛之心即是佛。念使只是降伏意念之法,心正意念正,何須用念去降伏?人們對著自己塑造的泥塑像,燒香磕頭能解決甚麼問題?這不是迷信又是甚麼?你朝拜的那個「佛」不是真佛,跪在地上磕頭的這個才是真佛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只有明心才能成佛,要想明心,必先明理,佛以悟真空妙理而成道,理明透徹心自明,明心者不念佛也是佛,光念佛不明心之人是迷佛迷法,佛以慈悲為本,慈悲二字,但是以心為基,慈悲是指心說,慈悲之心,沒有定在出家,燒香,念經,拜佛上,是定在人的心上,慈悲之事,何時何地不能做?何人何處不能為?豈能局限在出家當和尚和燒香拜佛者的清規戒律等塵法上嗎?所以學佛者不要本末倒置。心經就是叫人找到自心,認識自心,明白自心,心經不是給後人留下的語言文字,而是留下了一顆真心,學佛者如果不認心,不煉心,不明心,佛之真傳絕矣!把語言文字當成真的,把領會語言文字當成目的,等於沒學,真空實相,不是用語言文字能夠表達出來的,全憑自參自悟,親自體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說開口即是妄,落筆就是假,經書上寫不出真的來,經書只是留給後人一張到達目的地的路線圈,光看圖不走路,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到了目的地,這張圖也就沒有用了,為了過河到達彼岸,就要坐船,經書就是船,到了彼岸,船還有甚麼用呢?所以說「迷時千卷少,悟來一字多」。這就是「道雖近,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的道理。我們學佛的也應如是看。
作者: 世尊    时间: 2005-8-22 14:56


經者路也。心經,心路也。心經離心無經矣。心經乃明心之聖旨,見性之坦途。心是萬聖之綱,心是人人都有之大本,認心,煉心,明心,乃心經所指之路,是達無上正等正覺必經之路也,行路必先明路,自我之覺,明路之師也,自我之心,人類試金寶石也,路之邪正遠近,覺悟者自知也。
作者: 世尊    时间: 2005-8-22 14:56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自心如如不動,心生良智良能,用自心的智慧之光,化自心之暗昧,復自性之光明,證真空之境界,出塵海,超氣海,入如來圓覺海


觀自在菩薩
觀:心之覺,以自心照自心為觀,以自明化自愚為觀,以自心悟真空為觀。
自在:並不是自由自在,或逍遙自在。是自心理體如如不動,不住於法,不住於相,一無所住,自性本空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來清淨,也沒有來,也沒有去,即是自在。
菩薩:菩薩是梵語,譯成漢語,「菩」意為覺,「薩」意為性,人能覺悟本性,這個「人」即是菩薩。
觀自在菩薩,即是自心求理悟真宗,由定慧開始,悟心明覺,達明心見性的內聖功夫,即是自心自參自悟,自性自一度,自心自明的功夫。是明心見性的第一步,是明心見性的基礎。是心行覺觀,佛才把此經定名為心經。實為自心求理悟真宗,明心見性之真功,心為佛果,觀自在菩薩為佛因。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即自心已通妙有真空之理體,無人無我,無善無惡,無是無非,清淨本然,心明覺圓之時。


照見五蘊皆空 照不是用光去照,明心與自然母體合明叫照,即自我之真心本體,通過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叫做照,用自心智慧之明,照自心愚昧無知之暗,即是照。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的總稱,即是蒙在珠寶上的塵垢,理明透徹一塵不染,復本性之圓明,心空無物,一物不迷,萬有皆空,即是五蘊皆空。
作者: 世尊    时间: 2005-8-22 14:56

度一切苦厄
自心理體本無苦厄,苦是隨緣而生,因緣而起,父母深恩,夫妻兒女之重愛,生老病死,是是非非等精神上的壓力,或肉體上的折磨,苦不堪言,無法擺脫。只有明白道理﹐認識到苦因何而起﹐因何而有﹐因何而生﹐才能擺脫。苦與不苦﹐是由心定﹐自心量大﹐無所謂苦。自心狹小﹐一句話都承受不了。同樣的事﹐因人的覺悟不同﹐或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結綸。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老婆婆﹐人人都叫她做哭婆﹐為甚麼呢﹖原來她每天都坐在廟 門前哭。無論是晴天或是雨天都哭。有人就問她為甚麼每天都哭呢﹖她就 回答﹕我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賣雨傘的﹐一個是賣鞋的。雨天的時候賣鞋 的兒子沒有生意﹐我替他擔心所以便哭。當晴天的時候賣傘的兒子沒有生 意﹐我又替他擔心所以便哭。人們聽了就對她說﹕唏﹗雨天的時候賣傘的兒子有生意﹐妳應該開心笑啦。 晴天的時候賣鞋的兒子有生意﹐妳更加應該笑啦。自從哭婆聽了那人的一番說話後﹐從此就沒有人叫她做哭婆了﹐無論是晴 天或是雨天她都是開開心心的﹐人人都叫她做笑婆了。又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盲公﹐在地上拾到一隻金戒指﹐他又非常不開心﹐人家都很奇 怪﹐於是就問個究竟﹐你想想他怎樣回答﹖他說﹕我是盲的也拾到金戒指﹐ 開眼人一天不知拾幾多。其實只要明理明心﹐明白社會人生的一切道理﹐自心平靜如水﹐不起一念﹐苦從何處來﹖自性圓明﹐無善無惡﹐無苦無樂﹐一切苦厄自脫。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舍利子﹐可以比喻為自性。
色﹐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物質。宇宙真空為萬物之母﹐天地日月星都是源於真空母體﹐都是生於真空﹐滅於真空﹐生生不息﹐永無了期。這些被真空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萬物﹐統稱為色。色是真空演變生化出來的。是與空不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顯的時候﹐人看得見﹐摸得著﹐謂之有﹐隱的時候﹐看不見﹐摸不著﹐謂之無。但實際上並不是無﹐而是隱於空﹐是另一種形式的有。比喻水﹐水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雨﹐雪﹐霜﹐霧﹐冰﹐都是水﹐波浪也是水﹐水蒸氣也是水﹐這些都是有形式的水﹐水蒸氣再擴散﹐與空合為一體﹐眼睛看不見了﹐只看見空﹐但並不等於空中無水。即是說﹐空即是隱於空﹐色即是現於空。妙有真空乃色之本﹐萬物生生滅滅永無了期。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生是滅的開始﹐滅是生的開始﹐生生滅滅的一切是色﹐生色之本是真空﹐空色一體。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是客觀外界之物﹐通過見聞覺知的功能﹐反映在心中產生的領受(受)﹐想象(想)﹐思維(行)﹐辨別判斷(識)的心理活動﹐這些都因心應才有。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無。心不在焉﹐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自做到如如不動﹐無受想行識。
作者: 世尊    时间: 2005-8-22 14:57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舍利子﹐也可比喻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質。
法﹐不是方法的法﹐也不是法術的法﹐這個法字﹐在這裏泛指萬事萬物的意思﹐也可以說就是五蘊。前面已經說過﹐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和有永遠互相轉化﹐當然﹐有的轉化過程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比如星球的生滅﹐恐怕得以若干萬萬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人生不過百年﹐誰也不可能看見這個轉化的全部過程。但是用理可以推出來。在這個意義上說﹐不但宇宙真空無生無滅﹐萬物也無生無滅﹐只是由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存在著。所以說萬物同體﹐誰也沒有離開這個宇宙大自然﹐即然如此﹐也就無所謂垢與淨的區別了。物轉化為真空時﹐真空並沒有增加﹐真空化為物時﹐真空也沒有減少甚麼。就像人的生育一樣﹐母生九子﹐母體並沒有少了甚麼。一個子女沒生﹐母體也沒有多出甚麼﹐道理是一樣的。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這裏說的空﹐是說人的妙明之心本來空無一物﹐至清至淨﹐如如不動﹐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能應萬事萬物﹐才稱其為妙覺﹐色受想行識﹐心動則生﹐心空自滅﹐所以稱其為幻﹐所以說真心之中﹐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豈能沒有﹐每分每秒都在用﹐但真正起作用的能源是心﹐心若不動﹐心不外馳﹐眼耳鼻舌身意隨之不起作用﹐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觸身無知覺﹐意不生念﹐雖有若無。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六根是心的派出機構﹐是心應萬物不同的器官。心通過六根覺察﹐判斷萬事萬物﹐那一根失靈﹐心就失去了那一方面的作用﹐心用到那一根﹐那一根就起作用﹐同時用﹐同時起作用﹐心不在六根上﹐六根就無事可做了﹐就失業了﹐就等於沒有了。


無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是對應六根而言﹐又叫六塵。六根不起作用﹐六塵從何而起﹖故真心之中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此句是無眼界﹐無耳界﹐無鼻界﹐無舌界﹐無身界﹐無意識界的簡化說法。界﹐解作「識」﹐所以也可以說成是無眼識乃至無意識識。六根眼為首﹐六根意為總﹐六根心為源﹐心動眼界生﹐心動意念立﹐心不動無界可立﹐眼見心不煩﹐聲亂心不惱﹐心平氣則和﹐自性無煩惱。自心本清靜﹐一了百自了﹐明心見了性﹐萬事都能了﹐表面平常人﹐心中覺悟高﹐不離諸是非﹐不逃諸煩惱﹐本來沒有事﹐苦辣酸甜都是自我心。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明﹐是執迷不悟的人﹐無無明﹐是甚麼都明了﹐是一個知萬理﹐通萬化﹐自心圓明的大覺者。亦無無明盡﹐是一塵不染﹐萬法皆空﹐明心見性的大覺者。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說自心之光輝﹐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已達無生無滅﹐無老無死之涅槃境界。
作者: 世尊    时间: 2005-8-22 14:57

無苦集滅道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苦﹐求不得苦﹐五蘊盛苦。集﹐就是眾苦在心﹐心中全是苦﹐滅﹐是跳出煩惱﹐諸苦全無﹐道﹐是所以能離苦得樂的原因。滅道﹐就是已達明心﹐無苦無樂的境界。苦樂乃是境﹐並非自心﹐自心如如不動﹐無苦亦無樂﹐到此地步﹐已無苦可舍﹐無集可斷﹐無滅可證﹐無道可修﹐故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自心本來清靜﹐本體光明。因除愚昧才生智慧﹐如無愚昧可除﹐智慧也不必生了。即無智。人愚昧無知之時﹐妙明之心並沒有丟﹐只是自心不明白﹐似失而非失。理透心明之時﹐似得而非得﹐乃自家原來本有之珍寶,本非外得。俗語說﹕「騎著馬找馬」﹐也是這個道理。馬本沒丟﹐只是心沒想到。心明白過來了﹐馬也不是找回來的﹐本來就是自己騎著。即是無得。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罣礙 菩提薩埵(音多)﹐簡稱菩薩。煉心達大定﹐自性圓明之人叫做菩薩。依心經所指之路﹐由定慧而達彼岸﹐復自性之真空﹐沒有一絲慾念﹐萬法皆空﹐為心無罣礙﹐得大自在﹐為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人的生死本末﹐來龍去脈﹐以及宇宙自然千變萬化之理﹐即已明了﹐就應一無所戀﹐一無所貪﹐人間的一切幸福﹐苦厄﹐生死別離﹐俱屬幻生幻滅﹐此時此地天倫樂﹐散時離時兩無關﹐假的真做圓倫理﹐何真何假如是觀。明理明心法自然﹐即是心無罣礙。自心坦然自如﹐如如不動﹐就是已達到圓覺﹐已脫眾苦﹐自然也沒有恐佈。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涅槃﹐就是自心已達圓覺﹐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無生無滅。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未來﹐稱為三世。三世諸佛皆由此理而證。此理即自心自明﹐自性自度﹐依自性之定智慧﹐照自心之暗昧﹐而達明心圓覺﹐登無上界﹐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即是佛。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 智慧能解自心迷誤﹑暗昧﹑無明﹑未知數﹐能通萬化之源﹐無一化不知﹐無一神秘不解。自心比神還乎其神﹐秘不可言之事﹐迷不住心。自心不被一切所轉﹐不被一切所迷﹐心同自然一體﹐自心就是一個大神。
咒﹐就是語真言實﹐不二之理﹐可不是把心經當做咒語來念就能成佛。若不理解經意﹐若不實際練心﹐若不能做到明理明心﹐即使念上幾千遍幾萬遍也沒用﹐能悟到自心﹐認識自心﹐體會到自心﹐用自心照自心﹐自心明自心﹐勝於念千經萬卷﹐因為千經萬卷唯心旨﹐就是說﹐千經萬卷﹐都是已經明心的人﹐給尚未明心的人下的聖旨﹐必須遵旨而行。所以說千經萬卷唯心旨﹐目的是明心不是念﹐心經所言之理﹐能使人明心﹐故為大神咒。


是大明咒 自心智慧明燈﹐照自心之暗空﹐達明心見性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自然真空同體﹐一性圓明﹐十方平等﹐是為大明﹐能達此地步皆是心經之功。是使心達大明之真寶﹐是使心達大明的明言靈語﹐此理真實不假﹐是為大明咒。


是無上咒 無上指心而言﹐人心是一身之君﹐是生命之源﹐理解宇宙人生的至極真理﹐也只能用心去悟﹐心為無上智﹐心出於無上之源﹐是為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自性真空妙明理體為萬佛根﹐萬佛源﹐無心一切皆無﹐也無佛﹐也無經。一切果皆從心成﹐心是一切的種子﹐若沒有妙明心﹐就甚麼都沒有了。心能明萬理﹐心是一台靈機﹐心是萬機之母﹐甚麼能與妙明之心相比呢﹖心高於一切﹐妙明心即是無等等。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所有的道理前面已經講清楚了﹐沒有甚麼再說的了﹐佛還怕後人不信﹐因此﹐這句話就像是佛在發誓一樣地對後人說﹕「我不會欺騙你們﹐這個道理一點也不假﹐祇要照這個道理去做﹐就一定能離苦得樂」﹐佛的慈悲之心盡矣﹐學佛者千萬不要埋沒聖賢一片心。無量大過難得悔﹐無為大法難得信。信是功德母﹐信而行﹐行而證﹐明心見性﹐也非難事。
作者: 世尊    时间: 2005-8-22 14:57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此句從來沒有人解過﹐祇接上句真實不虛四字﹐即了結了這一大因緣。


心經總共有260個字﹐心經的實旨是心﹐是佛說與見性弟子由定慧到明理﹐明心﹐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理論﹐心經是以心為剛﹐講的是心法﹐心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練功﹐自參自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用語言文字﹐是沒辨法說清楚的這些就叫做語言道斷﹐又叫真經無字﹐在這個意義上說﹐凡是有字的經﹐可以說的法﹐都是假的﹐寫的經﹐說的法﹐就像一個指路牌﹐對不明方向的行人﹐是有用的﹐對一個不走路的人是無用的﹐對已經走過這段路的人﹐都是沒有用的﹐練心者讀心經亦要同樣看法。

佛教所說的是慈悲﹐儒教所說的是忠恕﹐道教所說的是感應﹐這六個中文字﹐下面都有個心字在的﹐其實大家都是叫人去修心﹐去練心﹐亦是心經所有的意思﹐祇不過是其它不同的學說﹐不同的老師﹐用不同的語言﹐去教同一個道理。

 
作者: 随缘喜舍    时间: 2005-8-24 07:35

虚老大师抗战时住锡广东韶关南华寺,时国民党政要多有前去参拜者,日军飞机侦

察,认为此处为军事指挥部,遂派飞机来轰炸,虚老嘱大众在屋中勿出,独自上大殿

捻香趺坐诵咒,日机炸弹皆落寺外,稍倾两日机自相撞机坠毁,后日机再无敢犯,有

经过寺上空时,必远远迂绕而过,虚云大师乃兜率天菩萨降世,赞叹。。。。
作者: userzep    时间: 2005-8-29 23:49

呵呵,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希有世尊,佛家诸多文本,金刚、华严、楞严、园觉,凡此种种,自始至终,“空”有其论。
作者: 娇贝儿    时间: 2005-9-6 13:02

................
作者: obladi    时间: 2005-9-8 21:14     标题: 这..

是原创吗?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